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个别对待 —巜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新安县寒鸦小学 王艳丽

<h3>【卷首语】</h3><h3>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h3> <h3>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br></h3> <h3>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br></h3><h3><br></h3><h3><br></h3> <h3>  对这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有些学困生到现在为止,学过的课文都不能通顺读下来,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新教育施行以来,我也曾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曾想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每天也布置阅读作业,但是把这个作业完全交给家长,并且对于学困生的阅读也没有过多要求,认为他们能完成课本的作业就行了,班里的优生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阅读课外书,现在看来这样想是错误的。今天,新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h3><h3><br></h3> <h3>  而我,对于班上的学困生,是如何做的呢?用一个字概括便是“盯”。我在他们作业做错后,考试不及格后,默写不过关后,盯着他们订正、抄写。下一次如果再错,便会扬起手中的棍棒。我试图用这种强制的手段让他们记住知识,殊不知是让他们对学习越来越反感,离我的心也越来越远。</h3> <h3>  如果从一开始,我便不拿班上其他同学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那么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呢?也许,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试试因材施教、分层布置作业这个方法,每天布置适量的有趣的阅读,并引导他们喜欢上阅读,让他们体验到智力劳动的乐趣,而不是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我们教师是不是就会感到幸福了呢?<br></h3> <h3>  王艳丽&nbsp;&nbsp;&nbsp; 新安县洛新产业集聚区寒鸦小学教师, “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她的教育追求,她用智慧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她用爱心,让每一个孩子享受童年的乐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