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颜德基</font></b></h5><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颜德基(1886━1951)四川开江人,字应纯,肆业于绥定府通济学堂,后就读于杭州蚕桑学校,不久赴广州弁目学校习武,又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明治大学,加入同盟会。<br>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逃武汉。1913年7月在四川任义士团团长,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返开江、达县一带活动。1916年初组成川东护国第一支队。</font></h3><h3></h3><h3>民国六年,颜德基割据川东北绥定府、顺庆府、保宁府、夔州府24县。11月3日,颜德基以“四川靖国军临时司令”名义,在绥定通电独立,参加护法运动。</h3><font color="#010101">1918年任靖国军援陕第二路总司令、川军第七师师长。1918-1920年与孙中山有函电往还,孙勖其速定川局,努力治好四川,使成为全国模范,并出师长江,以期扫除叛逆,建设真正共和。1920年参加倒熊(克武)之战,失败后到广东韶关会见孙,领3万元军饷返川,纠集旧部占开江。<br>1923年任讨贼军第二路总司令,在忠县、万县一带截击北军失败,只身转入云南、贵州、上海。1927后任新编第四独立师师长、安徽卫戍司令、国民革命军援陕第一路司令、南昌行营参议等职。<br>1946年,颜德基当选为四川省参议员,次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代表。<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北区政协委员。<br>1951年5月1日因恶霸罪和涉嫌参予开江二月暴动被枪决。1986年8月3日改判,不追究刑事责任。后经胡耀邦批示重新复查,1989年终审宣告无罪。</font>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平</b></h3> <h3>颜德基的祖父颜永宣,以挑力为生,父亲颜代邦为达县安仁乡谭姓佃户,颜德基少年时放牛割草,读私塾,自幼好学勤奋,攻读私塾受当时新思想影响。颜德基向父亲要求外出读书,其父给以纹银一锭,与城里士绅子弟共七人出四川,在杭州蚕桑学校读书后随曾宝森(曾子玉)等到日本明治大学读书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与吴玉章、宋教仁、曾宝森等来往于中日海运之间运输军火(据辛亥革命回忆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第一集528页王子骞)。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清军逐党人至街衢,在巷战中颜德基子弹打光,寡不敌众,退至陋巷抢一民婴佯称婴父,婴母百般掩护,方得安全,后以银两相谢。广州起义失败后逃武汉,参加武昌起义。颜德基时常向子女自述他与汪精卫、黄复生三人刺摄政王之事,他们被捕独颜德基一人得逃,他在四川川东一带组织了革命武装力量,在开江、梁平、垫江、开县等地组织炸弹队敢死队,为义士团团长,第一支队长;辛亥革命成功后为川军第七师师长、援陕总司令,在讨袁等斗争中都坚持革命道路。北伐为安徽省卫戍司令,后因蒋介石不信任,把部队交给陈铭枢、蔡廷锴。颜德基年老好佛,少问外事。抗战胜利被选为四川省参议员和国大代表。</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参加川滇黔联军倒熊军阀混战</b></h3> <h3>政治上以谢持、杨庶堪为首、军事上以吕超为首的国民党“实业团”系,政治上完全追随孙中山。主要兵力有国民党中的东京派,中华革命党人石青阳、颜德基的四川第6、7师和卢师谛、黄复生各一旅。1919年9月,孙中山派张左丞(巴县人)以慰问四川为名,返回四川,联络黄复生、卢师缔、石青阳、颜德基及吕超,与滇、黔军结成“反熊”联盟,武力“去熊”。