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墙迷圈,单边墙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听者,要么心惊,要么自豪。不用说,前者是有所闻而未敢为,迈不过心里那道坎;后者则战胜胆怯而双脚走过,无论是从容还是哆嗦。</p><p class="ql-block"> 作为万里长城上的一段城墙,单边墙具有地标意义。但这里的地标,并非外在的雄伟与气派,抓人眼球,冲击视觉;而是专注于人的内心,深入骨髓的震撼与颤栗。这种触目惊心的感觉,哪怕是源于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概因单边墙的险。于是,单边墙常被驴友用来衡量胆量及其户外段位,而且是最高级。在墙迷心里,单边墙就是他们最壮丽的精神地标。</p><p class="ql-block"> 这里出过事故,甚至亡人。所以,户外几年来,一直不敢涉足。一般的户外队,也不组织单边墙的穿越活动,但壹起行已经多次。听说领队很负责任又很有经验,所以才报名。9月21日这一天,我走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单边墙,泛指单条垛墙的城墙。按说,仅有单边,城墙也不一定有多险。险的,是没有了主墙仅有垛,还要在垛上行,有点走钢丝的感觉。墙迷嘴里的单边墙,特指司马台长城东段那单薄壁立、两面悬崖的石砌墙体,被驴友视为“长城三险”之首,也是北京周边户外线路险度头名。</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一上车,高朋满座,说明单边墙魅力之大,山人老师称之“致命诱惑”。七十七岁的十八叟老爷子又来了,他给我们讲了走单边墙的注意事项。他已走过两次,这是三上。</p><p class="ql-block"> 单边墙属于司马台长城,但我们环穿的起点与终点都不在司马台村,而是杨树沟附近。队伍一开始顺谷而上,后上山梁,在独立巨石处合影后,向西侧切,坡度越来越大。即将秋分,天气本该凉爽些了,但秋老虎很历害,空气里弥漫着燥热的气息,没走多久就一身大汗。没风,一丝也无。虽然热,但驴们暗喜。走单边墙,关键是掌握身体平衡。最怕的,是风。我暗喜的,还有蓝天白云,尽管成色不纯,期待此行能有好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远远地,看到了“猫眼”,那是一孔露天的石洞。其上方的敌台可见,最近的那座自然就是“猫眼楼”。</span></p> <p class="ql-block"> 很快,“猫眼”消失在密林之外,我们开始上墙前最大坡度的攀援,一个接一个的大之字,而且是在密不透风的林内。这很费体力,也很费水。还没上墙,我已干掉一瓶,背的本来就不多,可要省着用。</p><p class="ql-block"> 终于上得墙来,已有很多驴友在迎宾楼下小憩。迎宾楼,即司马台长城东14楼,官称“密云256号敌台”。其西接景区,东扼垭口。由于迎宾楼瞰制作用极强,体量够大。其东西有门穿堂,一门两窗,3×3的形制。其中,窗为砖拱,门乃石拱,但两侧的石门口遗失,窗却完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很想从此往西走走,看一眼将军楼、望海楼和东方神台,但那不在计划,只能寄托于未来的行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时间有限,队伍开始向单边墙攀登。今天的任务,是司马台东段的四座敌台,从迎宾楼到聚仙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严格地讲,聚仙楼已出司马台系列。据有关资料,司马台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有敌楼35座(包括已毁的水中楼一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后经隆庆、万历年间重修加固而成。”还有,“司马台长城山势陡峭,雄伟险峻,构思精巧,设计奇特,工程宏伟浩大,具有很高的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科学考察价值,是万里长城线上原貌保持最好的地段。”所以,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起步,就是小天梯。小天梯位于迎宾楼垭口东坡,高大的挡马墙越挡越高,直上云霄。小天梯只是蹬道右侧那高度与宽度都被压缩了的一条步道,梯宽只二三十公分,高却胜于宽。一抬左腿,往往会磕脚撞墙;一抬右腿,基本上悬空墙外。讲实话,小天梯的坡度并不大,不过五十度左右,远比箭扣的天梯或者十八蹬好爬。只是它更窄,且没有垛墙相护。一弓劲地攀升100米,着实很费体力,不免气喘吁吁。在我爬到小天梯的顶端小憩时,驴友们开始从身边陆续超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小天梯后是天桥,墙体宽了点,但山险多多,有些狗牙山的味道。行走尖峭的岩石之上,其险如刀,十足的生命之舞。</span></p> 天桥的尽头,是仙女楼,即司马台长城东15号台,也就是“密云255号敌台”。所谓仙女,是指敌台的体形修长。相传,此楼由一只羚羊变成,因莲花仙女居住过而得名。由于地势高峻,敌台长年在白云中若隐或现,恰似不愿出门的少女。其实,如此说法只能说明人们想像力的丰富,这不过是个瘦高一些的敌台罢了,还是个独眼楼,东西独门,南北无窗。仙女虽美,但与独眼扯上了干系,便只可远观了。