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驿站—昂昂溪头站

枫林晚

<p><br></p><p>编导:枫林晚</p><p>摄影:侠 客</p><p>文字:毕文学 黄丽华</p><p>服装设计: 牛国杰</p><p><br></p><p>出镜:牛国杰 徐桂霞 张 坤 邹 波 张 杰及六美妖公社社员</p><p><br></p> <p><br></p><p> 我要说的驿站是指,位于昂昂溪东南15公里,原名特穆德黑(满语),又音译作特木德赫,是清朝时卜奎城通往中原的第一个驿站,俗称头站。</p><p><br></p> <p><br></p><p> 这个因满清时期设立驿站而形成的村落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生活在驿站上的人被称作“站人”。</p><p><br></p> <p><br></p><p> 踏寻着300年古老的足迹,抚摸着300年沧桑的纹理。做为昂昂溪的儿女,我们驾驭历史的长车,从祖国的各地来到这里—头站,亲临其境感受他曾经的纵横阡陌与惊心动魄。</p><p><br></p> <p><br></p><p> 我们的到来受到这家男女主人的热烈欢迎,亲切的迎我们进屋,让我们炕里坐,听说有人没有吃午饭,女主人马上出外面抱柴火,大锅烧火热自家蒸的两掺的饽饽。</p><p><br></p> <p>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编入八旗的东北各部族相继入关,东北防务削弱,沙俄乘机侵入占领尼布楚、雅克萨等地。三藩平定后,康熙帝决定武力驱除沙俄,并令有关部门做好反击侵略的准备。1685年,清廷为加强北部边防,便于京城和边境联系,补充边防军需,抗御沙俄侵略,从吉林乌拉到瑷珲建驿道计一千七百余华里,设驿站二十五个(黑龙江境内19个)。</p><p><br></p><p><br></p> <p><br></p><p> 清朝对站丁及其后代规定三不准:一、不准当官。站丁最大的出息只能在本站当个笔贴式或者当个领催;二、不准参加科举考试。 即便是文武奇才也无资格应试;三、不准离开驿站百里。越百里者即为“叛逃”,违者杀罪。</p><p><br></p> <p><br></p><p> 驿站解决了通婚问题后,站人的规模不断扩大。起初,每个驿站只有十几户人家,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驿站最终形成了一个个村镇。如头站村,据1879年黑龙江衙门册报:“特木德赫有118户,共大小丁口757人,其中男丁336名”……而时至今日,头站村已经发展成为有居民500余户,1900余人的富裕村庄。</p><p><br></p> <p><br></p><p> 自顺治年间开始在吉林设驿站,到康熙年间,朝廷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驿站制度,驿站每天都要求轮值站丁骑马送文书到下一站,俗称“骑马跑文书”,紧急文书,在文书袋上插有火速标志,在站上换马不换人,疾驰几站再换。</p><p><br></p> <p>  解放前,站人都供有祠堂,站人习惯上把祠堂称作为“小庙”。逢年过节,全家族人到小庙上烧香磕头,上果品、点蜡烛等进行祭典,一方面缅怀远在云南的先祖列宗,一方面激励驿站人效力朝廷,期冀子孙繁衍,并认祖归宗 。</p><p><br></p> <p>头站村的东北角原有一座关帝庙,建于清朝前期,与驿站相邻,据说,驿站的大门口常年拴着两匹大马,保证公事随到随走。站人们信奉鲜活的历史英雄关羽(关云长)。他们认为关公(站人称关老爷)能“显圣”、“显灵”,能解救站人于水火,能使站人逢凶化吉,能给站人带来好运。站人不论遇到大事小情都要到关帝庙在关老爷像前讨个“签”,以卜吉凶祸福。 可惜头站的关帝庙在土改时期已被拆除。</p><p><br></p> <p>  如今,头站站人曾辛勤守候的古驿站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城垣和老爷庙在风霜雪雨的磨砺中化作了泥土,但是,村里被当地人称为“龙头”和“龙尾”的两棵400多年的古榆却依然枝繁叶茂,述说着站人数百年的沧桑变迁。站在这棵老榆树下,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不同的感慨……</p><p><br></p> <p>拍摄结束,这家的女主人又与我们友好亲切的合影,一再告诉我们她今天是最开心的一天,还说以后有时间也做我们这样的“宣传家乡志愿者”。</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