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上,莫言曾回忆了自己母亲的故事:幼年时期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被守麦田的人发现,母亲被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打了一个耳光。母亲无力反抗的倒在地上的情景让莫言刻骨铭心。多年之后,莫言在集市上又碰上了已经白发苍苍的看守人,他想冲上前去报仇时,却被母亲一把拉住。母亲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还有中秋节的时候,家中难得包了一顿饺子,且每人只有一碗。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家门口,莫言端起半碗红薯给乞丐吃,乞者有些不满。莫言气愤的说:“我们家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只有一小碗,给你红薯不错了!”听到莫言的话,母亲立刻制止并训斥了他,然后端起自己的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的碗里。宽容,善良,不斤斤计较,是这位目不识丁的母亲的人生格局。没有豪情万丈的大道理,只有以身作则的榜样。北宋陈希夷说:“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锱铢是古代重量的单位,一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连这么小的东西都计较的人,怎么可能承担得起大事和大福报?正如俞敏洪所说:“一个在斤斤计较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很难胸怀博大,也很难在一个世俗的家庭里发现一个清纯的孩子。”父母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思想方式、对待世界的态度去感染孩子。家庭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格局看世界的角度。</h3> <h3>美国著名学者萨提亚说:“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你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日后非常有可能会成长为父母的影子。孩子在小的时候,是站在父母肩上看世界,父母站得高,孩子才能看得远;长大后孩子是站在父母给的平台,闯世界,平台高,孩子跑得才快。观察一下身边的孩子,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给人感觉特别“优秀”,他们彬彬有礼,宠辱不惊,性格活泼开朗,不怯场,还非常有主见,展现出同龄孩子没有的领导力;而有的孩子则完全相反,常常害怕生人,唯唯诺诺,什么事情都要征求父母的意见,两者区别的原因就在于孩子的“见识”的不同。优秀的孩子必定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在他们的背后,往往是站着“有眼界和高度”的父母。眼界高、格局大的父母,甘为人梯,为孩子创造见识更大世界的机会,让孩子领略更高更美的风景、有无限多的可能;眼界低、格局小的父母把孩子绑在脚下,用自己固有的经验盖起一座围城将孩子困于其中,孩子也会丧失探索未来的勇气。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失的父母。因此,父母是孩子私人定制的教育专家,真正好的教育,不只有读书,还有父母的给予。</h3> <h3>黄磊说:“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一定不是场百米赛,一定是场马拉松,是长跑。”“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永远触动着每一个家长最脆弱的神经,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为了孩子的教育你愿意付出什么?”的问卷调查,每个家长几乎给出了大致相同的答案:省吃俭用、拼命挣钱、买学区房、上大城市户口、送孩子上早教课、上最多的辅导班、上私立国际学校、送孩子出国留学。“赢在起跑线上”像一个紧箍咒,是一根抽动所有父母为之疯狂旋转的藤条。其实,有格局和眼界的父母,对孩子教育投资不单纯只是各种繁杂的培优班,还有孩子的兴趣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孩子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教育的目的,不是时刻和别人比分数,而是让孩子将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有更多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过于计较眼前得与失,孩子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是50米冲刺。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点,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天花板。投资也不单纯只是资金的投入,更多是精力的投入和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一个充满温馨、爱的环境,孩子内心是平静的;一个充满吵闹、恨的环境,孩子内心是狂躁的,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发展。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父母就一定要先行成长。自己不行动,却要求孩子众多,孩子内心是反叛的;动动嘴皮的事,谁都可以做到,自己每天玩着手机、看着电视、打着麻将、工作得过且过,家庭关系冷漠......想要孩子勤奋、努力、好学、上进......是多么荒谬!想要孩子奔跑,就要给孩子一个奔跑的榜样。走进孩子的内心用心才能换心,留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探讨下生活、日常、人生,短暂的交流,能带给孩子心灵的指导,能促进亲子关系,能解答孩子的迷茫,为孩子指明未来的方向......让孩子内心觉醒,孩子的人生需要他自己去书写,他更应该是一本书,让父母慢慢品读,而不是一张白纸,让父母随意涂鸦,父母提供的只是好的素材、好的画笔、好的颜料,握笔的一定是孩子自己。请记住:帮助孩子早日内心觉醒,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让他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父母永远只是最佳配角。</h3> <h3>杨澜曾说:“父母的格局,就是父母的活法,你想如何过一生,就是你的活法,就是你的格局。”是的,父母对孩子影响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教会了孩子什么,而是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活法。每个孩子的性格都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但后天的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会最终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孩子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另外,相对母亲而言,父亲一般不会溺爱孩子,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使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比如,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其后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能力。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天津教案”中,处置失当,名声跌落谷底,曾国藩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于是常常告诫曾纪泽要开眼看世界。