<br> 不想近观都不行,仙女楼就座落在天桥的尽头与单边墙的起点,都是险中险的所在。走到仙女楼前,但见此台石基、包砖、垛口完好,“下部条石合缝,上部磨砖达顶。”。较之常见的敌台,此台占地面积小,但身高不亏,故而婷婷玉立。据说,“内部用青砖砌成两道大拱,三条甬道,十个券口。顶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网状的八角藻井,四边砌四根砖柱,游人在里面轻轻放歌便能发出悦耳的回音。”而且,“汉白玉石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为万里长城所仅有。”可是,我竟没顾得上看,乃此行重大遗憾。<br> 总之,仙女楼是驴友们心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寄托了美好的向往与情愫。为确保仙女安康,有关部门对该楼进行了加固,上中下三道铁箍,顶部装有避雷针。如此加固,并不过分,我真心拥护。 <h3><font color="#010101"> 从仙女楼下来,更危险的行程开始了,“单边墙,来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堵石墙,不过几米的高度。那顶面还算平整,但只一砖之宽。两只脚是能够落在上面的,只是感觉很悬,无风自摆。关键是,这堵墙的两侧均为悬崖,而且巨高。所以,有“走单边,难于上青天”之说。领队说,“实在感觉不好,千万不要往右倒,倒也要倒向左边。”因为,右侧的悬崖在百米之上,刀削般壁立;左侧墙下的坡麓虽陡,但有些树木丛生。也就是说,若真有意外,左侧或可保命,而右侧深渊不会致残,直接鬼门送命。所以,小步走来,步步惊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也有驴友不是走的,是真爬,躬着背、弯着腰,像一只熊一样趴在墙上。如果拍侧影,应该很生动的画面。无论别人怎么提示怎么鼓励,他就是不敢直起身上走。看来,恐高,与年龄无关,与体力也无关。也有驴友,就大步流星,走得从容。看着人家英姿飒爽,那些熊们只有羡慕的份儿吧。</font></h3> 不过,下面是一段几米高的上坡单边墙,不仅单薄,而且够陡,更要命的是坡面光滑,鞋底不易抓牢。部分驴友下墙了,从左侧的丛林里绕。没办法,天险当前,英雄气短。<br> 我还是想上去拍照,这里真是五步一景,我舍不得丢呢。于是,硬着头往上爬,也像熊一样四脚并用。我想,一定要保持好左右平衡,上不去的话,就骑着顺墙下滑,用四脚摩擦,好在戴着手套。还好,终于蹭上去了。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段不断跃升的台阶,但阶梯实在太大,每一个跃升都有一个墙头相阻,需要小心翼翼地攀登。临上望京楼时,几个墙头一个比一个高,不只一米,甚至两米以上。我只好认怂,也下墙绕了。墙下也是尖峭的岩石,好在是树林里的狗牙,可以借助树干保持平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终于上得望京楼,着实一身汗,只是不知是冷汗还是热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望京楼,即司马台东16楼,</font>也就是“密云254号敌台”。此台北墙3窗,南墙无窗,东西两面各1门1窗,门居中,窗靠北侧。这是司马台长城的最高点,海拔986米。正因为高,才可以眺望京城,正如“一座高大突兀的城堡耸立在峭壁之巅,凝然傲视长空。”但眼下,其墙体有些裂隙,砖也风化得掉渣,像仙女楼一样,望京楼也用角钢和钢筋将整个楼体加固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自然的摧残,有人工保护,但人工的破坏呢,该怎样修复?您说,这是想千古流芳呢,还是要遗臭万年呢?这就是口碑。</font></h3> 有个人的口碑就很好,但他只是故事里的人,不暇真伪。有种说法,望京楼的望京乃“王静”谐音,还有个二郎神帮王静担山筑墙的故事。我看过后,感觉离谱,在此打住。<br> 抵达望京楼时,已下午两点多,便与几位驴友乘着望京楼的阴影席地就餐。在此发现,户外里的女人胆量胜于男,那熊一般爬的,墙下绕的,多是男士,而女士不仅敢走,还敢秀。 午饭后,还应该接续向东走,一直要到透风楼,但时间比较紧,身边的驴友们都选择了就近聚仙楼下撤。<br> 聚仙楼,在望京楼东北侧,一路下坡,但满是树棵,滑着拽着就下来了,其实几步之外就是悬崖,危险时刻潜伏着。 <h3><font color="#010101"> </font>聚仙楼,即密云 253号敌台,是2×3的形制,东西各1门1窗,南北各3窗。楼顶上的铺房及垛墙多已坍塌,那残存的一爿很具象征意义。虽有蹬道可上,我只在楼下观望。此时,蓝天,白云,青山,绿树,高台、残墙,都是诗意元素,只缺了夕阳的沐浴,以及晚霞的妆染。户外不同于自驾,很难赶上最美的时光。但人该知足,如此风光也要感谢老天和山神的眷顾。</h3> <h3><font color="#010101"> 又向东爬上坡,直到断崖。于高山之巅驻足或者小坐,眼里都是风景,自己也是画。美不美,不在他的眼里,而在你的心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虽是提前下撤,但下山的路途很远。慢慢走来,与一路的山花和山果轻语,与古村和老人拉话,都很亲切。我记住了这里,唐家寨。换个季节,我会再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注:第5张、第16张、第18张相片,为同行朋友所拍,在此致谢!</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