9月8日,孙中山给吕超、颜德基、黄复生、卢师缔、石青阳各发出相同的电文:“兹嘱张左丞兄归川,接洽一切,此间情形,左丞多能言之,当能面罄,手此布闻。”11月20日,谢持在广州给黄复生、卢锡卿(卢师谛)发来电文:“式密,左丞还川,系与两兄联络青阳、德基、汉群、育仁及旧川军实行废督,听中山命令解决大局,务望密切实行。”张左丞来到四川,先赴万县密晤卢师缔,又到重庆会晤黄复生,后到南充、达县密访石青阳、颜德基,传达了孙中山的指示,商讨了“倒熊”的具体计划。张左丞还密函唐继尧和贵州的刘显世,嘱咐他们与四川的杨庶堪、吕超、黄复生、卢师缔等人配合,除去熊克武。</h3><h3>1920年春,“实业团”联合滇黔军发动了“倒熊之战”。3月,唐继尧下令免去熊克武四川靖国军总司令职。5月又策反了熊的部下、四川第5师师长吕超,并任命吕为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刘湘为靖国军副总司令,向熊部发动进攻。</h3><h3>由于刘湘未能如愿得到总司令一职,因此对滇唐不满转而支持熊,熊克武得刘湘、刘成勋、陈洪范等部的支持,与滇黔军及吕超等部展开连场激战,开始声势颇振,取得不少胜利。但到7月,滇黔军和吕超部全面反击,熊克武难以抵挡,宣布辞去四川督军职,于7月10日率部离开成都。联军以顾品珍为“追击总司令”率领7个旅的兵力(滇军3旅、黔军2旅、川军2旅)一路穷追猛打,熊克武一直退到川北阆中才站稳脚跟进行整编。而向传义师下属下的两旅长邓锡侯、刘斌本来是刘存厚的旧部下,一直北退到川陕边界后重新投回刘存厚旗下。</h3><h3>7月18日,吕超率军入成都,通电就任川军总司令,“实业团”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h3> <h3>民国九年四月十七日,川督熊克武电告中山先生,已电请军政府辞川督职电文:</h3><h5>初,克武留学日本,与李蔚如、但懋辛、喻培棣、余际唐、张冲、吴秉钧、刘光烈、龙光同学。及克武为川督,乃任蔚如为川省靖国军参谋长,懋辛为第一师师长,培棣为第一旅旅长,际唐为全川江防司令兼重庆镇守使,张冲为督军署警卫团长及第二混成旅旅长,秉均为兵工厂厂长兼造币厂厂长,刘光烈为政务厅长,川省军、民、财权尽掌于九人团。</h5><h5>克武以川省历经战乱,民不聊生,乃整理川局,与民生息,乃缩编军队,清乡剿匪,整顿货币,振兴实业。时川省军政虽尽为民党势力,然又有所谓实业团,以谢持、张培爵、夏之时、颜德基、黄复生、卢师谛、吕超为首。克武整军,于石青阳、吕超、卢师谛、颜德基、黄复生等部民军有所排挤,乃生不睦。克武又与省长庶堪不相能,实业团诸人乃欲结庶堪以倒克武。时谢持为广州大元帅府秘书长,亦甚助之。庶堪遂结滇黔军及资中、简阳顾品珍部、泸州赵又新部、重庆黔军王文华部、川中革命党人向育仁、吕超、石青阳等各部倒熊克武。</h5><h5>二师师长刘湘驻合川。庶堪乃亲往合川说刘湘,以川军总司令饵之。刘湘应之,而阴遣参谋长胡春田输诚克武。庶堪复以川军总司令职说吕超,亦应之。事为克武闻,乃曰:“革命党不应相击,吾将辞职,以求和平。”偕懋辛往简阳说滇军顾品珍,欲使其进言继尧以平事态。及返成都,乃致电军政府辞川督职。</h5><h3><br></h3><h3><br></h3> <h5>“拥熊联盟”:<br>四川督军熊克武<br>四川第1师师长但懋辛<br>四川第2师师长刘湘<br>四川第3师师长向传义<br>四川第4师师长刘成勋<br>四川第8师师长陈洪范<br>四川江防军司令余际唐<br>四川督军公署警卫团团长张冲(后编成混成旅)</h5><h5><br> “反熊联盟”:<br>川滇黔联军总司令唐继尧<br>滇军第1军军长顾品珍<br>第1混成旅旅长项铣<br>第2混成旅旅长耿金锡<br>滇军第2军军长顾品珍<br>第3混成旅旅长朱德<br>第4混成旅旅长金汉鼎<br>滇军第8军军长叶荃(兵力仅相当于旅)<br>滇军第5混成旅旅长胡若愚<br>滇军第1梯团司令田钟谷<br>滇军第2纵队司令杨蓁</h5><h5><br>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吕超<br>四川第5师师长吕超<br>四川第6师师长石青阳<br>四川第7师师长颜德基<br>靖国军援鄂川军总司令黄复生(相当于旅)<br>靖国军援鄂川军第2路总司令卢师谛(相当于旅)</h5><h5><br>黔军总司令王文华<br>暂编贵州第1师师长王文华</h5><h5>暂编贵州第2师师长袁祖铭</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川滇黔联军总司令唐继尧</b></font></h5><h3><font