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听了一天的课,感觉就像吃了几桌满汉全席,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每一节课都凝聚了团队的力量,充盈着满满的思考,特别是史料的搜集是个大工程,而且把这些材料放在合适的位置,更是需要智慧。</h3> <h3><font color="#010101"><h3> 先来说一说纪子成老师《圆的周长和面积》这节课。当我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心里充满了疑惑:这两个教学内容一起上,难度是不是太大了?单是圆的面积就很难了,因为圆的面积不同于前面学过的那些图形,学生是没有任何经验的。也许这就是悬念所在吧,它吸引着我急切的想知道答案。</h3><h3> 课的开始,纪老师先是问学生:关于圆,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很自然的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圆的周长和面积。纪老师又说:数学研究,应该策略在先。这就是徐云鸿老师经常说的“规划”。然后学生就开始讨论策略。说实话,策略讨论的时间有点短,也没让学生说一说研究的结果是什么。作为我来讲,很想知道学生到底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来研究这些陌生的问题。</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接下来,纪老师出示了合作要求,让学生开展研究。这个合作提示很有讲究:1.明确了研究的顺序。2.记录研究遇到的困难。(这一点是非常好,因为记录是留下研究痕迹的好方法,而且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和资源)。纪老师上课时出示的第一条是:先研究圆的周长,相比于原稿:测量圆的周长,指向性不明确。因为后来才知道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测量出结果就可以了,如果是“研究”,范围就更广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一个组在汇报时说他们遇到的困难是无论是内圆外方、还是外圆内方都无法求出圆的面积。纪老师抓住了这一资源,自然的引出了刘辉的割圆术,借助课件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很好的体会了极限思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个组汇报的方法是把圆进行剪拼成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但学生说它的每一份是带有弧度。好真实的想法!这也是数学严谨精神的一种体现。然后纪老师借助几何画板演示了不断分割、拼组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了“极限思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三组是把圆形纸片进行对折形成“扇形”也就是近似的三角形,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三角形的一边有弧度。几何画板再次展示了它的威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接下来就是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了。纪老师出示了研究要求:1.观察将圆转化后的图形,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2.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想一想该怎样计算圆的面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学生在充分的探究之后,纪老师又出示了《九章算术》中的方法,并与探究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英雄所见略同”!研究的结果都指向了圆的周长和半径。此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精妙!这样的处理让对圆的周长的研究就有了必要性,不用言语,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研究一下圆的周长到底怎样计算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圆的周长的研究如火如荼的展开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长搞清楚了,圆的面积公式也就在推理之中诞生了!最后,学生在圆的世界里遨游了一番,既了解了圆周率的漫长历史,也感受到了古人对于数学研究的执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节课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地方,纪老师想让中途休息一下,但是学生不愿意。学生说道:终止很容易,继续很难;已经到了最紧张的时刻;研究是环环相扣的;休息的话就打断了思路,应该一气呵成。从学生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已经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本节课的效果不需要再用言语评述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数学是根,文化是魂,两者浑然一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再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经验,获得了数学知识,沉淀了数学思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数学文化如影相随。数学文化犹如一强心剂,把数学课堂打造的更加厚重。这两者的比例,还需要教师的智慧来精心配制,做到“刚刚好”。</p><p> 看花容易,绣花难!对数学文化的教学,还需自己认真的研究、实践、领悟。</p></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