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类文明由古至今,岁月变迁,不断将历史尘封,我们甚至来不及了解脚下这片故土。铁路的发展也是如此,假如再不把铁路历史文化的保护,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我们身边那些还没有身份的文物将快速消失,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每一个铁路人精神的延续。值得庆幸的是木根桥站资许线铁路陈列室的筹建,让资许线的历史能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展示。</h3> <h3> 1. 资许线主要承担过煤炭、木材、水泥运输、东江大坝修建物质,以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铀矿石的运输,解决过沿线老百姓出行难问题。</h3> <h3> 2. 资兴市煤炭资源已经枯竭,城市也在转型,资许线必然随着他的服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他的转型,他的命运,他出路在哪里,是被动的等待老去,还是能跟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相贯通,由一条尽头线,并入扶贫攻坚带动老区人民致富铁路网等多钟可能性,都留给读者去解答。</h3> <h3> 1、因煤而生</h3><h3> 1936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后,沿线各煤矿相继开发,资兴煤矿烟煤于1937年开采,储藏量相当丰富,因距粤汉铁路较远,运输不便。1937年9月,湖南省煤矿局为开发资兴煤炭资源成立资兴至许家洞铁路工程处,并筹建资许铁路。</h3> <h3> 2.因战而止</h3><h3> 1938年10月全线土石方工程大半完成。因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时局紧张,曾一度停工。1940年局势稍趋稳定,继续完成土石方及桥梁工程。1941年夏,许家洞至鲤鱼江间19公里线路完成铺轨,先行通车,同年12月,鲤鱼江至三都间13公里相继完成。其中鲤鱼江铁路大桥因缺乏器材,未能动工。而在江上搭一木便桥,铺设轻便轨道,用斗车驳运,联接两岸运输。1943年粤汉、湘桂、黔桂三个铁路局均需资兴烟煤,曾与湖南省煤矿局订立合约,合资修筑鲤鱼江大桥。1944年长沙、衡阳失守前,完成桥台和桥墩,后因日寇继续南犯而停工。抗战胜利后,全线枕木腐朽,道碴无存,桥梁破坏塌方多处,涵洞淤塞。1949年1月,成立资许支线修复工程处,由于临近解放,国民党当局无心动工。</h3> <p> 3.浴火重生</p><p> 1951年秋,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财委出资,衡阳铁路管理局组织施工、成立资许工程队,同年10月15日动工,1952年元旦竣工通车。1952年9月19日,资许线由广州铁路局接管,在此之前属于湘南煤矿局管理。</p> <h3> 新中国成立后,资许线顺利竣工通车,在那个艰苦奋斗的火红年代里,资许人“爱国爱路、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甘于奉献”,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将发展成果反哺于国家、人民。<br></h3> <h3> 1.资许精神 </h3><h3> 1.1一个人的车站</h3><h3> 在距离郴州30公里外的雅市坪乘降所,每天从雅市坪乘火车进城的都有两百余人,每天进出两对客车。这个乘降所只有一位叫瞿鹏团的职工,被单位安排成为这唯一的站务员,一干就是24年直到退休。24年里,乘降所里这个小小的站台,成为小镇百姓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瞿师傅过世很久了,如今他的两个女儿都先后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这份坚守的精神,依旧在代代相传。</h3> 1.2保卫鲤鱼江大桥<br> 1959年5月30日连续大雨,山洪暴发,上游大量木排随河水猛涨倾流而下,堵塞了鲤鱼江桥中间两孔桥墩,上下游水位差达2米以上,鲤鱼江铁路大桥摇摇欲坠,千钧一发时刻,没有丝毫犹豫,桥梁工区工人前赴后继下河锯断阻塞大桥的木材。树被锯断,木材倾泻而下,鲤鱼江大桥保住了,可 苏泰等11名工人被洪水冲走,不幸全部牺牲。<br> <h3> 2.能源动脉</h3><h3> 2.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铀矿原料的运输,1955年,一架银白色的小型航测飞机,在湖南郴县许家洞乡金银寨发现大型铀矿!这块不起眼的地方,一下子竟然出现在周恩来总理的工作日记上。1958年711装卸线建成,大量铀矿开采设备通过铁路运达,1960春711矿专用线建成投入使用,高品位的铀矿源源不断地从金银寨711专用线装车外运加工。