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ff8a00"> 一蓑烟雨任平生</font></h1><h3><br></h3><h3> 农民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职业,农民也是全社会唯一不可或缺的职业。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道德层面上,培育了农民的优良品质。时至今日,中国大多数农民继承了传统的美德,善良质朴、勤劳节俭、恬然自得、无意显达。他们一辈子耕耘在大地上,守望田野,供养天下,不求索取。民以食为天,是农民保障了社会的生存,他们的贡献堪与天比。农民多是默默无闻、终年劳作、尽力农务、无怨无侮,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他们是共和国大厦之基石,社稷之根本。</h3><h3> 原复兴二大队生产大队长陈幼明就是这样一位弘扬传统美德的当代农民,他生平所作所为并非惊天动地之伟业,多是平淡无奇,但其操守至为高尚,嚼得菜根,随遇而安,大公无私,大爱无我,竭力用事,坦诚待人,深得群众之爱戴。陈幼明是回乡知青,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又是生在农村,受父辈之影响,养成吃苦耐劳之精神。参加农业生产不吝体力,苦活累活争着干,又能用科学知识指导生产,时间不长成为生产队的核心骨干,进而成长为基层干部,颇受乡邻赞誉。</h3><h3> 陈幼明自幼刻苦好学、聪颖有加,于1965年9月考入新洲二中,在校学习不足一年而“文化大革命”兴起,停课闹革命两年有余,1968年12月毕业回乡,过早地担起了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中学期间,陈幼明任班上生活委员,全班同学在校住读,一应生活琐事由其安排,此一任职充分显现了陈幼明的工作能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态度亲和,耐心细致,尽心职责,助人为乐,班级的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由此,他成为全班最具人缘的典范,同学们与之交往总有一种亲切感。令人叹服的是,五十年后,全班通过网络又联系在一起,经常聚会并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这些活动的联络召集和布置安排都离不开陈幼明的策划和主持,他又恢复了生活委员的职务。为了使进入暮年的全班同学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老有所乐而又不致过于劳累,陈幼明精心设计一些短程旅游、县内互访、多样参观等轻松项目,项目实施的主要组织者总是有他,安排之周密旁人莫及,同学们称道他为终身制的生活委员。陈幼明的亲和力好像是与生俱来,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自然地成为团队的主心骨。</h3> <h3> 离开学校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后,首先面对的是家庭的穷困,陈幼明无有怨言,乐观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其时,陈家子女较多,家大口阔、参加社队劳动的只有陈父陈母,工分值又低,每年超支,扣罚口粮,粮食总是不够吃。陈幼明是家中长子,心疼父母的劳累,主动分担,回乡后很快成为壮劳力。为多挣工分,生产队的苦活赃活累活抢着干,白天已然劳累,晚上有夜工时一定参加,夜以继日,不得休息。有一年讯期时节,需加高河湖堤防,白天整天挑土,未曾歇息,晚上需人墙防浪,多记工分,陈幼明又决然参加,在水中浸泡时间一长,浑身冰冷,又是蚊虫叮咬,苦不堪言,下半夜风起浪涌,大雨滂沱,此时极易溃口,人墙不敢松懈,只得咬牙坚持。天亮以后,为工分计,又接着参加白天劳动。每年年终决算,陈幼明总是工分最多,多少缓解了口粮进账。除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外,每有空闲,又操持自留地,所产瓜菜也算聊补于无。“贫贱不移心智,富贵不忘根本。”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经营好家庭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陈幼明爱父母、爱家庭,面对穷困决不怨天尤人,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自觉地担起更多责任,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h3><h3>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艰难的生活、 艰苦的劳作锻炼了人的体魄和意志,促进了人的成长,加上勤奋好学,不耻请教,时间不长,陈幼明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农耕技能,犁田耙地,播种育苗,农业活路样样精通,很快成为社队的生产骨干。传统观念认为,参加农业生产似乎无前途可言,不少人是得过且过,而陈幼明心态阳光,从不颓废,将务农当事业经营,在艰苦的劳作中体验人生乐趣,思想不断升华。</h3><h3> 陈幼明爱家庭,更爱集体。集体劳动,难免有人磨洋工,出工不出力。陈幼明则不然,爱队如爱家,干活从不投机取巧,舍得出力流汗,总是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时时关心集体,事事维护集体,体现了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这种境界,这份质朴,这份爱集体的情怀感动了父老乡亲。更有他吃苦耐劳学而不厌的行为获得群众的信任,大家一致推荐他担任了生产队的技术员。有此一职,学校学习的知识就有用武之地,虚心好学的动机就更加端正。在生产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查验农作物,查证虫灾病害,所有技术难题都由他快速解决。冬季在水利工地,领导安排也是做一些技术性事务,亦或主管宣传工作,在广播里学习毛主席语录,表彰先进,鼓动竞赛,通过宣传,工地掀起热火朝天的场面。陈幼明的人品超凡脱俗,不因小事而不为,总是用满腔热情兢兢业业的务实精神圆满地完成所有工作,他把认真的态度发挥到极致,因而,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由于工作出色,一路走来,沿途机遇不断青睐于他。</h3> <h3> 1976年,被上级录用为大队农业技术员,这是一个能为集体作出更大贡献的平台。陈幼明对这一平台倍感珍惜,工作更加一丝不苟,细致认真,并且事必躬亲。