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条战略导弹核潜艇成军始末

自由行

<h3>  战略导弹核潜艇也称弹道导弹核潜艇。它是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源,可携带多枚潜地弹道导弹,并具备水下发射能力和二次报复打击能力的潜艇。其特点是:吨位大,可长时间潜航,相当于一个可在水下移动的导弹发射基地。当然,它也是国家威慑力量的集中体现。目前全世界仅有美,俄,英,法,中五国拥有这种战略导弹核潜艇。</h3><h3><br></h3><h3>海上阅兵式上,接受检阅的中国新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h3> <h3>建国70周年阅兵中展示的“巨浪-2”型潜地弹道导弹</h3> <h3>  中国自主研制核潜艇起步于1958年。当时,聂荣臻元帅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开展研制我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报告”,并很快得到了批复。接下来为了打破外国对我国进行的严密技术封锁,毛主席还曾在1959年10月发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h3><h3> 但天有不测风云,1962年,国家因考虑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暂时叫停了刚开始不久的核潜艇工程。直到1965年3月20日,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第11次中央专委会上,才再次批准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h3><h3> 为了能有效的组织好核潜艇研制工作,中船总的前身六机部专门成立了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代号09办。由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陈右铭兼任办公室主任。虽说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核潜艇工程的组织机构发生过多次变动,但陈右铭一直都未离开过核潜艇研制工作的领导岗位。</h3><h3><br></h3><h3>时任09办主任的陈右铭</h3> <h3>  中国核潜艇研制初期,完全是处在一种近乎“一穷二白”的状态。虽说首批研制人员集结了各行各业的专家,但能给这29名专家提供的参考依据仅为二张模糊不清的核潜艇照片和二个分别由美国及香港带回的儿童航模玩具。在这种近乎为零的基础上,要想把国产反应堆变成潜艇的中枢,困难可想而知。</h3><h3> 为了摸索和积累经验,中国也像其他国家一样,选择先从核动力攻击潜艇做起。聪明的中国专家们先在云南的阳宗海湖安营扎寨,并安排木工师傅按草图以1:1的比例做出了一个“木制超级大玩具”。此后,研究人员通过对它进行拆拆卸卸,敲敲打打,获得了大量感性和理性知识,并逐渐形成了核潜艇的全套图纸。最后,他们才移师葫芦岛造船厂,正式开始开工建造。</h3><h3><br></h3><h3>1970年中国首条核动力攻击潜艇在葫芦岛造船厂建成下水的情景</h3> <h3>  像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航母研制流程一样,当年的首条核动力攻击潜艇下水之后,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系泊和解缆试验。特别是对这条基本在零基础上研发出来的首艇,这个阶段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了大约四年时间的反复试验,并在解决了大量设计缺陷及技术问题后,1974年八一建军节,中央军委将其正式命名为“长征一号”,由此宣告了我国第一条核动力攻击潜艇编入海军战斗序列。</h3><h3><br></h3><h3>停泊在码头上的“长征一号”</h3> <h3>“长征一号”艇的内景</h3> <p class="ql-block">  1967年,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中国开始在核动力攻击潜艇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潜地弹道导弹的研制。首条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建造开始于1970年,1983年建成并正式交付海军。</p><p class="ql-block"> 在战略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过程中,相关单位攻克并掌握了战略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导弹水下发射,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指挥控制,潜艇通信导航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为下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受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中国首条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实际战斗性能与国外同时期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战斗性能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首条战略导弹核潜艇(092型)模型</p> <h3>交付海军后的092型战略导弹核潜艇</h3> <h3>中国首条战略导弹核潜艇第一任艇长:徐作仁</h3> <h3>中国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国家勋章获得者:黄旭华</h3> <p class="ql-block">  正当第一条战略导弹核潜艇制造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与该艇相配套的潜地弹道导弹研制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1967年3月,国家正式下达了中程潜地导弹的研制任务,同年10月,海军也最终确定了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潜地导弹的总体方案及战术指标。同时还将此款导弹正式命名为“巨浪一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巨浪一号”导弹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黄玮禄</p> <p class="ql-block">  确定了研制方向和技术参数后,“巨浪一号”在所有参加研制的技术人员,工人共同努力下,于1980年开始进行总装测试,并在1982年1月基本完成了导弹的研制任务。</p><p class="ql-block"> 1982年10月,我国开始采用由俄制629型常规潜艇改装成的海军6631试验潜艇(艇号200)进行水下发射“巨浪一号”导弹试验。虽说这次试验中第一次发射遭遇了失败,但所有参试人员并未因此而气馁。他们集思广益,分析失败原因,仔细制定预案,认真进行改进。最后,终于在1982年10月12日进行的第二次导弹发射时,圆满完成了“巨浪一号”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任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这也标志着中国水下战略核力量即将建设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巨浪一号”潜地弹道导弹</p> <h3>执行9182发射任务的海军6631试验潜艇(艇号200)</h3> <p class="ql-block">执行9182任务时,成功发射的“巨浪一号”潜地导弹</p> <h3>  随着艇和弹相继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首条战略导弹核潜艇开始真正进入到了成军前最为关键的阶段,即由092型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一号”弹道导弹。</h3><h3> 为了保证发射时潜艇及艇上人员的绝对安全,从1984年开始,相关部门多次采用发射模型弹的方式,对092型核潜艇上安装的发射装置进行了认真的检验。在保证万无一失的前提下,指挥部决定1985年进行最后的“艇弹合一”水下发射试验。 但是,由于接下来的9185发射任务连续遭遇了三次失败,迫使即将结束的研制工作再一次陷入了瓶颈。</h3><h3><br></h3><h3>092型核潜艇发射筒</h3> <h3>执行9185发射任务时,全体参试人员出海前合影</h3> <h3>执行9185发射任务时,海军参试人员出海前合影</h3> <h3>  此后,又经过近乎3年的卧薪尝胆,改进后的“巨浪一号”弹又一次被送到了发射首区,准备参加代号为9188的发射任务。</h3><h3> 1988年9月15日和27日,新改进的“巨浪一号”弹不负众望,两次在092型核潜艇上成功完成了水下发射试验。同时,依靠这两次成功的发射,“巨浪一号”也完成了中国第一种潜地弹道导弹的定型。至此,从确定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潜地弹道导弹总体方案开始,到最终完成潜地导弹定型,并使首条战略导弹核潜艇具备打击能力,中国共耗费了整整21年时间。</h3><h3><br></h3><h3>技术人员对“巨浪一号”导弹进行精心测试</h3> <h3>执行9188任务时,被成功发射的“巨浪一号”潜地导弹</h3> <h3>在海军试验基地第二试验区举行的“9188任务首区祝捷大会”</h3> <h3>中国核潜艇工程中的四位领军人物:(从左至右)赵仁恺,彭士禄,黄玮禄,黄旭华</h3> <h3>  与30多年前定型的“巨浪一号”弹道导弹相比,中国今天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潜地弹道导弹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海军也早已成为了一支“三位一体”的战略性军种。此时此刻,我们绝不应忘记那些中国核潜艇工程的奠基人,以及千千万万为其做出过贡献的参与者。正是他们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放眼未来,他们所代表的拼搏精神也必鼓舞着新一代国防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而奋勇向前!</h3><h3><br></h3><h3>谨以此篇献给中国核潜艇工程的奠基人和所有参与者。</h3><h3><br></h3><h3>特别声明:篇中部分照片来自网络。</h3><h3><br></h3> <p class="ql-block">中国首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发射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