曾纪泽就学习外语,势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果不其然,曾纪泽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出色,在新疆的领土争端中捍卫了国家利益,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可见,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一个好的父亲,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h3> <h3>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也同样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成宽厚的性格。而母亲自身的修养,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比如,奥地利有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这并不是虚言,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婴儿时期,人的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立足。我们常说严父慈母,母亲对待孩子往往更温柔、更宽厚,父亲往往更为严厉,女性的特质决定了母亲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所以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如果是由父亲带大的女孩一般比较像男孩子,脾气往往比较直接。被母亲带大的男孩则一般比较温柔宽厚,包容性更强,不喜欢咄咄逼人。老子说:“柔能克刚。”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刚强更有力量。比如,胡适三岁父亲去世,被母亲带大,他虽然是进步青年,却有着那一代人没有的包容与宽厚。胡适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里也曾经指出,自己性格中的宽厚,得益于母亲对他的教育。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进步青年都选择放弃包办婚姻,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鲁迅,他们都选择丢下原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胡适却没有丢下他的包办婚姻。他的妻子江冬秀不识字,喜欢打麻将,经常不给胡适做饭,脾气还很暴躁,但是胡适就这样包容下来,两个人就这样相互包容着过了一辈子。鲁迅当年的论战,几乎把文坛骂了一个遍,也骂过胡适,但是胡适却从没有回应过,而当时无论是鲁迅的好友还是鲁迅的论敌,和胡适都相处地十分融洽,胡适本人的宽厚包容可见一斑。又比如,孟母为了孟子能用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搬了三次家,导致孟子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成功是与孟母卓识的远见和开阔的视野分不开的。孟母深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童心很重,很容易去模仿同伴的行为。因此,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能够让孩子养成宽厚待人的处事方式,这样的孩子不尖锐,在踏入社会之后,往往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受母亲影响的孩子,成人之后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业发展、人际关系都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激烈的变动。母爱如水,温柔宽厚。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父亲和母亲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而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发展的失衡。所以,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擅长的地方,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让孩子既可以飞得高,也能飞得远,拥有一个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老师,好父母胜过好大学,用理性的爱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素质是教育孩子的关键,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h3> <h3>卡尔·雅斯贝尔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的努力,才是孩子教育最好的起跑线。要鼓励孩子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每一本都是作者一路走来的路程,看遍读者的路程,体会读者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同样也会获得成长。每一本书都会教会孩子一些道理,所以父母经常鼓励孩子读书,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能提高孩子的学识和眼界。要带孩子出去见世面,扩大孩子眼界做好的方法就是带孩子出去见世面,孩子经常呆在学习上,不出去看看世界,就会像一个井底之蛙一样,对待事情没有一个全面的考虑。相反,家长经常带孩子出去玩耍,见识不一样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扩大自身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格局。要培养孩子的逆商,逆商即是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以免孩子从小生长在温室中,一旦脱离父母的怀抱,稍微遇到点挫折就开始一蹶不振。从小培养孩子逆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今后的大格局,纵观古往今来的很多名人,逆商都是非常高的。要教会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孩子的世界本身就很狭小,需要父母从中不断的去引导。要想提高孩子的眼界,必须教会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小小的利益,而忽略后期的发展。孩子的眼界和格局,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能含糊,在思想上要重视,为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做出努力。要懂得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父母总是担心,让孩子做决定,怕孩子走错路,不让孩子做决定,怕扼杀孩子的自信。其实这是父母格局不够的状态,我们只有多学习,多提升自己,多了解孩子,才能内心笃定的允许孩子自己做主。要相信孩子的内在成长力量,犹太人对于教育孩子很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就是最相信“孩子拥有自己内在的成长力量,他们明白自己该如何成长”,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长,父母在旁边做适当的引导,给予孩子榜样的力量。这样,孩子才会自由的成长,才会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作为父母,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少捆绑孩子,用自己的肩膀,把孩子托向天空,让他们看到更远的地方,有更宽广的胸怀,更厚重的理想。</h3><h3>照片:张广洲 摄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