走近柳泉村 作者:许玉德

守望家乡

<h3>徐州北郊有柳泉镇,距离市区中心位置约20公里,隶属铜山区,因政府驻地在柳泉村而被称为柳泉镇,之所以叫柳泉村据说是元末明初村子西北有泉,泉边有柳,柳下住着一户柳姓人家。然星移斗转,柳泉早已无柳姓人家居住,关于柳泉村的历史资料也未见详细记载。笔者在查阅手头相关资料、走访众多柳泉村民的基础上撰写此文来说叨说叨柳泉村,如有与历史不符之处或者哪位读者有不同意见,敬请联系作者进行更改。</h3> <h3>柳泉确切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居住已难以考证,一九八二年柳泉公社档案室编写的《柳泉百年简史》中“柳泉村名小考”记录是元末明初。明正统本《彭城志》记载“三乡古名福宁去城之北凡十七村今为 ……单庄村 岗头村、柳泉、南冯村、北冯村”,可见柳泉成村是在明正统三年(1438年)之前毫无疑问,迄今至少约600年的历史。</h3> <p>柳泉有圩。现今柳泉村八、九十岁的有年纪人对柳泉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柳泉圩子和朱家集的时代,柳泉村现在依然有圩子的残垣断壁和大致轮廓,东西长约400米,南北约400米,圩西墙外有南北大沟(宽十数米深二三米),沟边两侧古柳林立,自1910年修建津浦铁路、日本人修通贾汪的小铁路、建复线,直到最近一次建设电气化铁路,大沟南北方向被四次东移数十米,但依然承载着涝泉、柳泉蜿蜒而来的泉水,一年四季水流殇殇,逶迤东南流入屯头湖,后来在大沟西侧形成的村庄就叫“沟西村”。</p> <h3>原北门所在位置</h3> <h3>圩子西墙里侧南北一条石板铺成的道路,亦称“官道”,三米多宽,南北走向,北边的大门叫北门,门内称北门里,南边的门就叫南门,南门里边就叫南门里,围墙以内就叫圩子里。圩子外早期无人居住,南塘寺、沟西、小柳泉三个自然村是在圩子建好以后逐渐有不同姓氏迁来聚居形成的,所以都说柳泉是“杂姓庄”,包括现在办红白事大都多姓参与。官道北通官路、利国驿,北门外至北墩山口,路上的石板上有很深的车辙沟,石板被磨得铮亮,说明此路当年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南来北往的人车之多。直至六十年代初在小东门外修建老104国道,此路才人车稀疏,日渐凋零,“官道”就东移至小东门口改称104国道,1991年再次西移至京沪铁路西形成现在的104国道。圩子西墙地基、石墙仍有痕迹在,大部分村民能够指认出北门和围墙的具体位置,自公厕门口向东至闵姓小院和前墙对齐,道路是用大石板铺成的直通南门,2004年柳泉村硬化村内道路将此路掩埋在下层。</h3> <h3>圩子从垒的石墙来看比起公馆建设的工艺,差的不是一点两点,较为粗糙,看来应是清代当地村民为保护村子而修建的围墙。南门外数十米有石桥,明末清初大水,桥被冲垮重修,仍是二墩三孔。桥墩上两条石雕石龙,头西尾东,桥南头躺着的石碑可为见证,碑额上有“重修功德桥碑记”右起第一列为“直隶徐州城北伍十里柳泉集、今桥、客商不便”等字清晰可见,和明正统本《彭城志》记载“柳泉桥去城北五十里”是一致的。解放后被三次重修,已改变原貌,现今该桥被称为称“二碑担三孔”,可惜的是石龙只有一条,桥墩也只有一个,实际是“二碑担二孔”了,2017年11月被铜山区人民政府列为文保单位。</h3> <h3>桥墩上石雕龙头</h3> <h3>现在的桥上仍有建设老桥的石块</h3> <h3>2017年铜山区人民政府所立的文物保护碑<br></h3> <h3>小南门里侧庙台子</h3> <h3>为方便村民出入,南门东侧三四十米还有一小门叫小南门,东圩墙有小东门,小南门里侧和南门之间有一座“奶奶”庙(也有音称“狮子庙、阁子庙”的),文革时期被拆掉,庙台子依然存在,两根木柱的圆形石基完好,地基可辨,加上北门外、圩子北(十王殿)、南塘寺小东门外的土地庙、佛爷山上的寺庙大大小小总计十座整。</h3> <h3>小南门位置</h3> <h3>东西最大的街叫衙门街,衙门街原来应当是直对小东门。