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之:阊门与吊桥

日月常在

<h3>上篇写了银胥门 ,这次到金阊门去看看。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故又名阊阖门。阖闾率大军由此门出城远征楚国,打败楚国得胜归来,将阊门改称为“破楚门”,以示纪念。战国时,吴属楚,复名阊门。</h3> <h3>阊门一带历来繁华热闹,自隋朝京杭大运河修通后,遂成为江南地区的水路要冲和物资集散地。唐代白居易有诗:“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尤其到明清两代,商贾云集,店肆林立。明朝苏州才子唐寅(伯虎),就住在离阊门不远的桃花坞,读一读他写的一首诗,可以领略当年阊门的繁华:《阊门即事》:“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阊门更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h3> <h3>清代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表现了当时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的盛况。当时这里丝绸、染织、烟草、米行、杂货、药材、珠宝、古玩、茶寮、酒肆、菜馆、戏院、青楼等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民宅、会馆、公所、行帮、商会又与之相依为邻,阊门一带真正是五方杂处之地。清朝的孙嘉淦在《南游记》里这样描述阊门:“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阊门享有盛名其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 包括城外南濠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与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六日(公元1906年9月4日),京沪铁路的上海至无锡段通车,从火车站进城的大马路修到了石路、胥门,于是有了金阊门银胥门的商业繁华。</h3> <h3>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它见证了苏州城两千五百余年的沧桑变迁。</h3><h3>1860年5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打苏州。战火使曾经繁华盖世的阊门商业区,直到枫桥寒山寺,转眼之间化为灰烬,数十万市民无家可归。战后,苏州的经济中心地位为上海所取代,所以阊门商业区只有小规模的恢复,其地位甚至不及城内的观前街。</h3> <h1>金门城门内</h1><h3>城墙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防御工事,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城墙的防御作用逐渐萎缩乃至消失。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墙便成了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民国以后,高耸的城墙、逼仄的城门便成了进城的阻碍。拆城就成了打通城内外通道的唯一手段。1922年9月5日,南新桥建成通车,第一次破了城墙,建起了三个门洞的罗马式城头的金门,苏州人习惯称新阊门。</h3> <h3>金门城门外</h3> <h3>南新桥</h3> <h3>1934年,阊门城门城楼拆去,仿照金门罗马式样改建阊门陆城门。中间是车行道,在中门两侧各增辟了一个2米多宽的侧门作为人行道。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沟通城南工业区的苏纶纺织厂和第一丝织厂的交通,1951年,拆了城南的城墙,建了人民桥,成了没有城门的南门。1958年3月,市政府决定除胥门、盘门、金门及部分城墙保留作为历史遗迹供参观研究外,其余全部拆除。当年阊门的水陆城门全部被毁。到70年代后期,苏州原有15公里长的古城墙只剩1249.98米,占总长的8.22%,有砖石保护的零散城墙只剩618.19米。</h3> <h3>改革开放之后,保护和逐步修复苏州古城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苏州城墙的恢复修建工程不断推进,相继修缮了盘门城楼城墙、蛇门段城墙城楼、阊门城楼城墙、相门城楼城墙和平门城楼城墙。串联成了一个秀丽的环古城风光带。</h3> <h3>修复后的阊门水城门</h3> <h3>阊门吊桥是一座名气很响的桥,该桥原名虹桥,又名钓桥,始建于宋代。初为木桥,只因该处是五水交会之处,“水至桥下,汇为四渊,折而东行,势用熛悍”,木桥被大水冲毁。后有郡民邓文贵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捐家产一半,将它改建为石拱桥。明洪武初,改建为石墩木梁吊桥。吊桥之名从此沿用至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翻建为钢筋水泥桥面,石排柱式,但桥台桥基仍为旧物。解放后,扩建了两侧桥面。近年,重新改建成一座廊桥。 