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出发,让概念深化

伍奔芳

<h3>11月20日上午,汉昌学区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第四次集中研修活动。这个寒风萧瑟的早晨,活动在美丽大方的李晨星老师主持下,正式开始了。</h3> <h3>本次活动安排如下: </h3><h3>1、第一组 城北团队《分数的初步认识》 </h3><h3>说课(李娇骄) 上课(周进春) </h3><h3>评课(陈乐) </h3><h3>2、第二组 新城团队《百分数的认识》 </h3><h3>说课(陈林) 上课(严柳红)</h3><h3>评课(洪春燕) </h3><h3>3、第三组 明德团队《百分数的认识》 </h3><h3>说课(邹江霞) 上课(李自成)</h3><h3>评课(赵真金) </h3><h3>4、团队评议交流</h3> <h3>首先是各个团队分别展示之前研修的一课三人行成果。</h3><h3>城北团队由李娇娇老师说课,李老师从教材、学情等方面做出分析,讲述了她们小组基于学情的教法与学法,李老师说课语言精炼、简洁,让人对周老师的课产生了无限期待。</h3> <h3>期待的课堂开始了,周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分了四个苹果和两瓶水之后,通过分一块月饼制造矛盾,抛出问题“用一个什么样的数表示这半块?”,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学生自发产生了学习分数的需要。</h3> <h3>同学们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过程中,明确了分数的产生过程,周老师抓住了实际情景,通过对分数各部分的关系进行讲解,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将分数的概念进行深化。</h3> <h3>与周老师同组的陈乐老师评课语言简洁,从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语言等多个方面讲述了这节课的优点,并对这节课周老师由于时间关系未讲解到的部分:分数墙,在这面墙里,有分数的产生过程,同时能渗透到之后的知识:《分数的大小比较》。</h3><h3>百分数与分数同为数的概念教学,陈林老师作为新城组的代表,对严柳红老师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进行说课。陈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严老师整堂课的教法的亮点凸显在我们面前,将教法与对应的学法做成对比图,对应呈现,可见他们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h3> <h3>紧接着,严老师用亲切的语态开始了她的授课。课堂的开始,孩子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了读、写百分数。严老师再从一个实际问题:“该怎么选择羽绒服?”入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含绒量”究竟表示什么?是一个数还是一种数量关系,有了对“含绒量”的理解,孩子们对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也能一一做出解释。这些实例也给了学生抽象百分数概念模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严老师在这里抽象出了百分数的意义,呈现了将百分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h3> <h3>课堂上,严老师采用小组竞赛制度,大大增加了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瞧,她们发言多积极!</h3> <h3>同团队评课的洪春燕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从教学设计、教态、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讲评,主要就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对严老师提出了建议。</h3> <h3>在邹江霞老师的温声细语中,第二堂《百分数的认识》说课开始了,邹老师的说课与之前的两位老师不同,她直截了当地就课前她们的疑惑,以及她们的解决方式进行了讲述。听完了邹老师的说课,就由李自成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课堂了。</h3> <h3>李老师让学生从“哪杯糖水比较甜?”的实际问题中,感知百分数的产生的必要性。通过百格图、圆形图等图形,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产生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占比关系。再通过递加的方式,突破了比100%大的百分数的认识。</h3> <h3>四十分钟悄然而去,胡燕辉老师就这堂课进行了评议,胡老师就百分数的意义,是通过多个实际情境再归纳,还是一开始就归纳由学生反复练习讲更好,谈了自己在教这堂课时的困惑。就此,上午的活动告一段落。</h3> <h3>下午一点,在老师们的积极讨论声中,对上午的三堂课的评议活动开始了。三个团队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这三堂课,仿佛有说不完的话。</h3> <h3>最后,由各个团队各派一位代表进行了发言。三位老师分别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①第一堂课中的集合模型要不要呈现?②课堂中的提问怎样做到目的明确?③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怎么体现?④百分数的模型是不是既要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要有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⑤板书的设计上是否应该更加规范?⑥平均分时,是否可以再多强调每份一样多?</h3> <h3>本以为活动到此就结束了,没想到付老师还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讲座。讲座中,付老师就概念教学谈了三个大点: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思考 2.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思考 3.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模式思考。付老师还运用自己教学中的实例,为我们做了实例讲解,方便于我们加深理解。</h3> <h3>最后,便是县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坊的欧阳庄平老师对这次活动结合此前在北京学习的成果,谈了几点思考:课堂教学不能以点授点,应该纵观全局,了解学生关于这个知识以前学了什么,以后还要学什么?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但如何基于学情,立足目标,又贯彻了知识的联系?如何取舍?</h3><h3>本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我们一直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