color="#808080"><b><br></b></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br></b></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与中山先生的交往</b><br></h3> <h3></h3><h3>颜德基一直是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即委派陈抱一为军事特派员,前往四川与石青阳、颜德基、黄复生等联系。</h3><h3>1919年6月12日,孙中山针对“五四”运动复颜德基函说:“国民怵于外患之烈,群起救国,民气大张,是足证国民知识进步。”</h3><h3>1920年孙中山在陈炯明等率部回粤驱桂之前,致电四川护法将领颜德基,嘱急将四川局势奠定,以便“共图长江,企图远大” 。</h3><h3>倒熊失败后,颜德基流亡上海,后转广东韶关会见孙中山,领得军饷3万元。又经武汉,转洛阳,求吴佩孚派陕军刘宝善到川,配合夺取绥属各县。</h3><h3>陈炯明叛变革命后,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之职,移居上海香山路,手头非常拮据,将近年关,颇难应付。名医臧伯庸知道后,通过川军颜德基师长的驻沪代表,转达孙先生的窘状。不多时,颜德基令其驻沪代表交臧伯庸5000元,转呈孙先生,以解燃眉之急。臧伯庸喜出望外,携款前往拜谒。孙先生接款后留臧伯庸稍坐,拟书一收据,臧伯庸竭力劝阻说:“颜先生信得过我,才嘱我转呈,何必多此一举!?”孙中山这才点头应允,甚为感动。</h3><h3>孙中山筹办黄埔军校,颜德基极力支持,在四川募得银元。孙中山得款后,当着老一辈会员予以表扬(参看中山全集)。北伐前送长子颜公亮和他同学张守礼、申孔固三人入黄埔六期,国共分裂清党以他们是共产党关在广州虎门监狱二、三年,幸赖李济深救出。</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孙中山纪念馆收藏的颜德基送孙中山的照片。</font></b></h5><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 <h5><h5>孙中山复颜德基函</h5><h5>1919.6.12</h5><h5>卢君汉卿来沪,备述近状,并诵惠书,无任欣慰!</h5><h5>军兴以来,川中各军赖兄及各同志整顿经营,屹为劲旅,遂以驱除瑕秽,张我义声。近复躬冒艰辛,陈师陕境,露布四达,益念贤劳。尚望奋勉不懈,以竟全功,岂胜企盼!月来国民怵于外患之烈,群起救国,民气大张,是足证国民知识进步,公理之终足以战胜强权也。</h5><h5>川中地大物博,民德淳固,倘能善为整理,足以规模全国,此又望兄及诸同志努力者也。</h5><h5>文近体无恙,足慰注念,一切除瞩卢君转达外,特复。</h5><h5>并颂毅祉。</h5><h5> 孙文</h5><h3><br></h3><h5>孙中山致颜德基电</h5><h5>1920年8月中旬 </h5><h5>颜师长鉴:密。闻川局复变,甚诧!熊刘勾结,何以竟未防及?今事已至此, 惟有迅速出师,协同勘定。 吾人之驱逐熊氏者,实因于救川救国之计根本不能相容。今既干戈相见,再无所用其犹豫,以陷入进退失据之境。兄为吾党健者,又同盟军主要分子,甚望剑及履及,以竟全功。假令熊氏死灰复燃, 则前之同盟反对者,必无相容之余地。 兄共患有年,见事明敏,幸踊跃毋失时, 至盼至勉。</h5><h5> 孙文</h5></h5><h5><br></h5><h5>颜德基致孙中山函<br>1924年10月15日<br>大元帅钧鉴:卢子嘉已逃,奉直正鏖战于山海关,彼此实力已损失十分之四五,长江早已空虚,我公若放弃广州,直捣江汉,则曹贼不足平矣。务恳我公乾刚独断,早定大计。昨函冥赓总司令,亦请放弃滇黔,直趋武汉。锦帆来信,云唐公急于出师,彼决出湘西,令德基向各方转达一切。果尔,此亦吾党之幸也。商团解决,沪上人士人人称快,德基治军无状,累起累败,实属有负我大元帅救国之至意。