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是技术员工作之首务,陈幼明工作踏实,长年蹲在田间地头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每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危害时间、危害范围和数量程度都一清二楚,向上及时汇报,向下及时通报,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为了提升自已,他努力学习钻研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用心积累知识,随之,通过考试,获得县科委评定的助理农技师。这一进步可喜可贺,但陈幼明行事低调,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利用野外调查的机会,他弄清了每一块土地的情况,水系、沟渠、道路等一一登记在册,并且为我所用。可以说,陈幼明的工作平淡而不失浓烈,平凡而不失激昂,都是基层小事,但因小见大,他那种认真做好小事的品行彰显无遗。正是因为每项工作全身心投入,成效必然显著,随着时问推移,得到上级领导的首肯,得到下级群众的拥戴。</h3><h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在1982年入党并提升为生产大队长,负起了更大的责任。在任期内,陈幼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劳动,“行之以躬、默而成之”,用实际行动激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陈幼明长年在小队蹲点,除开会和处理大队事务外,大部分时间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摸爬滚打,苦累磨砺。在管理岗位上,作风扎实,细致认真,待人以诚,谋事以公。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政府和各类行政部门的政策和指示全靠基层干部传达和落实,所有工作都落在基层主管领导的身上,必须做好方方面面的布置和安排。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催耕催种、抗旱排涝、收割入仓、农田水利、计划生育、扶困济贫、社会治安,催收提留、上交公粮等等,都在职责范围之内。身为大队长的陈幼明深知职务之重要,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要求当成是自己的天职,不打折扣,不推三阻四,精心安排,全力操持,将群众性和实效性完美结合起来,总是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由于组织有方,协调得当,洪寨村的日常工作成为全公社的标杆。抢险救灾的紧要关头,陈幼明更是身先士卒,坚守在第一线。1983年举水河抗洪两月有余,吃住在河堤,餐风露宿、日夜巡查,不顾个人安危和劳累,甚至无暇回家。由于表现突出,灾后评为模范,并且出席了全县表彰抗洪模范代表大会。1985年获县委组织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6年参加镇组织的南方考查活动,考查18天。</h3> <h3> 陈幼明工作作风严实、操守坚正、品行端庄、廉洁奉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对上决不阿谀奉承亦不迎合,公正行事。上级数次要求洪寨村举办大型现场会,此举费钱费力,劳命伤财,陈幼明坚决抵制,亦获得群众的支持,赢得了民心。对下关心群众、扶危济困、大公无私、大爱无我,无论是小队长亦或是普通群众,无论公事私事,都热心相助,颇具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的传统风范。陈幼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克己奉公、玉壶冰心的人格魅力形成一股感召力量,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在群众中树立起既亲切又有威信的良好形象。</h3><h3> 陈幼明担任干部职务完全是无私奉献,家庭生产受到影响,收入减少,社队补贴是杯水车薪,加上自已清正廉明,家庭长期一穷二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了解决家庭困难,尝试着开展各种副业,做过煤球、卖过石灰,收入平平,总难脱贫。最困难是在1997年,这一年大儿子结婚,二儿子上大学,筹钱困难重重。“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一年陈父陈母在不到两个月内先后去世,安葬费用毫无着落。一个大队的主要干部,利用权势,完全可以轻易解决这些困难,但到了陈幼明这里,束手无策。这种不利用权势的作为,全村群众交相赞誉。最后,是在亲友的帮助下,东拼西凑,多方借贷,才渡过难关。陈幼明在退职以后,专心经营家庭,帮助两个儿子艰苦创业,很快脱贫致富,跨进了富裕行列。陈幼明家庭和睦温馨、祥和欢愉、夫妻和鸣、父慈子孝,老伴苦乐与共、勤劳贤惠,子嗣奋发有为、事业兴盛。今时,古稀夫妇含饴弄孙、尽享天伦、生活幸福、安享晚年。</h3> <h3> 纵观平生,陈幼明一生也是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但他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始终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顺风顺水时珍惜机遇,困苦挫折时坚强应战,直至战而胜之,不屈从,不颓废,满是正能量。农民是高尚的,农民是伟大的。农民地位卑微,但他们永远固守着一份人格尊严。陈幼明也算一介农夫,他继承了农民的优秀品质,热情、善良、淳朴、纯洁、勤劳、节俭、忠厚、忍耐、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等等。陈幼明操守高尚、品行完美、平易亲和、乐于助人,已然脱离了低级趣味,达到了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境界,这样的德行高官显贵多是望尘莫及,贪官污吏更是汗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陈幼明能坦然面对人生,努力践行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观,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人生最后的赢家,其品其节比之圣人,不遑多让,真正做到了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h3><h3> 一蓑烟雨任平生!</h3><h3> 也无风雨也无晴!</h3><h3><br></h3><h3> 新洲二中同班同学 汪建武撰</h3><h3> 2019年11月2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