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借东风万玉枝,扶摇直上九重天——记语文组未来教室教研活动

胡雪鸥

<h3>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教育”的逐渐兴起与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教学中的各个方面,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教学模式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h3> 新型课堂 <h3>  2019年11月20日早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孩子们清脆稚嫩的读书声从未来教室中传出。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课堂——“互联网+教育”,一场教育的创新与改革。</h3> <h3>  开课伊始,张磊老师以杜甫的一首《蜀相》引入,带领学生自组的六大战队去跨越千年,寻找诸葛亮的足迹,品味流传百世仍然经久不衰的名篇《诫子书》。</h3> <h3>  张老师利用电子平板,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标注拼音,巩固文言文基础;小组合作共同翻译课文,并在屏幕上呈现各小组的纸笔记录。</h3> <h3>  稚嫩柔和的声音传递着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虽时隔千年,从孩子们诚恳的诵读中仍然可见一字一句劝诫中的郑重与严肃。在学生吟诵的过程中,张老师通过手机视频的连线,将孩子们的认真投放在大屏幕上,新型的教学手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h3> <h3>  “龙争虎斗”“花落谁家”“共渡难关”,每答对一道题可以给自己的战队加一分。优课系统独特的活动设计突显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多样的闯关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争我抢”的竞争学习让学生更专注于课堂内,在快乐中获取知识。</h3> 思齐内省 <h3>  首先石主任介绍了未来教室中的课堂评价系统,对评课系统中的量化评价表、多维度数据分析做了相关介绍。</h3> <h3>  关于这堂课,张磊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难点,“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张老师通过诗词大赛等电视节目中获取灵感,改变原有的传统课堂形式为交流赛,运用多种技术做支撑,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h3> <h3>  如何在未来教室上好一堂有实效的语文课?谢艳艳老师做了简洁到位的评价:首先形式多样,教学手段多样化;其次,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趣味横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文言文基础落实到实处,问题简单巧妙,学生学的轻松。</h3><h3>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去思考: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下,我们如何避免让语文课流于形式?</h3> <h3>  我们“一只眼睛看到纸面的话,另一只眼睛要看到纸的背面”。初二的马丽荣老师给予这堂课高度的认可,但同时也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内容。对于一部经典我们该如何去教?尤其像《诫子书》这样“严肃”的篇目,我们该如何去处理?马老师认为,能够把一篇“严肃”的文章放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的传递,这样的方式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也给其他老师更多更广的思路。学习方式的改变、合作方式都可以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但还要加入师生合作,把老师一起融进学生的课堂里。</h3> <h3>  张蓉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文化经典与现代媒体的碰撞之下该如何保持文言文的韵味?在这样信息化的课堂里,既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学生的生成,教师还是要给予文本更多的关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逐步的成长。</h3> <h3>  教务处石主任提醒大家要有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融入自己的课堂之中。教研组长刘秀华老师就此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要将语文课堂与现代化媒体技术无缝对接,未来教室以学生为中心,整合了云课堂、翻转课堂、行为分析、物联网技术的精华,信息化教学扑面而来,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去拥抱科学。</h3> 花絮 <h3>集体研讨,共同成长</h3> <h3>  认真笔记,自我反思</h3> 后记 <h3>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运用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高度融合的课程活动与技术环境、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全面的数据统计与AI分析……每一样都让自己觉得新奇。</h3><h3> 眼花缭乱的教学技术、创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开始思考:语文需不需要变革?答案是肯定的。不同的软件运用可以让我们更便捷的监测到学生的到学习状态并进行自我反思,同样也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去探究:我们需要的是一堂什么样的语文课?我们该怎么去处理信息化技术与语文课堂的关系?怎么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一堂信息化的语文课而不是语文化的信息技术课,还不失语文的韵味?</h3><h3> 我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h3><h3> 与时俱进,我们要一直走在路上。</h3> <h3><br></h3><h3><br></h3><h3>照片摄影:王艳华、席宏雯、马泽云、刘晨宇</h3><h3>文字编辑:胡雪鸥</h3><h3>稿件审查:刘秀华、王彬、付丽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