但一息尚存,终必奋斗到底,国贼未歼,谨颂康健。专此。敬请<br>勋安<br> 颜德基<br> 十月十五日<br><br>颜德基致孙中山函<br>1924年10月20日<br>大元帅钧鉴:前据愚忱,想邀睿照矣。往者奉直战争,钧座亲总六师恭行天讨,只以眷恋广州,未能长驱直捣。究也奉败而粤亦危,逆贼逞志,大义弗申,可为浩叹。今兹之役,卢子嘉以人事乖危速弃浙沪而去,贼方遂以战胜相侈耀,而我建国军旗帜东不过扬于赣南,南未入于湘境,西未出乎黔边。值此川鄂空虚,西下渝夔,东溯浔阳,会师武汉,直指顾问事。而我帅与唐副帅若仍瞻前顾后,不专力北向,使逆贼得集全力对奉。假令奉方有前岁之不幸,吾滇粤虽全,其能长与贼相持乎?项王巨鹿,光武昆阳,皆义无反顾。为今之计,宜速空滇粤大众,力争武汉,扼长江中枢以为统一之根本大计。使奉天不幸而败,吾得乘其敝,犹可徐图歼贼,使幸而胜,吾以奄有长江以南,握均衡之势,与之合谋统一,则北洋正统之流毒至是亦刷洗尽净。前岁北伐既误之矣,今兹岂堪再误,幸钧座奋神威,运独断,济兹艰难,以奠国本。齐逆虽幸胜卢,然六七省之精力耗于斯役。今与孙传芳暗争方烈,苏浙两酋此时均无力顾及他省,吴逆方困于榆关,冯玉祥别有怀抱,近且急调陈嘉谟师、宋大霈旅北援,更无暇顾及湘川鄂赣。兵法乘劳,况又空虚,甫澄、炎午可南可北,萧耀南、蔡成勋可吆喝而定,进取之时,盖无逾于此矣。近锦帆来电,决假道湘西攻鄂,务恳迅令各路即日前进以收夹击之效。德基虽屡循之后,前驱杀贼,尚能自效,甚望我大元帅及今有以策之。本日报载,我樊军已克遂、万,吉安危迫,务令各军火速前进,一致下赣,则湘亦等于摧枯拉朽矣。专肃再呈。敬请<br>钧安<br> 颜德基谨上<br> 十月二十日<br><br>孙中山回函稿<br>1924年10月26日<br>德基兄鉴:十月十五日、二十日两函悉。我军陆续入赣,北方忽生变化,为应付大局起见,拟不日北上,义师进取,决不停留,期于南北结合,扫除长江贼众余孽,尚望川滇黔三省早日出师,会集武汉。廓清中原,在此一举,希即努力,共集大勋。顺颂<br>勋祺<br> 孙文</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晚期</b></h3> <h3>王维舟原系靖国军颜德基部第七师曾辑五旅第三团团长,后参加朝鲜共产主义小组活动(非加入朝鲜共产党,有媒体为夸大王维舟,说王早于中共成立之前加入朝鲜共产党,实际朝共成立于1925年4月17日,晚于中共成立),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该年夏,王维舟奉武汉国民政府和中共中央军委之命,由武汉去安徽动员颜德基反蒋,不料事机泄漏,安徽省主席蒋鼎文派兵搜捕时,颜德基急派参谋赵举伯引送王维舟搭乘风浦海船逃走,两小时后方假意派船追赶。赵返回驻地即遭逮捕,蒋鼎文向蒋介石告密,颜德基不久亦被撤销职务,裁夺兵权。</h3><h3>1926和1927年这段历史,是颜德基后来隐居开江回避蒋介石的历史缘由。其中王维舟从武汉到安徽秘密动员颜德基投靠共产党,被蒋介石追捕,颜德基属下护送王维舟逃离。但王维舟关于这段历史并未有详实说明。可能也是这个时期颜德基回乡,心灰意冷不再参与“革命”的缘由之一。</h3><h3>1930年,颜德基到南京面见蒋介石,请准拨给军费十万银元,军服两千套。当时,李济深给了颜德基一万元筹备成立部队。经多方活动在蒋介石那里取得援陕第一路司令,只是当时由军政部长何应钦发饷和调拔一切装备。那天颜德基去会他,他不会,据说第二天何应钦请客招待颜德基,好收买他与蒋介石对抗,可是颜德基已离开南京了,所以他心中忿恨,扣着不发,以致颜部驻房县不久,被花石曾部击败,在湖北边境被刘存厚打跨,退往陕南安康一带,部队瓦解,并见上海扫荡报发出“通缉共匪颜德基”。</h3><h3>抗战期间,颜德基赞成共产党的团结抗日政策,不参与内战活动。</h3><h3>1947年吴玉章在重庆惠子岚垭吕超处设宴招待颜德基,转周总理指示单线联系,要颜在川东一带掌握地方政权,掩护地下党迎接解放。</h3> <h3>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十九路军与蒋介石公开决裂,颜德基作为四川唯一代表,参加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李济深在福州成立人民政府时给颜德基颁发政府委员委任状。