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04年夏季,我在上海美术馆看过几个展览。令我难以忘记的一个是毕加索的画展,一个是在其后不久举办的津巴布韦石雕艺术展。记得当时上海的一家媒体报道石雕展的消息题目是——《毕加索走了,毕加索的老师来了》,如此新颖,如此有味,让人难以忘却。</h3> <h3>当时的那个石雕展,规模并不大,但在上海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艺术家在留言中说,“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心中的艺术感应与之一拍即合”,“充分显示了非洲人超凡的想象力……”惊叹之词满篇。</h3> <h3>2009年4月至5月间,受国家文化部的委派,中国甘肃艺术团远赴非洲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加纳三国进行访问演出,我有幸作为艺术团团员和随行记者,踏上非洲这片迷人的热土,并于4月27日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h3> <h3>没到津巴布韦之前,我曾在一些图文资料中看到过那启迪了许多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创意的石雕艺术,可以说是心向往之。</h3> <h3>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大街上,在美术馆,在公园里,在大使官邸,在我们下榻的酒店里,无处不在的石雕作品无不令人激动和惊叹,也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h3> <h3>在津巴布韦的日子里,几场演出,以及随意可见的石雕作品,加上津巴布韦人民无私的热情,令我几近是在激动中度过了短暂的7天8夜。</h3> <h3>津巴布韦位于南部非洲腹地,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它的历史和文化和当地盛产的石头有着密切的联系。</h3> <h3>“津巴布韦”在当地语言中就有“石头城”的含意,石头还印在了他们各种面值的纸币上。</h3> <h3>据了解, 在津巴布韦,绍纳族是最大的部族,约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他们居住的东北部山区盛产多种优质石料,流传于世的大部分石雕作品,就是绍纳族人的艺术创造。</h3> <h3>5月3日,我们艺术团全体,走进了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郊区的“查蓬谷雕刻公园”,与当地的人民艺术家进行了交流,欣赏了他们的作品,体会了他们奔放的热情。</h3> <h3>这里的石雕艺术家大多是民间艺人,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训练、学习,他们的创作不囿于任何固有的模式或者风格,他们的作品想象丰富、随意,刀法粗犷,痕迹自然,形象夸张。</h3> <h3>他们常用变形简约的手法塑造形象,造型极为概括,结构远离正常比例,抽象成分居多,少有写实。</h3> <h3>人们非常注意利用石材天然形状和纹理,认为石材本身也是有灵性的,倾其天然质地,可将石料的灵性显现出来,变成有生命的形式。</h3> <h3>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些石雕作品时,就感到不能自拔地喜欢上了。在南部非洲旱季最为大方的骄阳沐浴下,在植被丰富多样的群山之中,津巴布韦人民艺术家依树而坐,用最为简单的凿子和锤子演绎出远古非洲人民心灵的言语、艺术的神秘和沸腾的激情。</h3> <h3>“山蕴玉、水怀珠”的石雕村落,有着“人人都是毕加索”美誉。</h3> <h3>简洁朴素的雕刻语言讲述了非洲的传统与精神,粗犷奔放的风格表现了原始的唯美与宁静,独特的夸张变形强调了生命的本质与内涵。</h3> <h3>面对这些精妙的艺术品,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h3> <h3>曾经有人问西班牙美术大师达利:你这一生对何种艺术留下的印象最深?达利毫不犹豫地说:津巴布韦石雕艺术!</h3> <h3>是啊,津巴布韦石雕艺术曾经吸引了包括毕加索、马蒂斯、费拉曼克、德兰等大批欧美艺术家,他们从其中获得了无穷的艺术灵感并由此功成名就,享誉世界。</h3> <h3>在津巴布韦丰富的石雕作品中穿行,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不断地记录,把每个艺术家的作品化为视觉的记忆,然后带回国内,和大家分享,是最先跃进我脑海的一个想法。</h3> <h3>这些图片,不是艺术照,仅仅是记录,期冀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很不一样的感受甚至想法。</h3> <h3>(2009年7月2日于南圃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