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 且思且行——2019北师大教材交流研讨活动纪实

蒋老师

<h3>  11月18日—21日,我有幸作为基层教研员代表,参加了在珠海举行的2019年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交流研讨会。</h3><h3> 初冬时节,南国的木棉花开得正欢,来自全国各地约800多名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齐聚于此参加这次盛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这样的学习机会十分难得,我因此倍加珍惜。专家们兢兢业业、严正守学的敬业精神,妙趣横生、如沐春风的授课艺术,翩翩雅致、娓娓道来的谈吐风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虽说很是仓促,但感受颇多,感觉不虚此行!</h3><h3><br></h3> <h3>  中国科学院汤涛院士的报告《如何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带领我们了解了世界上有名的数学博物馆。</h3><h3> 他通过简单的折纸、多面体展示以及多面体的投影阐述二维和三维的关系。汤院士简单明了的讲解让我们体会到人工智能离数学没有那么遥远,也给予我们一个明晰的指引,从小学开始大力发展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中学生玩转人工智能!</h3> <h3>  圆桌论坛专场:北师大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的六位主编孔企平、张丹、马复、王尚志、保继光、许孝精以《新课程 我们都是追梦人》为主题引领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小初高“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习评价。立足当下,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h3> <h3>  专家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理论研究和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数学教学的魅力。真是:</h3><h3> 课程标准素养谈,</h3><h3> 三朝元老讲内涵。</h3><h3> 深入浅出理论透,</h3><h3> 旁征博引实践宽。</h3> <h3>  单元学习案例研究分享中,实验区的老师分享了他们在单元备课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当前,在大概念(big idea)统整下的单元备课是一个前沿课题,可以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解决课时紧张问题,促进知识的优化,素养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路径去进行单元备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也是将来一个时期教学研究的方向,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抓手。</h3><h3><br></h3><h3></h3> <h3>  章勤琼博士的讲座《基于学习路径分析的小学数学教学》 发人深省:老师要注重对孩子们“问题意识”的培养。类似“有没有问题问他?”“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有没有什么想法?”这样的话可以贯穿了整个课堂,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提问,思考,解决,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h3><h3> 怎样实现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统一?过分强调多样化会干扰对基本算理的理解。展示的算法应是“促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h3><h3> 要把相对模糊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孩子可操作的学习行为。</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 <h3>  张丹教授的报告《促进理解和迁移的单元教学》指出通过“整合”整体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发展孩子的数学素养。</h3><h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彰显学生的原始创造;在读懂他人作品的过程中探究算理本质;在生生交流互动中,获得思维碰撞的提升;以学定教,便有了学生自主建构和迁移的能力。</h3><h3> 数学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学科素养的体现,要培养孩子的迁移意识,通过结构化促进理解与迁移。</h3> <h3>  数学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北师大教材主编孔企平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教师应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教学,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理性精神、科学态度、严谨习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h3> <h3>  这次活动以多元的视角,前瞻的研究,开放的平台,深入的讨论,智慧的分享,有针对性的主题研究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教材主编高屋建瓴的指导,实现了一线教师与专家零距离的互动。</h3><h3> 短暂的学习,丰硕的收获,对教材的交流研讨一直在路上。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挈机,立足本地小学数学教情学情,深度研读教材,激发骨干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潜能,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h3>

数学

学习

教材

学生

教学

素养

迁移

北师大

单元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