</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颜德基的印章,这是他唯一存世的遗物。</font></b></h5><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 <h3>闽变失败后,颜德基寓居上海,为了纪念黄花岗起义,在老同盟会员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了黄花岗中学培养人才,并自任校长,由于不走c.c.派的路,被潘公展、吴县亚多方设法“捣乱阻挠”,1937年8月,上海沦陷,经费匮乏停办。</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民国二十四年,时任黄花岗中学校长颜德基毛笔签发致高肇基毕业证书一件 ,贴有证主照片一张,一角印花税票三枚,钤印:黄花岗校长颜德基,黄花岗中学之章。)</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颜德基手迹影印</font></b></h5><h3><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 <h5><b>沿江者为川中民军颜德基所截,亡失军城无数。今急以川黔军蹑之,多即……颜德基兵尚盛,而甚慕君,君虽元勋,今时事已变,宜屈己就之,得彼千余兵,为指挥前敌,往攻郧竹,愈于利川多矣……</b></h5><p><br></p><h5><b>——章太炎《章太炎自述》 章太炎奉劝蔡济民语</b></h5><p><br></p><p><br></p><h5><b>卅日 星期四(1926.09.30)</b></h5><h5><b>寄默一函。</b></h5><h5><b>午前,一欧来访,谓明晨有日清公司沅江丸自汉口开赴长沙,须于今夕登舟,杨啸天等亦行,来征余意。余以居此旷日持久,亦颇无聊,乃亦决定于今夕启行。午后招邱元武、鲁觉吾二生来,嘱其预备随行,并订购船票。又至中央旅馆与啸天会商行计,又郭复初来约同行。晚,叔同、星舟来谈。九时顷移行李于沅江轮,复登岸分访文德、星舟等兼晤季陆,又至何雪竹处一谈。少顷,黄贻荪偕叔同来约,同至总部行营一谈。贻荪谓介石本派其至汉口财政委员会办财政整理事宜,乃此间诸人则嘱其赴粤筹款,彼既在此势孤难有为,乃只得赴粤一行;又略述前方情况,谓介石尚在萍乡云云。又与邓演达少谈。一时半离行营归舟,晤杨啸天、姚觉吾。又一欧偕颜德基来访,颜德基谓杨森为人变诈难恃,顷闻武汉行营已予以一军名义,川军中多反对之,且杨所部各将领又多颜旧部,拟使之离杨来归,嘱商之介石云云,谈至三时顷别去。即寝。</b></h5><p><br></p><h5><b>——《邵元冲日记》</b></h5><p><br></p><p><br></p><h5><b>3月8日,冯自由等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与沟通,在北京大学第三院举行集会,宣告成立“中国国民党同志俱乐部”,公开准备取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以代之。会议通过的“中国国民党同志俱乐部章程”规定:“本俱乐部以联络感情,拥护三民主义为宗旨”, “以创行三民主义之孙中山先生为总理”,设总部于北京,“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六十人为总理事,组织总部理事会,辅助总理执行总部一切事务”。凡前同盟会会员、民国元年国民党党员、民国三年中华革命党党员以及民国九年中国国民党党员者,均可加入。但“有跨党行为者”、“有违反三民主义情形者”、“有叛党事实者”, “不得为本俱乐部会员”。而其所谓理事会理事,事后仅由马君武、褚辅成、张知兢、丁象谦、刘揆一、冯自由、贺之才等人推举而生。根据国民党同志俱乐部一个月后公布的消息,共推举理事59人,名单为:章炳麟、彭养光、冯自由、伍朝枢、熊克武、王正廷、但懋辛、石青阳、褚辅成、易培基、田桐、张静江、刘揆一、李煜瀛、居正、马素、吕复、王用宾、程潜、林支宇、唐绍仪、孙科、于右任、高一涵、马君武、徐谦、吴敬恒、黄郛、谢持、薛笃弼、孔庚、范石生、杨希闵、石瑛、吴铁城、谭延鸿、凌毅、颜德基、石淑卿、杨庶堪、谭延闿、李烈钧、张知兢、柏文蔚、孙岳、张继、卢师谛、焦易堂、王星拱、吕超、徐绍桢、王世杰、陈少白、樊钟秀、岳维峻、林森、丁象谦、马叙伦、吕一峰。