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南京:六、巍巍明城墙

吕爱华

<h3>漫步南京街头,随处可见金陵的印记,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遗痕,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筑立于城中那巍峨而又斑驳的明城墙。</h3><h3>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象征,呈现出大明王朝一统天下的气概。自公元1366年至1393年,朱元璋大规模动用全国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耗时28年,兴建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座城池,分别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设有13座城门,沟通城内外,其中外郭城墙长60公里,京城墙长35公里。600多年来,这座旷世城垣仍以25公里的遗存雄冠世界城垣之首,承载着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太多难以抹去的记忆,是大明王朝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南京的一张耀眼的明片。</h3> <h3>从鸡鸣寺拾级而上,可直接登上明城墙。闹市中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西晋,透着古色古香的古韵,静谧中透着庄严。大殿前烟雾缭绕,香客络绎不绝,梵音缥缈,古刹空灵而飘逸,山顶高高地矗立着一座古塔,显得别致和超凡脱俗。城市的嘈杂与喧嚣被隔绝于寺墙之外。</h3> <h3>从鸡鸣寺与台城城墙对接的走廊直接登上南京城墙,倚墙远望,时光在眼底慢慢漾开……,回眸古城,往昔时光如风一样掠过,不知湿润过多少颗怀旧的心,徒生过多少感叹!</h3><h3>时光荏苒,岁月成影,南京长期以来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曾几为帝都,也曾几度历经国破山河碎的悲怆,残留着震撼的缩影,它承载着一段段辉煌,又有着太多的伤感和沉重。南京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四大古都,而北京的许多建筑又是从南京照搬过去的。朱棣的那把火烧去了比北京更为宏伟的皇宫,抢去了大明的皇权,带去了金陵的辉煌。如今大明王朝早已覆灭消亡,而明城墙历经风雨侵蚀、战乱毁损和人为拆除,至今仍巍然挺立在南京的山水城林之中,尽管千疮百孔,依旧固若金汤。</h3><h3>登临城墙,览遍金陵,望城墙内外,处处是景。脚踏在青砖堆砌的明城墙,看一旁是黄墙黛瓦的古老寺庙,一旁又是烟波浩渺、秀丽的玄武湖和紫金山的背影,璀璨的街头、林立的大楼,呈现着现世的繁荣。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南京屡屡从瓦砾荒芜中重整繁华,在磨难中实现腾飞。古城墙上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山水城林融合在一起,仿佛古今穿越,时光交错。</h3> <h3>城墙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建筑,古代各种冷兵器具惊现在翁城之上,包括明清时期的火炮。不禁让人想象着不同时代、不同装束、不同旗帜、拿着不同武器来势汹汹地杀进城来,撕杀声中夹杂着遭难百姓的哭喊声,拾取历史的记忆,南京城里不知上演过多少这样烽火连天的情景。</h3> <h3>稍稍留意,会发现斑驳的城砖中都刻有造砖者名字、府县官衙一级监制者的姓名和年月日,字体不同,规格一致,体现了严格的问责制和对城墙质量的严格把关。筑墙的工艺也十分讲究,是用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非常的坚固,至今600多年,巍然不倒,这其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浸透了无数劳动者的汗水。</h3> <h3>本想从城墙上往东走到九华山、太平门的,因此段城墙正在维修,不能通过,只得往台城下城墙。台城,本为东吴苑城,后改建为东晋、南朝的宫城。位于玄武湖旁,当时的玄武湖也是皇家林园。台城从东晋到南朝一直是朝廷和皇宫所在地。"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唐中和三年(883年)韦庄客游江南,登临台城,感慨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联想到晚唐的日渐衰落,于是怀古伤今,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明城墙台城段正是利用原宫廷废弃墙而筑。六朝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勿勿的过客,曾经豪华壮观的台城也成了供人瞻仰凭吊的历史遗迹。最是那无情的台城柳,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替,也不管诗人的伤感与怅惘,依然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处处显出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鸟鸣草绿春常在,而昔日的场景已不在。</h3> <h3>明城墙犹如一条玉带将沿线的台城、鸡鸣寺、玄武湖、九华山、紫金山等名胜古迹连成一片,形成一条集南京深厚文化底蕴和秀美山水城林合二为一的极佳观赏地。