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老家——大龙坪记忆

余渊歧

<h3>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柔软的地方,有人说是初见伊人,有人说是终身挚爱,但更多人的心里,那个避风港湾,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家。</h3> <h3>我的老家在宜黄县黄陂镇的大龙坪村(现归蛟湖村大龙坪组),村子不大,人口仅数百,但却风景优美,自成意趣,是个世外桃源的好去处。</h3> <h3>村里分上下二组,95%为余姓,兼有几户何姓、张姓等几户村民。</h3> <h3>大龙坪又称龙溪,与乐安县谷岗乡珠坑村同宗同源,相距十余里,历来都共修族谱,各取一字,号为:珠溪余氏。</h3> <h3>据《珠溪余氏族谱》记载,名贤辈出。仅宋、元、明三代有进士12人(其中宋代5人,元代5人,明代2人),举人5人。授予知府以下官职者有16人(其中知府3人,知州1人,同知2人,州判、经历、总兵、知县各1人)。北宋庆历年间,珠溪余氏先祖余靖,字安道,同欧阳修同朝为官,同一官暑衙门,皆为知谏院事右正言之职。应余靖之请,欧阳修为珠溪余氏族谱撰写了第一修谱序言。此后,曾巩、白玉蟾、吴澄、何乔新、杨贡、吴道南、董极等,又分别为珠溪余氏族谱撰写了第二修至第七修族谱序言。</h3> <h3>珠溪余氏历史上为名门大族,结交社会名流,在当时有相当的声望,所以能邀请到欧阳修、曾巩等大家为其族谱作序。珠溪余氏族谱从第一修到第七修,均为当时社会上最有声望的大家所作,这不仅在江南地区少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也绝无仅有,是十分珍贵难得的历史史料。</h3> <h3>村子自古以来重教重文,划拨田产供养族人读书。三位先祖分做三房,都建有私塾,号为:南公书院(紹南公房)、恒公书房(紹恒公房)、北公书室(紹北公房)这在一个小山村是从未见过的。</h3> <h3>去年冬天房内重修南公书院,族内长辈吩咐我撰写栋梁诗联,不甚惭愧。</h3> <h3>每次回老家,我又变成山里的孩子,欢快的转遍整个村子,感受每一个细胞的欢呼雀跃,到处拍照。</h3> <h3>村子里开门见山,推窗郁郁葱葱,溪水叮咚,伴人入眠。</h3> <h3>到处是野生的空气,长田伸向远山。</h3> <h3>林如鸟羽,青草碧绿。</h3> <h3>没有乐园的少年,只有驻守菜园。</h3> <h3>常年在外的人们,逃避着村子的一切,却又想念村子的所有。</h3> <h3>每一处景致,每一个细节,都会出现在梦里,醒来才发现泪湿满襟。</h3> <h3>对老家的记忆,各人都不相同,父亲说我忘不了你奶奶满村喊我吃饭的场景。母亲说:我老是想起去放牛的时光。小舅舅说:我天天做梦去烟家斜钓蛤蟆。</h3> <h3>家里的老宅还有修缮,只要有祖屋在,老家便还是老家,自己便不是过客。</h3> <h3>厨房再没有炊烟,想不起奶奶呼唤我吃饭的场景,那时候特别小,只知道到处疯,连祖母的模样都记不得了。</h3> <h3>我自小一起和爷爷睡。小孩子和老人睡特别会多想,我总觉得他随时会离开我。只有听到呼噜声才敢安心睡去。</h3><h3>我记得我有一次问过爷爷,说以后你会离开我吗?爷爷说:会啊,我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h3><h3>“那你还会回来看我吗?我要怎么样才能找到你。”“傻孩子,我只是去了老家,你回来就能看到我了。”</h3> <h3>终于这一天来临了,一层浅浅的黄土,将我和最亲爱的长辈分离。仿佛看见他在笑:你从小树苗长成大树,我默默的化作泥土,为你祝福。</h3> <h3>时光在变,一切都没有变,村庄还能回来,旧时光却回不去了。异乡异客,回老家,不是你多看一眼就多一眼。而是看老家一眼,就少一眼。</h3> <h3>人间至味是清欢,简单的家常菜,一碗酸辣椒,一盘手磨豆腐,三叔公采的野香菇,三婆婆种的白菜,都让我舍不得放下碗筷。</h3> <h3>临别时,叔公把能装的好东西都往车上塞,磨的豆腐烘成干,自家种的萝卜白菜,采的野香菇,捡的甜板栗,藏的酸辣椒,小叔公种的芋头,一件件一样样,都带着亲人最好的心意。</h3> <h3>年少无知,岁月无情,那些年你极力想逃离的家乡,终究,变成了奢侈的远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