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语文教学之根 悟统编教学之道

且听风吟。

<h3>  11月21日,在县教体局钟敬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二十余人来到德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参加“德州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学与学科调研监测分析研讨培训会”。</h3> <h3>  会前,市教科院孙主任为我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九点整,这场饕餮盛宴正式开始!</h3> <h3>  首先,来自武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张淑琦老师就今年七年级入学新生学业水平调研中语文学科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阅读理解部分的命题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h3> <h3>  在进行阅读理解的命题解读前,张老师先带我们了解了语文试题的特点及两个概念——难度,区分度。</h3> <h3>  第一个阅读为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张老师逐一分析了每个小题甚至每个空的考查目的,失分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其实,这也给我们在座的老师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身为语文老师身上不可推脱的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h3><h3> 反思过去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虽重视了理解文意,但却忽略了培养学生主观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虽重视了学法的总结却未能及时迁移巩固,做到触类旁通。虽做到合作交流但往往是流于形式而未能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更缺乏对学困生的辅导与跟进。另外,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做得不够到位。</h3> <h3>  现代文阅读选自肖复兴先生的《窗前的母亲》。在这一题的解读中,张老师为我们总结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本意+文中意+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成为很多一线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其实这也说明我们的词语教学不够扎实,而圈画品味富有表现力富有张力的词语,正是今后词语教学的实施方向。</h3><h3> </h3> <h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在真正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其实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在我们身边,一则广告,一张宣传单都是。正如张老师所说,“语文即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而我们语文老师应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于生活,感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h3> <h3>  最后,张老师就阅读教学给予我们宝贵的四条建议:</h3><h3>(一)以培养独立能力为核心</h3><h3>(二)基于对话与交流的阅读教学</h3><h3>(三)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h3><h3>(四)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展开教学</h3><h3><br></h3> <h3>  紧接着,我县教体局钟敬华老师对基础知识与习作方面的命题进行了解读并给予了最为中肯的建议。聆听之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每份试题的背后都包含着教研员、命题者们的良苦用心,也开始更深一层地去思考每个题目的指挥棒作用与方向。</h3> <h3>  钟老师以自己生活中种花的启示为切入点,引发了我们对“命题评价意义”的深思——任何美好的事物如果没有了根,必将趋向凋零,语文教学的“花”与“根”更是如此!</h3> <h3>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夯实基础,不断地淬炼与打磨,才能使我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做到“用好这些例子,用足这些例子,用活这些例子”!</h3> <h3>  随后,钟老师对本次调研试题积累运用部分的每个小题以及习作从命题意图到数据分析,再到教学建议一一进行了详细阐述,带我们真正摸清了语文教学之根。</h3> <h3>  下午,齐鲁名师、特级教师宋道晔老师带来的《基于读写融通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实施策略》真可谓给我们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批新教材使用者们指明了教学之道。</h3> <h3>  宋老师在长期的研究中总结出小学生写作面临的最大困难以及三大难关,并逐一分析了来自教师教材以及学生本身的多方面原因。</h3> <h3>  接着,宋老师从低段和中高段两个不同的学段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多年研究并使用的“故事性”教学策略和“主题式”教学策略。并提出了四种学习语言的方法:</h3><h3>(一)学习原文语言</h3><h3>(二)变换形式学语言</h3><h3>(三)替换内容学语言</h3><h3>(四)创设情境学语言</h3> <h3>  语言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达成目标的,而是教师长期的坚持与引导,学生日常的积累与运用!</h3> <h3>  “主题式”教学策略的行动流程分为五步:</h3><h3> (一)确定训练文体</h3><h3> (二)梳理主题序列</h3><h3> (三)制定评价指标</h3><h3> (四)重组单元内容</h3><h3> (五)实施板块教学</h3><h3> 统编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学期,每一年级的教材都有着密切的不容忽视的联系,教师能否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梳理主题,对教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教学中我们应该应用好课文,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单元包”的内容越充实,越贴近该单元教学目标,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利用与迁移巩固!</h3> <h3>  本次的学习活动,让我们在统编教下材的语文教学路上更加坚定了方向,也鞭策着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内化,不断地提升,才能和学生一起走得更远!</h3>

教学

语文

老师

我们

教材

统编

学生

张老师

命题

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