衙门街中间偏北位置尚存九间完好“柳泉公馆”,明万历本《徐州志》载“柳泉公馆在城北四十里自石山驛裁後凡南北驿使悉由柳泉行间暫为驻節顧憇芺无所至棲蔀屋间甚非國體体萬曆元年知州劉顺之即石山驛廢革遺材移建今所置前後廳左右两翼并缭垣四周即驛状……大廳三间從横凡九尺许後廳三间疱㸑寓馬左右小廂凡陸间馆门开阔一丈二尺缭垣四周凡九十丈肇事于隆慶壬申長至之月落成……”。</h3> <h3>清朝末期,徐州道台在柳泉设立五路总训武官衙门驻地在此,首任五官梁德云,辖区东起卞塘西至垞城,南起徐州北至利国。民国初年,柳泉为市,下属南北二保卫团,北团范围柳泉至利国下属六圩,团董李绍成曾驻地在此。军阀混战时期,称柳泉乡,日伪时期叫维持会,柳泉村是“爱护村”一任村长朱世臣。解放前国民党拟进攻山东解放区五十一、五十五、五十七、五十九、七十七师驻扎在柳泉,七十七师曾在此居住。解放后先是用作临时柳泉粮库(后迁到火车站货场东,再迁到小学西)。1958年柳泉创办一所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简称“农中”,校址先在西山北(黄井下)使用兽医站的房子,后迁到“公馆”,1960年建柳泉初级中学,学校迁走,此地成为柳泉公社工作人员家属院,岁数在四十多以上的人还都叫“老农中”。现房屋已被私人购买居住,外观基本保持原貌。</h3> <h3>原柳泉公馆东墙</h3> <h3>原柳泉公馆三间正厅,虽被装修但未破坏墙体</h3> <h3>原公馆屋上小瓦</h3> <h3>左侧三间耳房</h3> <h3>原公馆门口老物件</h3> <h3>公馆背影</h3> <p>柳泉有集。清康熙六十一年本《徐州志》载:“集五十三,三乡二集旧制利国监后设柳泉”,这是笔者手头史料中第一次出现“柳泉集”的记载,故柳泉成为有规模的集最早应该在明末清初。</p> <h3>提到柳泉集不得不提圩子里的朱家大院,现在柳泉年龄在五十以上的人都知道叫柳泉集原来叫朱家集,可见柳泉的朱姓以前在柳泉的影响力。朱姓祖碑上记载:“朱氏祖居句容县考亭山明洪武四年由句容考亭县迁徐郡河北鸳鸯楼先茔在殿子庄东黄山壠被洪水将基址冲坏,遂移住石山驿,……天啟年间自子固祖三移柳泉遂家焉……”。</h3> <h3>朱姓来柳泉时在柳泉公馆周边已有人居住,至少包括蔡姓(由沛县迁来)、公馆公务人员等形成一个小的聚居区。据说朱姓子固祖来柳泉后搭建两间小屋以炸油条为生,一天早上天还没亮,朱子固掌灯起来干活,就听门“呱嗒、呱嗒”的响,打开门一看一头驴看见灯光正在拱门,驴背上驮了两半口袋东西,朱子固四周看看也没有人,只有这头驴。于是他就把驴拴上,卸下口袋一看,乖乖不得了了,这两口袋里装的都是黄金,朱姓由此发家。朱姓鼎盛时期,建了朱家大院,拥有的土地东到青山泉唐庄村,南到前亭,西到西山下,在集上经营油坊、粮行、牛羊市等营生,可以说是富甲一方。</h3> <h3>那时候柳泉集相当有人气,先是朱姓起集一、四、六、九,又起三、八、五、十;后南塘寺张殿灵又起二、七、五、十,十天十二个集,两个夜猫子集,特别是日本人修通柳泉煤矿的小火车后,煤炭全部运到柳泉火车站再转运,火车站客运、货运都通,各地小商小贩云集,说书的、唱戏的、杂耍的、摆摊算命、治鸡眼的、卖老鼠药的、吃的玩的、南来的北往的……无奇不有,是车水马龙,到七、八十年代柳泉集一度达到鼎盛时期,不仅辐射茅村、利国、江庄、柳新、韩庄等周边乡镇,甚至辐射到苏鲁豫皖周边省份,可以说柳泉集是当时徐州以北最大的集,九十年代初还算繁华,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慢慢变得萧条,近年又日渐复苏,逐渐活跃起来。</h3> <h3>柳泉向阳渠剧团在四月初三庙会上演出</h3> <h3>柳泉有泉。泉水养育着建世世代代的柳泉人,史志上关于“母猪泉”、“运端泉”、“饮马珠泉”出现的次数很多,柳泉村的“泉”的记载却很少,清同治本《徐州府志》载“二郎山下有柳泉亦东入屯头湖”,也许是因为该泉在清代以前远离当时柳泉范围内的水、陆两条交通要道的原因。2019年7月《我苏网》、《彭城晚报》刊登《铜山区这八处泉水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一文中专门写到柳泉,并指出“柳泉”在柳泉村西北九队水库,是时水库已干涸,“泉”的具体位置在水库底部南端。