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的气候热得很顽强,入冬后除早晚温度低点,晴天白云艳阳高温仍是主旋律,于是早前的秋游计划又提上了日程,有人笑称这是要“捉住秋天的尾巴",那就来一次冬季的寻秋之旅吧!</h3><h3><br></h3> <h3> (一)寻源杏花古村</h3><h3>杏花村为这次寻秋之旅第一景区,此前我有点纳闷,杏花村本为山西汾酒的故乡,此地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早在一千五百年的南北朝时,那里的杏花村酒就己闻名天下;盛唐时更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中华酒文化的古都。可今天在安微的池州,怎么又冒出个杏花村来呢?</h3><h3><br></h3> <h3>带着疑惑进入古村坊(其实,也就是街口木牌坊看似有些旧痕迹),在导游的引领解说和长廊内各类诗文图示的显示下,我才弄明白事情是由杜牧老先生的一首诗引起的。</h3><h3><br></h3> <h3>杜牧,晚唐诗人,曾写过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著名小诗,这便是如今老幼都能吟诵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浅显易懂,自然生动,意境优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其妙处自不必说,但问题也恰恰出在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上。</h3> <h3>因为诗中杜牧只说了牧童遥指杏花村,但并没有指明这是那个地方的杏花村,老先生好象故意设下一个千年谜底,留给后人去解惑去疑。</h3> <h3>时光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春风吹过神州大地,人们的商标权意识一下唤醒。首先是安徽贵池提起了山西"杏花村”商标侵权诉讼,而重要证据则是唐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一846年),杜牧曾任池州刺史,正是在此期间他偕友人春游杏花村,并在当地久负盛名的黄公酒垆畅饮美酒后,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清明》一诗;其后,明代两度出任池州太守的顾镜(字韵秽)曾赋五律《杏花村》,云:“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红杏添新色,黄垆忆旧时;远山层作画,好乌解吹箎;偷得余闲在,官钱换酒卮。"还有更近些,清代文学家诗人郎遂(公元1654一1739年),贵池杏花村人,也曾编辑《杏花村志》十二卷后被收入《四库全书》中的地理类科目中。这些史料无疑为杜牧诗中所指杏花村即是池州杏花村提供了有力的佐证。</h3><h3>有趣的是,当时除了安徽,还有江苏,包括湖北麻城也提出过“杏花村"商标权的归属问题,但经国家有关专家认真论证,只确实了山西和安徽两地,最后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判定:杏花村酒类商标使用权归山西,杏花村旅游地商标使用权归安微。两家可谓是皆大欢喜。</h3><h3>这正是:杜公酒后一小诗,</h3><h3> 深意蕴藏谁人知:</h3><h3> 中华文化源流长,</h3><h3> 古人莫笑今人痴。</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