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慢慢明白了人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万事总是期待一个结果。</h3><h3> 看一本书期待它让自己变得深刻;吃饭、游泳期待它让自己一斤斤瘦下;对别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倾注精力培养孩子期待成龙成凤;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被关注安慰;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h3><h3> 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便长舒一口气,如果没有实现呢,就会失落。</h3><h3> 我天性不喜交际,在多数场合,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认为对方觉得自己乏味。可是我即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已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h3><h3> 以前有一位朋友,因为有相同话题,也有一些相同爱好,曾经一度以为可以成为莫逆之交。因为同样喜静不喜闹,亦都不娇柔不做作,相互间都喜欢坦诚以对,自然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有时还会特别庆幸,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能遇见如同另一个自己的人,何幸之有!</h3><h3> 很多时候自己的认知其实都是自己潜意识的一种认为,事实上,知音难觅是自古以来的一个所在,太多的人一辈子走完也没能有一个半个真正知己,都是在各自的生命里独自过冬。</h3><h3> 好比我的这位友人,就因为一件分歧事情,我开始重新审视各自身上的问题,发现对方并非自己的良友,我是真的不喜外间一切多余和嘈杂,而对方却不是如此,对方更热衷于每日不知疲倦的穿梭来往于不同的人群中,似乎特别享受来自各个群体为之带来的繁花似锦。看着友人如此忙碌并沉侵其中不能自拔,恍惚间有些不认识,之前还在口口声声说我们是一样的,说是很不喜欢此类的敷衍作态,可事实是对方似乎非常享受。这还是曾经那位我认识的故人?明明不同,即便说再多,不同就是不同。我一直认为多余的存在是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我需要将这些用在需要的时候,并不是任何时候,外间的纷扰只能让我增添负担和不便。如此的不同,为何当初却笃定我们会如此相似?</h3><h3> 慢慢的我们之间交集越来越少,原因有些无奈,重要的一点是,我已经不认为自己与对方还能再探讨以往,当下和余生。本质不同的两人,牵强的去附和对方,只能让双方都产生无力感,各自喜欢开心便好。</h3><h3> 最后得出结论: 我是很容易被世人遗忘的存在,而对方特别留念人海,以拥有成片的树林为乐,日子如春天般明亮。我最终只能孤独终老,而友人只怕是要辉煌一生的。不过我没有一丝羡慕,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好,太多我也装不下,超负荷的,只能一路行走一路扔下,负重而行,将无法挺直行走。</h3><h3> 小时候的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盼着睡一觉醒来去溪边看溪水是否倒流回去了还是停止不动了;在院子里听见婵叫,便以为拥有了整个夏天。觉得儿时的举动很幼稚,于是也学习世人的那些所谓的做事准则,几经沉浮起落,收获伴随着失去,希望着失望着,最后变得自己都快不认识自己了,得与失对半,看似的成果并非成果。有时刻意把人生弄复杂,事实是: 事情真的复杂了。转回头再看,才知道一直做好自己原来才是即简单又特别幸福的。<br></h3><h3> 其实,人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自己满意而已。为了搏得他人的称赞与认可,于是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h3><h3> 人们起点不同,路径不同,乃至遭遇不同,命运不同。有人认命,有人顺命,有人抗命,有人玩命。希望和失望重重叠叠,倏尔一生。</h3><h3> 生命中曾拥有过的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偿还。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意愿,也不愿以苟且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圈子。哪有人会真正喜欢孤独,只不过不愿失望罢了。小时候玩的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你合群了,你就消失了。可惜儿时只会游戏,不懂游戏背后的真理,真是要命的有理。</h3><h3> 不曾拥有的一直都在努力追寻,握在手里的从来都是多余。因为人真正喜欢的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自己的欲望。</h3><h3> 人很少做他们相信对的事,而是只做那些方便和自以为是的事,然后后悔。</h3><h3> 张爱玲那句“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道破了真谛。如若哪位能冲破剧中的自己,成为局外人,那么必将是世外高人。<br></h3><h3> 处于俗尘中的自己只是芸芸众生里微不足道的一俗人,倘若能把自己的俗事做好也很了不起的,借用网络上的几句话: 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胸、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h3><h3> 明白什么才是自己的重要所在,不盲目,努力完成当下该做的,轻松惬意,一步步迈入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亦一步步靠近我,岁月无惧!人生无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