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路过紫团山

无边风月

&nbsp; &nbsp; &nbsp; &nbsp;紫团山在山西省壶关县东南60公里的树掌镇,又名翠微山,抱犊山。紫团山海拨1500米,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整个山峰苍松翠柏,山峦起伏,形状奇异,或刻削如利剑、或怒涌如云团、或纤秀如美女、或姐侯如老翁。 &nbsp; &nbsp; &nbsp; 紫团山又名翠微山,抱犊山。<br>&nbsp; &nbsp; &nbsp; 晋代旅游家抱朴子在游历了中国名山丽川后曾写道:“天下佳山者南五夷,北抱犊。”北抱犊山就是指的这里。因山腰有一形成于30万年前的天然溶洞,坐东面西,每天日出,日落时,从洞口喷出团团紫气,所以宋代御旨改名为紫团山。 &nbsp; &nbsp; &nbsp; &nbsp;一条新开的公路盘旋山腰,乘车行至其间,上看株株松柏映人眼帘,苍劲挺拔,郁郁葱葱,下观条条山涧尽收眼底,悬崖峭壁,惊心动魄。古人写诗赞美说它:“秀出群峰外,团团紫气重。崖牵青薛荔,岫前碧芙蓉。” 紫团山原有寺庙、碑刻、自然景观30余处。 &nbsp; &nbsp; &nbsp; &nbsp;可惜寺内原来的雕塑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伪破坏了。现山顶有明、清所建的白云寺一座。寺内木雕和砖刻艺术为清代珍品,尤其是四组戏剧砖刻为山西省内所罕见。在山的四周建有上寺、下寺、洪底寺。自古以来为佛家圣地。山南有“参园”,盛产“紫团参”。 &nbsp; &nbsp; &nbsp; &nbsp;据史载,高丽参、东北参、党参均由此地。<br>&nbsp; &nbsp; &nbsp; &nbsp;紫团参在唐宋时曾是向宫廷进贡的八大贡品之一。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说:丞相王安石病喘,急需紫团参又找不到。这时有个从山西回京的官员正好带有紫团参,便送给了他。他不接受。别人劝他说,“你的病非此药不可医,不能退药。”这一方面表现了王安石的亮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紫团参的珍贵。 &nbsp; &nbsp; &nbsp; 紫团山腰有个紫团洞,深不可测,传说与河南清华相通。很早以前清华一牧羊人来此山牧羊,不慎将数十只羊掉入此洞内,无法寻找。他心情不快地返回原籍。返乡后,却意外地发现羊已回到圈内。虽然传说玄妙,但却说明此洞之深。紫团洞,洞内有洞,洞洞上下环绕,左右相连,仿如一座迷宫。如无导游者,入内将会迷途难返。原入洞口处称作“龙眼”,仅能容一人爬行而人。现已从旁另辟洞门,不需弯腰便可出入。洞内高宽各异,高者40米、低者2.3米,宽者约30米。洞内曲折幽深,各种形状的钟乳石构成60多处景观,或如槟榔、葡萄;或如玉柱、宫灯;或如佛女、道仙;或如虎豹<br>、游龙,鬼斧神工,美不胜收。各种钟乳石构成的景观,传说故事又十分动人。 &nbsp; &nbsp; &nbsp; &nbsp;紫团洞山下就是太行山大峡谷黑龙潭景区。从黑龙潭可以步行登上紫团山的紫团洞。 &nbsp; &nbsp; &nbsp; 听说,壶关县鹅屋乡黄崖底和桥上乡毗邻一带的奇峰险峻,风绮丽。尤其是黄崖底、天生桥、万佛寺、英姑峡、猫路、姐妹峰等风光尤为壮观。被誉为“南太行的张家界”。我们一行数人慕名从晋城出发,路过陵川平城和壶关树掌。沿着太行山旅游公路,一路秋色美景从身边飘过。有时不得不因路上的风光所陶醉而停下拍照。 因此本来中午计划赶到英姑峡,但是从树掌到紫团山一路风光让我们走走停停看看拍拍,一直到了中午才赶到鹅屋乡。 &nbsp; &nbsp; 虽然误了行程,但一路秀美风光也让我们没有留下遗憾。 <p>&nbsp; &nbsp; &nbsp; &nbsp;当天下午只看了姐妹峰、天生桥,到了黄崖底天已经黑了,只得住在山下一个农家乐。第二天才开始了英姑峡的攀登。下篇再将姐妹峰、天生桥、英姑峡的美景介绍吧。</p><p>&nbsp; &nbsp;下篇再介绍姐妹峰、天生桥和英姑峡等景点吧。</p><p>(相关资料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