新吊桥的外型采用古典简洁的廊桥,既适应了现代交通需求,又与阊门的整体风貌相和谐。</h3> <h3>游船码头</h3> <h3>新修复的阊门恢复明清时代的风貌,力求凸现商业特色,在陆城门内外布置了很多店铺,护城河沿岸也不再以绿化为主题,而是定位为商业及服务业,这些都符合阊门的历史风貌特征。</h3> <h3>阊门地区的繁荣应归功于周边的古街。以阊门为界,西边是古城外,挨着山塘街,游人如织</h3> <h3>而东边则是古城内,是西中市</h3> <h3>在明清时期,热闹的西中市叫做“阊门大街”,可惜后来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焚毁,几次重建后到了清末民初,为了更好的推动商业的繁华,就拓建成宽10至14米的大街。两侧店铺林立,绸缎庄、银楼、药材店一个挨着一个。尤其是西中市的钱庄特别多,是出了名的钱庄一条街。1908年苏州城共有钱庄24家,其中20家都聚集在阊门大街,也就是现在的西中市。民国初期,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支行纷纷入驻西中市,成了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三家银行,后来成立的苏州银行公会,地点也设在西中市附近。当时的西中市成了苏州市的商业中心。民国时期阊门地区各行商号加起来多达300多家,现在老苏州熟悉的杜三珍熟食店、沐泰山堂药铺、义昌福菜馆、赵天禄糖果店就是在那个时候开起来的。西中市还有一个看点就是它的建筑风格了。深受时代的影响,民国时期,西中市盖起来一栋栋欧洲洋房,形成了古城内独一无二的一条民国风情街。2008年市政府把西中市保存较好的31处民国建筑进行修复改造,恢复了14家老字号,为苏州保留这么一处绝无仅有的民国味道。</h3> <h3>西中市一带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除了阊门,还有纪念苏州人文始祖的泰伯庙、艺圃、五峰园,此外皋桥、雷允上药店旧址、苏州府电报局遗址、古街坊吴趋坊等等也都藏在这附近。</h3> <h3>泰伯庙</h3> <h3>五峰园</h3> <h3>西中市皋桥因汉代谏议大夫皋伯通的宅地在此桥边而得名。而皋伯通能流传至今缘于《举案齐眉》故事。东汉太学生梁鸿,家贫而有品节,博学多才,势家大族多有欲嫁女于梁者,全不动心。同县孟家女孟光,外貌“肥丑而黑”、内在心界宽阔,曾言:“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娶之。婚后夫妇遂隐入深山,耕织弹唱,相敬如宾。后因梁鸿作《五噫歌》触怒朝廷,避祸吴郡,于大户皋伯通家当佣工。梁鸿每归,孟光皆举案齐眉将食端正捧上。此恭敬有加之举被主人皋伯通撞见,识破梁鸿身份,遂将夫妇俩当宾客供养。梁鸿从此在皋的庇护下,潜心著书,直至病逝。葬于苏州要离冢旁,今墓毁。皋伯通亦因特别能识人,收留梁鸿孟光而一举成名。</h3> <h3>现今,在北码头创建了一个仿民国建筑的“民国风情街区”,让你一秒穿越到民国。</h3> <h3>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由阊门外护城河直达虎丘山麓,全长约3600米,约合七华里,故有“七里山塘”到“虎丘”之说。山塘街东段经改造后成了商业街,各种商店一家挨着一家,热闹繁华。西段尚未开发,保留了浓厚的老苏州味道。有关山塘街的介绍太多了,本篇就不重复了。</h3> <h3>山塘街古戏台</h3> <h3>白居易祠坐落在山塘街街口。白居易的石雕立像耸立在门厅正中,两侧为碑廊,青石碑刻十六位与苏州,阊门,山塘有关的前贤。祠堂陈列介绍白居易在苏州的足迹,以及他为苏州人民所做的一些功绩。</h3> <h3>乐天广场在白居易祠的北面,它也是五龙汇阊景点的入口。在白居易祠的东南角设一个亲水观景平台,在那里可以看到阊门的全貌。广场上建了一座朝宗阁,旁边还有一座阊门寻根纪念地碑。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迁徙”,亦称“洪武赶散”。“史料记载,600多年前的大移民,使得数十万江南百姓自苏州阊门迁移至苏北。背井离乡600多年,寻根问祖便成了这些昔日江南人后裔的夙愿。</h3> <h3>南浩街北接阊门南连金门。长篇评弹《玉蜻蜓》的主角金贵生的家就在这条街上。南浩街上有座神仙庙,“轧神仙”活动成为苏州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的生日,据说吕纯阳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贩等不同角色,混在人群之中济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个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轧到他身边,就会得到仙气,交上好运。这样在人堆中挤来挤去,叫作“轧神仙”。</h3><h3><br></h3> <h3>在石路南浩街的神仙庙旁边,相传以前是专门用来押运犯人的码头,被叫做犯人码头。苏州话里犯人和万人读音近似,后来不运犯人了,就改叫万人码头。现在经过整修后変成了护城河水上游的码头。</h3> <h3>再往南有一组吴门四オ子塑像,分别是:唐寅1470~1523年;祝允明1460-1527;文征明1470~1559年;徐祯卿1479-1511年。明中叶生活在吴中地区的江南四大オ子。明代苏州人,琴棋书画皆精,一些著名字画在国内外博物馆收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