</h3> <h3>从解放门出来沿城墙往九华山方向走,一条绿荫覆盖的小道,可闻到草木的清香,清新、静谧,一路上没见几个人,仰望身旁恢弘的古城墙,徒步在这条古意盎然的路上,感觉自己被融进了景里,被拽进了金陵梦中。</h3> <h3>站在九华山顶,望着湖光山色的玄武湖,钟山山脉蜿蜒东去,巍峨的明城墙十分壮观,脚下的山山水水是如此的秀美,现世是如此的安好,想起民国时南京的那场惊梦,思绪却不由自主地翻滚起来,久久不能平静。</h3><h3>古城墙上至今还留有这场灾难的深深印记。1937年底那场南京保卫战,蒋介石明知淞沪会战失败后,南京是守不住的,但又不想担负丢失首都的责任,还寄希望于九国公约会议调停中日战争,指望国际社会干涉阻止日军的侵犯。蒋固守南京的高调表态,也让南京市民对战争状态缺乏一定正确估计,国民政府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了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识人不准,用将失当,指挥官唐生智指挥水平低,用兵不得法,为迎合蒋提出的“誓与城市共存亡"的口号,为防止军队退往长江边,收缴了渡江船只,按唐说法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其结果造成了无路可退的绝地。撤退计划仓促拟定,没经过参谋作业,很不严谨,漏洞百出。长官责任心差,撒退时率先逃跑,有的将领接到撒退命令根本就没回部队,擅自丢下部队,大难临头各自飞了。白天还在殊死抵抗的士兵,见长官都跑了,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谁还愿意傻乎乎的继续拼死卖命了,纷纷丢下武器出逃,守军的精神和战斗意志倾刻大崩溃,一支群龙无首的军队失去控制和组织,如一盘散沙混乱不堪。往哪撤?怎么撤?都不知道!挹江门人多船少,秩序极为混乱,拥挤中发生踩踏,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船至中游,被岸上未上渡船的部队以枪击毁沉没,也有超载过重自行沉没的。许多求船不得的官兵拆取店户门板自作木筏,或用缘木以泅,冒险渡江,淹没江中者数以千百计。更要命的是对岸江北部队未接到撤退命令,依然禁止仼何人擅自撤逃,向过江的船只和人群开枪射击,等到得知撤退令,已有很多官兵死于自己人枪下。南京保卫战可谓"守而不死,不守而死。战而不决,不战而绝"。事实上,12月12日,日军不但没攻进城,甚至还没能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区,造成此局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混乱而荒唐的撒退。南京居长江之南,日军对南京取分兵合围之势,国民政府集十余万重兵固守南京,而没有足够力量保证守军可安全撤离,这显然是军事策略上的重大失误,军事决策与指挥体制的缺陷。真正意义的南京保卫战只打了短短八天就放弃了。</h3><h3>12月13日,日军意外发现昨日还在顽强抵抗的中国军队,忽然全部撤走,发现一座不设防的城市,遂轻易地冲进城内,下午2点左右,日军先头部队到达挹江门,发现挹江门外有成千上万的逃兵和难民相挤在江边试图渡江,于是开火扫射,当即屠杀了5万多中国人。南京燕子矶血透山河。</h3><h3>当时15万南京守军,1万多人在守城战斗中阵亡,另有3万多人成功突围,或渡江北撒,剩余的10余万人则彻底崩溃逃亡,几乎尽数被俘虏,最终被日军残忍屠杀。可悲啊!10万多军人没死在与日军作战的沙场上,却被长官抛弃,在混乱中被日军俘虏屠杀。</h3><h3>南京沦陷,南京31%的建筑被烧毁,禽兽一般的日军如同地狱里逃出的魔鬼,在南京城对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幼展开血腥大屠杀,连续6周烧杀淫掠,到处尸体成山,血流成河,南京成了人间地狱。国破山河碎,多少人家破人亡,古城一片阴森森,多少冤魂在哭泣。血渗透了色泽奇异的雨花石和古老斑驳的明城墙。明城墙见证了30万生灵惨遭杀戳,人类历史上泯灭人性的大悲剧,聆听着整座城的哭泣和哀嚎。一座不设防的首都,一城无领导的乱军,一个如此脆弱的国家,保护不了他可怜的子民。民族的灾难,国家的耻辱,让人痛心疾首!</h3><h3>从日军进攻正面突围的仅有粤系66军和83军及156师,另外在上级提前撒离,失去联络的情况下,一直打得很顽强的教导总队第3旅主动跟随广东部队突围,尽管广东部队的装备、训练比不上蒋嫡系部队,但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在军长带领下,官兵互不相弃,乡土情谊成了关键。他们从淞沪会战一路打过来,损失颇大,在突围中估计有8000人左右,成功突围后只剩3000左右,教导总队也只剩500多人。</h3><h3>在守城过程中,中国军队表现顽强,上演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他们在战斗中表现的大无畏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勿忘为保卫南京阵亡的17位将军和一万多为国捐躯的勇士们!</h3><h3>每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耳畔常响警世钟!当年日军登上炮火中垮塌的城墙挥臂欢呼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得意于他们的强大无敌,事实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祖国日趋强大,人民需要和平和安稳,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军队越来越强大,人民幸福有保障,民国的那场惊梦不再重演!让我们双手合十,悼念那些逝去的亡灵,道一声安息,南京不死,金陵永生!</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