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赏15 年俗的异化与进化

长江

<h3><br></h3><h3> 春节年年过,中华传统代代传。但春节也是年年变,不断变出新生面。人们抱怨春节年味越来越淡,是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是看消极面多了一点。各种年俗的变化,不是春节的异化,而是春节的进化。无论年俗如何变化和丰富,其永恒的,是年俗中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认同。闲话少叙,书归正传,请欣赏我撰写的《财经领袖》第15期卷首语:</h3><h3>&nbsp;</h3><h3>————————————————————————————————————————</h3><h3>&nbsp;</h3><h3> 年俗的异化与进化</h3><h3>&nbsp;</h3><h3> 猴年不期而至,又一个新春佳节驾临人间。人们欢天喜地过年的同时,也为年味越来越淡了而生出许多感叹!</h3><h3> 一年一度的春节,一般指腊月二十三日至来年元月十五日元宵节。此间天天都有过年的节目不断上演: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腊月二十四,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腊月二十五,开始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开始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开始宰年鸡、赶大集,置办年货。腊月二十八,打年糕、蒸馍馍、贴窗花。腊月二十九,要进行传统的上坟请祖上大供。大年三十,“除夕”,一切围绕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大年初二,祭财神,吃馄饨。大年初三,为天庆节,官员休假,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大年初四,恭迎灶神回民间。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吃“水饺子”。大年初六,走访邻居。大年初七,人日节,登高赋诗,摊煎饼,吃七宝羹。大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大年初九,是玉皇天诞。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正月十二,搭建灯棚。正月十三,灶下点灯。正月十四,临水娘娘“顺天圣母”诞辰。正月十五,元宵节,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h3><h3>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过年习俗。达斡尔族:年年高(“糕”),意指以年糕款待客人。蒙古族:酒肉不尽,除夕夜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表示自己最勤劳。哈尼族:荡秋千,处处呈现节日景象。傣族:掷糠包,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比赛。高山族:“围炉”,一家老少围坐火锅桌聚餐,蔬菜不用刀切,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满族:挂旗过年,象征着一年吉祥开端。白族:“放高升”,用整棵竹子装上火药,点燃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侗族:芦笙会,歌舞比赛,尽情地欢乐。彝族:跳虎,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全村一派欢乐。撒尼族:农民敬牛,为牛戴红花,喂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牛的慰劳。</h3><h3>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内容极其丰富多样,但最基本的如守岁、吃饺子、打年糕、挂灯笼、贴福字、贴窗花、贴春联、放鞭炮、接财神等,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在不同的兄弟民族,在全国乃至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凡是华人过春节,亦都大同小异。</h3><h3> 近年来,人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只是因为:城里一般不允许燃放鞭炮了,城里人倾城出动回乡下过年去了,平时喧嚣的商业闹市生意清淡人流减少了,城市里没有了以往过年的热闹与喜庆。而乡下,蜂涌回乡的打工一族,已经少了地道农民那种朴实的本色了,差不多是一回家,就呼朋唤友喝酒、打麻将、上乡镇歌舞厅,几乎是无节制地挥霍消费,很少人能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与父母交流谈心,更难得全家人好好商量来年的生计、老人的安顿、孩子的学业等大事。几场酒宴和麻将下来,又到该外出打工的时候了。一年又一年的春节几乎就这样虚度了。许多外出打工一族的春节回家过年,其实等于是一次来去匆匆的赶场而已。再加上带车回乡的人越来越多,使许多乡镇的车流量骤然增多,平时畅通的乡镇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回家过年变成给家乡添堵。如今的过年,在不知不觉中变味了;美好的过年记忆,正在渐行渐远,变得淡漠了。</h3><h3> 然而,春节作为历史悠久最具影响的重大节庆,自然有她强大的内在根源,这就是她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春节一直是全球华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将全世界忙碌一年的华人凝聚起来,辞旧迎新,寻根问祖,重温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随着历史的变迁,过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纯粹的传统年节,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变得既传统又现代。</h3><h3> 春节年年过,中华传统代代传。但春节也是年年变,不断变出新生面。人们抱怨春节年味越来越淡,是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是看消极面多了一点。各种年俗的变化,不是春节的异化,而是春节的进化。无论年俗如何变化和丰富,其永恒的,是年俗中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认同。</h3><h3>&nbsp;</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