</b></h5><p><br></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靖国军区域中,诸苛税悉罢,调节粮食,撤销盐禁,制裁农村诸剥削者,输入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诸新籍。俾西北人士,得斟汇于时代精神焉。先生始莅军,胡景翼受绐陷敌,军势颇挫,因令岳维峻带领其众。时滇、川、黔、鄂靖国联军分十道来援。叶荃、颜德基、袁祖铭、石星川、但懋辛、吕超、石青阳、王安澜、黎天才、王天纵诸军长,约共出关中。叶荃率滇军越甘肃境先入陕,王安澜则尽拔汉中、兴安各地,革命军势复振。右任先生遣总指挥井勿幕往劳援军,且共计事,至兴平,为李栋才所害。诸军失联,顿蹙不前,陕靖国军受兵弥烈。</b></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王陆一《右任先生总领陕西靖国军记事》</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1918年上半年,唐继尧完成了对四川的军事占领后,企图进一步向陕西、湖南扩张,乃以商讨北伐为名,决定于1918年9月在重庆召开川滇黔鄂豫五省联军会议,同时隆重就任“军政府总裁”和“五省靖国联军总司令”职。出席会议的人员除唐继尧外,尚有四川督军熊克武、省长杨庶堪,援鄂援陕各路军部分总司令颜德基、夏之时、石青阳、黄复生,滇军军长顾品珍、赵又新,黔军总司令王文华,鄂军总司令黎天才,豫军总司令王天纵等人。</b></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云南通史·第五卷</b></p> <h1><b>附:</b></h1><h3>为辞海陆军大元帅职致西南各省通电①</h3><h3> (一九一八年五月四日)</h3><h3><br></h3><h3>十万火急。</h3><h3>广州省议会、莫督军、李省长、伍秩庸先生、海军林总司令②、魏总司令、各报馆、汕头陈总司令、方总指挥、韶州李督办、李总指挥、张总长③、林、刘、沈、刘总司令,南宁省议会、陆巡阅使、陈代督军、李省长,云南省议会、刘代督军、唐卫戍总司令、毕节唐元帅,贵阳省议会、刘督军、王总司令,成都省议会、熊督军、吕卫戍总司令、重庆黄代省长、章太炎先生、叶、顾、赵各总司令、卢副司令、夏宣慰使、顺庆石总司令、保宁颜总司令、陈副司令、宁远郭军长,永州谭联军总司令、程、赵④、马、陆、韦各总司令、刘镇守使、林旅长、林民政处长,归州黎、石总司令,常德张总司令,三原胡、曹、郭⑤、焦各总司令,上海孙伯兰、汪精卫、王儒堂、张敬舆、岑云阶⑥先生、民国日报馆及各报馆,各省省议会、各报馆均鉴:</h3><h3>慨自国会非法解散,中更复辟之变,民国已无依法成立之政府。使冯、段两氏果有悔祸之心,虽争个人权利,苟能撤销非法解散国会之命令,使国会继续开会,则与一言兴邦何异,夫谁得而议其后者。乃必思以北洋兵力征服全国,遂致衅解川、湘,而全国之统一已破。其时,桂、滇之师皆由地方问题而起,而所谓宣告自主者,其态度犹属暧昧,似尚置根本大法于不问,泯泯棼棼,莫知底止。文不忍坐视正义之弗伸,爰于沪上与民国诸老创议护法。海军将士亦有宣言,相率南来。粤省议会乃有请国会议员来粤开会之决议,由是发生⑦国会非常会议于广州,于中华民国六年八月卅一日公布军政府组织大纲。文不才,被举为大元帅。虽自知弗能胜此重任,然国家多难,匹夫有责,文忝在手造民国之列,不能视大法之沦亡而不救;是用不避险艰,不辞劳瘁,以为护法讨逆倡,使吾国及友邦之人咸晓然于军政府之职志。至于成败利钝,匪所逆睹,凡以存民国人民之正气于天壤间而已。</h3><h3><br></h3><h5>① 在陆荣廷的桂系、唐继尧的滇系军阀势力及政学系政客策动下,国会非常会议于四月提出改组军政府议案,拟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旨在剥夺孙中山的权力。孙中山对此坚决反对,但几经努力之后已感无可挽回,乃提出辞职。五月十八日国会非常会议正式通过改组案,二十日选出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七名政务总裁(后由政务会议推举政学系首领岑春煊为主席总裁)。次日孙中山即乘轮离开广州赴上海。