事后我进行大量走访得知,此说法有误,该水库系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二年赵风礼同志任柳泉村支部书记期间在下河湾的大田地上下挖而成的水库,目的是储存涝泉流来的泉水,当时这块地的地西边只有一道小水沟,并没有泉。一九六四到六五年涝泉村支部余德成书记在涝泉村修建了涝泉水库,本意想用炸药扩大泉眼增加出水量,事实上用农村的话说“泉被炸漏了”,出水量反而变小了,水量不足,导致九队水库经常干涸。 经九十多岁的朱世民、八十多岁朱啟栋、闵召勤等十余位柳泉老户回忆及现场指认,柳泉的泉确切位置在现京沪线柳泉段洋桥西,也就是小北门西侧大沟北古驿道边,古驿道东西走向老桥(还有桥墩遗迹)西桥墩南侧。此处原有两眼泉,一处泉不知何时被村民祖上在泉上周边用石块砌成井,就是现在的古井,柳泉老户称“西北隅”井,该井高于周围地面一米多,井东侧十米左右处还有一眼泉,东侧泉在修建津浦铁路前还有水在石缝中流出,现在已看不到有水流出的痕迹。古井下的泉水量充足,冬温夏凉,常年保持半井水的水位,多则溢出,没见过水量减少。在人工挖井的时代柳泉圩子里仅有两眼井,衙门街东侧路南有一口苦水井,井水咸、苦无法饮用,整个圩子的人全部吃西北隅的“井水”,该泉水质很好,清澈透明,烧开无水碱,熬绿豆水开即烂。在夏季连雨季节包括今年“利奇马”来柳泉的时候,笔者冒雨前去查看古井泉水,井底泉水冒着串串气泡,“响水”(柳泉方言水沸腾之前)般的在井内翻涌,因井的砌石及井台位置远高于周边地面,东北部、西南处有泉水自石缝不断溢出。柳泉镇黄庄村楼台子院内石刻浮雕墙上引用龚自珍的诗来说明柳泉的村名来历有误,龚自珍是清代人,柳泉成村时间则比龚先生要早的多。龚先生的一首“此身已坐在山泉,捐滴无由补大川。急报东方两星使,灵山吐溜为粮船。”(时东河总督檄问泉源之可以济运者,吾友汪孟慈户部董其事,铜山县北五十里曰柳泉,泉涌出……,吾所目见也。诗记孟慈,并寄徐镜溪工部。),是否是描写这个柳泉的泉呢,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西北隅的这眼泉就是柳泉的“泉”。</h3> <h3>自涝泉蜿蜒而来的泉水,左侧为原大沟,右侧为九队水库,两侧古柳林立,直至京沪铁路桥</h3> <h3>村庄西北隅就是柳泉的“柳”和“泉”的具体位置</h3> <h3>沧桑的古柳能否说说“柳泉”的渊源</h3> <h3>原下“洋桥”至泉的石台阶</h3> <h3>来柳泉采风的铜山文史委鲍淑华主任和大彭镇杜虹影站长</h3> <h3>泉边的洗衣石</h3> <h3>“利马奇”来袭,泉水暴涨</h3> <h3>古泉水清清</h3> <h3>洋桥北东西老桥西侧桥墩,用白石灰做的缝</h3> <h3>古井东北侧泉水清冽外溢</h3> <h3>夏日在此嬉戏的儿童</h3> <h3>柳绿泉清</h3> <h3>古驿道石板桥</h3> <h3>附近村民在此戏水</h3> <h3>寒来暑往,斑驳沧桑</h3> <h3>于克南、吴云等老师来柳泉采风</h3> <h3>干涸的九队水库</h3> <h3>后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时候做一件事其实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高大上,而是从这些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曾经、把握现在、规划未来,更为重要的亦能让我们的后人记住曾经。</h3><h3><br></h3> <h3>在走访期间,柳泉村龙淑安先生前前后后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h3> <h3>上图依次为朱啟栋、朱世民、闵召勤几位老先生,他们口述了很多珍贵内容,还有其他柳泉被走访的众多村民在此一并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