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课上完了,虽然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可我深知这更多的是各位资深前辈对我一个教学新手的鼓励。静下心来,坐在电脑前,万般思绪在心中翻腾。虽有遗憾,可心中最多的是感谢,感动和感激。真的特别感谢大家陪我走过来的这半个月!感动于大家给我支持与温暖,帮助我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成长。</b></h1> <h1><b> 周一下午接近五点,得知自己可以代表我们第一工作室参加这次公开课时,我的内心是激动的。可当我发现课题从《口算除法》改为《9加几》后,简直有些崩溃。将近10天的准备,历经几次磨课,才上了一堂勉强的《口算除法》。还剩两天的时间?新的课题?一年级的孩子们?算理课?我真的可以吗?……脑海里冒出无数个大问号。是真的担心,甚至害怕。可我心理清楚,那个时候留一点时间去忧虑都是极其奢侈的事。急忙找课本、教师用书、课程标准,查阅资料,骚扰了众多的前辈,熬了十二天后再加两天两夜,瘦了七八斤。现在再翻看这个过程整理修改的资料,心里还是不能平静。</b></h1> <h1><b> 回过头来,琢磨张主任和李加翠老师帮我指出的不足,自己再回想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与遗憾。</b></h1><h1><b><br></b><b>1.过于关注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没有把握好尺度,无形中加大了一年级孩子的学习难度。这一点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吸取教训,不能为了明算理而不断地说算理,应该更好地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力求营造真正高效且轻松的课堂。</b></h1><h1><b><br></b><b>2.“凑十法”数学文化的加入,设计好了,原本是可以让课堂更加丰满的。遗憾的是,于老师的“金点子”愣是被我仓促地夹在了“9+4”的探究中,将完整的探究情境硬生生地割裂了。如果像李老师建议的那样,把它放在“9+4”这一探究结束之后,效果应该会好很多。</b></h1><h1><b><br></b><b>3.用小棒摆一摆时,对于“左右”的处理不当。一年级孩子对左右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如果再涉及观察对象是人,观察的难度就更大了。孩子们是会摆会说的,可是由于我的引导不当,导致摆小棒说“凑十法”的环节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当时改用“一边摆9根,另一边摆4根,从4根的那边拿出1根……”,排除“左右”的限定和干扰,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应该会大大提高。</b></h1><h1><b><br></b><b>4.犯了一些不该出现的低级错误。比如“9+4=”板书地过迟,而“4可以分成1和3”又板书地过早;又如“数一数”的方法也抛到了九霄云外。如果是以前,我会安慰自己“没关系的,我只是太紧张了”。可是现在我深刻地意识到,“忘了、乱了”的真正原因,还是自己的知识积淀太浅,对课堂的整体把控能力亟待提升。只有真正练得过硬的基本功,才可以在面对突发生成时做到有效处理,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 当然,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也有很多的收获!</b></h1><h1><b>1. 通过于老师指点,我意识到数学课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技能学习课,在课堂中进行灵活的文化渗透是必要的。是啊,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和数学精神的结合,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上,一定有很多的美好发生,为什么不把它们也传播给学生呢?可惜时间太匆忙,我没能挖掘出“凑十法”的由来等更有价值的文化知识,敬请有这方面研究的各位前辈不吝赐教!</b></h1><h3><b><br></b></h3><h1><b>2.原来数学算理课,也可以变成有意思的课。在各位优秀前辈的指点和帮助下,在一次次的磨课和更改设计后,我体会到了数学算理的独特魅力。这是让我内心很有触动的一个收获。</b></h1><h1><b><br></b></h1><h1><b>3.课堂上,耐心的等待是值得的。试着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多了那么几秒钟,孩子们却给了我“那个1跑去找9了”的大惊喜!原来,只要我们愿意给孩子时间和机会,他们就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b><br></h1> <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h3></h3><h1><b><font color="#191919"> 不足和遗憾属于站在台上的我,但收获和成功属于站在我身后的许许多多的指导老师。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的成长和进步。正是你们一直以来为我加油鼓劲,帮我克服困难,才让我更加自信,不断成长!</font></b></h1> <h1><b> 感谢铜井小学朱老师、祝老师和孙老师的热情周到和一年级二班孩子们的精彩表现。</b><b>感谢张主任和李老师高屋建瓴的点评指导。</b><b>感谢沂南小学数学第一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的肯定和鼓励!感谢于丽娟主任对我的指导和栽培: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听我试讲,接受我白天深夜、线上线下的随时骚扰,耐心地帮我设计教学环节,一句句地为我打磨课堂语言……您的倾囊相授让我感动并感激不已!</b></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 感谢我们里庄小学的领导和兄弟姐妹们:感动于代校长在百忙之中为我听课指导,并在人力物力上给我的鼎力支持!感谢教研员胡老师一次次地帮我调度班级、试讲磨课。感谢调课时为我开绿灯的刘老师、车老师、林老师、杨老师,还有陪我一路走来的林主任、谢老师、陈老师、唐老师、彭老师、王老师、薛老师……还要感谢搭班代老师给我加油打气,为我操心受累……感谢弟弟的爱心速递……</b></span></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 想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请原谅我这段时间没能顾得上用相机留下你们可敬可爱的模样。谢谢你们,真心地想说一句:有你们,真好!</b></h1> <h1><b> 最后,衷心地感谢张主任为我们搭建的展示平台,让我有机会和优秀的同行老师们共同演绎,并向大家取经学习!<br> 带着满满的感动和收获,带着自己的不足和遗憾,我会继续努力下去!以优秀的前辈为榜样,不断地积累沉淀自己,努力用热情、责任、专业和爱心书写我教育生涯的每一天!</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