</h5><h5>② 以上诸人为:广东督军莫荣新,广东省长李耀汉、伍廷芳号秩庸、海军总司令林葆怿。其后“魏总司令”待考。</h5><h5>③ 以上诸人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征闽靖国军总指挥方声涛、粤赣湘边防军务督办李根源、防务总指挥李烈钧,陆军总长张开儒。其后“林、刘、沈、刘总司令”待考。</h5><h5>④以上诸人为: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按:陆此职衔已撤)、广西代督军陈炳煜(焜)、广西省长李静诚,云南代督军刘祖武、昆明卫戍总司令唐继虞、军政府元帅唐继尧,贵州督军刘显世、靖国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四川督军熊克武、成都卫戍总司令吕超、四川代省长黄复生、章炳麟号太炎、四川靖国联军第八军总司令叶荃、四川靖国联军第一军总司令顾品珍、四川靖国联军第二军总司令赵又新、四川靖国联军援鄂副司令卢师谛、川东宣慰使夏之时、四川靖国联军援陕第一路总司令石青阳、四川靖国联军川东边防总司令颜德基、四川靖国联军川东边防副司令陈炳堃、四川靖国联军第七军军长郭昌明,湘粤桂靖国联军总司令谭浩明、护法军湖南总司令程潜、护法军湖南第一师总司令(师长)赵恒惕。其后“马、陆、韦各总司令”待考。</h5><h5>⑤以上诸人为:湖南零陵镇守使刘建藩、湖南护法军旅长林修梅、湘南民政处长林支宇,鄂省靖国联军总司令黎天才、鄂省靖国联军第一军总司令石青川,湘西护法军总司令张学济,陕西靖国军左翼总司令胡景翼、陕西靖国军右翼总司令曹世英、陕西靖国军第三支队总司令郭坚。其后“焦总司令”待考。</h5><h5>⑥以上诸人为:孙洪伊字伯兰、汪兆铭号精卫、王正廷字儒堂、张绍曾字敬舆、岑春煊字云阶。</h5><h3></h3><h5>⑦以上“国会议员……由是发生”十五字漏排,今据云南省档案馆所藏原件增补。</h5><h3><br></h3><h3>自是厥后,粤、桂、滇、黔、湘、川莫不一致宣言护法,始以恢复非法解散之国会为共同之目的。于是地方之争一变而为国会之争。军政府虽无尺地之凭藉,而此志已范围乎六省。而其他表同情而思附义者,尚复所在多有,均在酝酿发难之中,不得不谓护法之已告一成功矣。</h3><h3>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故军政府虽成立,而被举之人多不就职,即对于非常会议犹莫肯明示其尊重之意。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文于斯瘩口哓音,以蕲各省之觉悟,盖已力竭声嘶,而莫由取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斯之谓矣。然个人之去就其义小,国家之存亡其义大。文之所以忍辱负重以讫于今者,良以任责无人,非得已也。凡文之所以谋使各省尊重非常会议为护法之中心者,无所不至。今白岳,长①累败以来,各省始悟分则俱伤,合则两美,然后知有组织统一机关之必要,且知有以非常会议为护法中心之必要。及今图之,犹未为晚。而文之力固已尽于是矣。计自提取盐税存款以充国会正式会议经费,预定六月十二日为开会之期,文之效忠于国会,任务本已将尽;乃者非常会议决议改组军政府,以应各省之要求,今而后庶可资群策群力以光昭护法之大业,而告厥成功,岂非民国之幸?</h3><h3><br></h3><h5>①岳州、长沙。</h5><h3><br></h3><h3>文本匹夫,无拳无勇,所以用其全力以拥护非常会议者,其效果亦既如是,庶乎可告无罪于国人。兹仍愿以匹夫有责之身,立于个人地位,以尽其扶助民国之天职。谨略述颠末,向国会非常会议辞大元帅之职,幸为公鉴。</h3><h3> 孙文 支①</h3><h3><br></h3><h3>据《大元帅辞职之通电》,载广州《军政府公报》第七十八号,一九一八年五月十日<br></h3><h3><br></h3><h5>①韵目“支”代表四日。</h5>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pmg9r3u?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贺氏姐妹</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