</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4年10月16日,中央广播电台的一条消息,像一声春雷,震惊了全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冲天的蘑菇云把我国抬上了世界核大国的位置,从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垄断和讹诈。</font></h3> <h3> 3.发展变迁</h3> 3.1许家洞站<br> 该站始建于1936年初,同年6月通车, 位于京广线K1893+754处(复线开通后为K1885+955),是资许支线的始发站。东与资许支线桥口站为邻相距14.1公里。初期站内仅有3股道, 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和资许支线列车编组作业,建有机车上水上煤设备。1957年又扩建4.5股道,同时新建第二站台,扩建候车室。1960年建成了711矿专用线。1988年复线开通前,该站站线增至11股道。<br> <h3> 3.2 桥口站</h3><h3> 桥口站址位于资许支线K14+102处,地处郴县桥口乡境内,西南与京广线许家洞站毗邻,东与鲤鱼江站相连相距6.4公里。属四等站。始建于1941年,1952年5月正式办理客货运输业务。桥口站初建时,只有50平方米的主体站房,站内有3股道,一座站台。许家洞至桥口区间设置亚家山和雅市坪二个乘降所,属桥口站管辖。1972年8月桥口站A121(4994)专用线建成启用,2007年桥口站6502电器集中改造完成站内新增2股道,新增建成鲤鱼江B厂工业站专用线,2011年曾经创下日卸车260辆,月度卸车5900辆,曾经是衡阳车务段卸车量最大的车站。</h3> 3.3鲤鱼江站<br> 该站建于1941年, 位于资许支线K20+503处,座落于资兴市鲤鱼江镇境内,西南与桥口站为邻,东与木根桥毗连,属中间四等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1942年鲤鱼江至许家洞和鲤鱼江至三都先后分段通车。初建时,站内仅有2股道,一个不到80平方米的主体站房。后来由于鲤鱼江火力发电厂的扩建,该站场随之发生大了变迁。1957年扩建为3股道,1983年扩建为6股道,是资兴市和郴县交界处的主要货物集散地。1958~1974年先后修建了下河线、磷肥厂线,电厂线和砖厂专用线。1972年扩建主体站房为232平方米,其中车站候车室176平方米。又修建了零担仓库220平方米。1980年8月29日鱼江站电气集中设备建成投产。主要承担鲤鱼江发电厂的货物到达业务。电厂专用线从1980年起年货物到达量均在100万吨以上,1984年货物到达创130.8万吨的历史记录。<br> <p> 3.4木根桥站</p><p> 木根桥站始建于1967年, 位于资许线K22+172处,该站未建站前,原为鲤鱼江站货场以及木根桥森林集材场专用线(有2股道)。车站地处资兴市东江镇内,西邻鲤鱼江站,相距才1.6公里,东连唐洞站,相距3.3公里,属中间四等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1967年水电八局在东江修建水电站,始建车站后,全站增至4股道,站线有效线长均在550米以上。1971年12月,木根桥站集材专用线峻工投产。1972年6月木根桥站开站营业。1968年5月24日木根桥站水泥厂专用线完工使用,90年代在站长何金明的带领下,木根桥车站被评为铁道部火车头奖。2010年煤炭行情火爆木根桥站装车数也随之直线上升,2011年木根桥站被广州集团公司定为战略装车点,整个衡阳车务段就木根桥站和哲桥两个车站。</p> 3.5唐洞站<br> 唐洞站始建于1956年10月, 位于资许线K25+400处, 站内铺设3股道,站台1座,站房仅有50平方米,座落于资兴市区境内。西与木根桥为邻,东与湘红站毗连,属中间四等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1968年新建货物混合仓库1座,1982年新建主体站房390平方米,1985年修建整车仓库246平方米,2017年11月17日6502电器集中改造完成,从此唐洞站告别了人工扳道非集中联锁时代。<br> <h3> 3.6湘红站</h3><h3> 湘红站始建于1970年12月, 位于资许线K31+266处,地处资兴市周源山煤矿区境内,属中间四等站,1968年9月9日 湘红煤矿专用线竣工交付使用。2017年11月17日资许线桥口,唐洞,湘红,三都四个车站电锁器设备升级为6502继电联锁,正式告别了人工扳道时代,湘红车站撤销,并为三都站II场。</h3> 3.7三都站<br> 该站建于1941年,站址位于资许线K33+810处,西与湘红站毗邻,是资许线的终点站,属中间四等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初建时,站线4股道、机车整备线1股和供机车转向的三角线。新中国成立后,对站内客货设施进行扩建主体站房292平方米,货物仓库3座241平方米货物站台1座681平方米,1974年又修建候车室143平方米和混合整车仓库143平方米。1956年,三都站杨洞专用线建成启用。1949年底,资兴矿务局的洗煤线、宝源线、材料线和宇字线等专用线启用。三都电厂线、洗煤厂主要承担货物到达发业务,2018年其装车数是衡阳车务段最多的中间站。<br> <h3><font color="#010101"><h3> 4.线路设施</h3></font></h3> <h3> 4.1行车设备</h3><h3> 设备演变民国时期,境内各站信号设备均无任何联锁装置,未设进站,出站等固定信号机。道岔标志也不齐全,区间闭塞采用单普通路签,速度低且极不安全。新中国成立初期,郴县地区管内各站陆续安装了联锁箱联锁装置,区间闭塞采用英式电器路签机。1955年起管内各站先后安装自动路签授机。1956年,改进管内各站正线道岔转换锁闭器提高列车过的速度。1957年对站信号设备进行了大修,在各中间站两站端最外道岔处,装设自动路签授受机。进站信号机也增设通过臂板,成为三臂板四显示的臂板信号机。1960年后,逐步将联锁箱联锁改为臂板或色灯电锁器联锁。到1971年,各站联锁器联锁设备全部拆除。1960年1月6日郴州铁路地区管内原信号油灯全部改为空气电信号。郴州电务段从1968年起,经过5年的努力,管内全部采用半自动闭塞办理行车,结束了路签闭塞办理行车的历史1950年6月 支线开始安装路牌路签机和信号闭塞设备,这是全线采用信号设备办理行车。到1988年底,资许支线鲤鱼江车站改 6502大站电器集中设备。</h3> <h3> 4.2线路</h3><h3> 资许铁路属准轨Ⅲ级线路,钢轨使用1911年至1920年制造的38~42公斤,最大坡度为15%最小曲线半经211米1952年通车时,线路低劣,许家洞至鲤鱼江段行车速度为15公里/小时,鲤鱼江至三都段为10公里/小时。50年代,多次对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全面换轨增加防爬设备,行车速度提高到40公里/小时。1966年又对线路技术改造和大中修,到1983年正线钢轨更换为43公斤以上,站线钢轨基本使用42公斤。改善了线路技术状况,提高了线路质量,容许速度达到60~70公里/小时。<br></h3> <h3><font color="#010101"> 4.3桥梁 资许支线有桥梁16座共长658米,以鲤鱼江大桥为最长,计7孔,全长179.7米,高16.78米。鲤鱼江大桥初建于1943年冬,1944年已完成桥墩5座,桥台2座,于1951年建成启用。该桥建成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兼作公路桥,对运输干扰很大且极不安全,1969年在鲤鱼江上游新建东江公路大桥,从此鲤鱼江桥不再作公路桥使用,折除有关公路路面的设施。</font></h3> <h3> 4.4机车运用</h3><h3> 解放前和解放后建国初期资许支线机车运用多采用英美式蒸汽机车,1960年资许支线使用开始使用苏式FD型机车牵引定数由原定50吨提高到650吨,1980年后多运用国产型前进,解放型,1988年后全面采用国产东风内燃机车。1957年,资许线开行小运转为2对。开行旅混列车2对。资许线线路充许速度达到30-35公里/小时。平均列车重量上升资为4.9万吨。1988年充许速度也提高到60公里/小时。</h3> <h3><font color="#010101"> 5、运输能力</font></h3> 5.1货物运输<br> 1952年资许铁路沿线中间站设多司事兼管货运业务,凡发送货物经主管货运的经站长批准后,随即由站务司事办理起票装运及到达货物的交付事宜。1953年设货运室,配备货运主任,下设主任司磅员。1956年,许家洞,三都站均设司磅员负责全站货运装卸事,货运业务较小的车站由站务员兼管。1957年各站司最改为货运员,主任司磅员改为主任货运员,许家洞,鲤鱼江、唐洞、三都等站相继配备主任货运员。1959年资许间163.4万吨。1985年资许间降为112.9万吨。1988年资许间135.1万吨,较1952年增长20倍。 5.2客运服务<br> 50~60年代客运发送人数逐年增多。段对原有客运设施进行整修、添,建临时候车棚,增设售票窗口,开设临时候车棚。许家洞站于1957年扩建第二站台,1972建了候车室、行包房。木根桥、唐洞、三都站均相建了候车室和其他客运设施。1978年,客运以短途出行为多,每年春节前后各20天,根据客流情况,加开郴州至三都、短途临时客车。1990年后取消了客运服务,采取交通车开行办法,方便沿线职工上下班(六节车厢小编组,车上配客运员2班制1班4人.沿途旅客在车站补票),2012年8.7货车脱轨事故后,停开了交通车。<br> <h3> 资许线一路走来,有上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为了脚下这片热土默默奉献过青春。他们就像铁路上的一颗颗道渣,一根根枕木,以及那坚实的钢轨,虽然朴实无华,却奏出那不朽的乐章。走过青春,铁路早已进入高铁时代,那蒸汽机车轰鸣声依旧不时在脑海呈现,历史也不会忘却,当年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甚至不顾自身安危的资许铁路人。</h3> <h3> 特别感谢周建生、胡永平、梅伟、韩建明四位老师提供宝贵老图片(供图老师按姓氏笔画排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