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 沙洋何处去?如何解决当前困局?沙洋人怎么办?笔者在此提出几条不成熟的意见。<br></h1><h1> 第一、要动员一切力量争取资源配置。资源的重要性想必人人都知,没有二汽就没有十堰市,没有大庆油田就没有大庆市,没有攀钢就没有攀枝花市,一个大项目能立起一个市。当年如果不是有汉江码头、厘金局和汉宜公路,也不可能有沙洋的繁华。如果能争取一个什么大项目落户沙洋就好了!沙洋高铁站不能放弃,哪怕有千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万分的努力!老百姓呼吁是一个方面,但更需要说话有分量的沙洋籍人士到上面说话。铁总的方案是经过多年考量的,要求恢复铁总方案。退一步,哪怕离沙洋城区再近一点也好。假如高铁站争不回了,县政府一定要做好补救工作,即开通直达钟祥站和天门站的快巴!不能像现在去潜江站一样,没有直达车,60公里的路还要从广华转车,费时费力麻烦,要么花高价打的,要么拼车,安全无保障,开私家车也要一个多小时,还有停车费等等。</h1> <h1> 广西高铁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广西,不管有无高铁,县县开通高铁站,无高铁的县也有火车站,叫“无轨高铁站”,什么意思呢?即旅客在本县车站买票,亦可网上购票,过安检都在本县一站式服务,然后快巴车拉到就近高铁站上火车,太人性化了!这项服务好到什么程度呢?广西那坡县地处偏僻,离本区最近的高铁站也较远,但快巴车把人拉到相邻的云南省富宁县高铁站乘车。人家隔省都能做到的事,而我们相邻县市间却各自为政,也难怪要争高铁了。如果我们服务到位,人性化,人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争高铁,更不可能人为“拉弯”高铁。只要真心为人民服务,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办法总是有的。</h1> <h1> 第二、对沙洋仍然要有信心。沙洋毕竟有过辉煌的历史,是有文化底蕴的。汉江水道拿不走,沙洋新码头已启用,沙洋二桥正在建设,以后248国道经二桥到天门至武汉,浩吉铁路(蒙华铁路)就要开通……即使沙洋没有高铁站,但日子还要过下去。有位朋友调侃道:沙洋是大都市的格局,荆门站是沙洋西站,钟祥站是沙洋北站,天门站是沙洋东站,荆州站是沙洋南站,潜江站是沙洋东南站,北京也没有5个火车站啊,沙洋如果作首都还不需要南水北调……过日子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沙洋新码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设中的沙洋汉江二桥</h3> <h1> </h1><h1> 第三、沙洋发展必须另辟蹊径。如今各大城市都在抢人才,招商引资,争项目,沙洋作为一个县和大中城市没有可比优势,高大上的东西引不来,但办分厂、设分部却是可行的,需要多从这方面考虑。同质同类的项目没有前途,如沙洋油菜花节,前几年尚可,笔者亲眼所见北京、山东的大巴车载人千里迢迢来沙洋看油菜花,但现在全国油菜花节太多,已经没有吸引力,并且沙洋油菜花项目太单一,人家大老远地来,看半小时就完了。是否可考虑将张池油菜花、雷都樱花部落、五里铺水上项目、潘集湖湿地公园甚至纪山古墓群打造为一个松散的联合体,让客人能吃喝玩乐两三天才好。河北衡水、安徽六安毛坦厂都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但它们靠办学闻名全国,已经形成一条教育产业链,就靠教育立市。我们的邻居潜江市也是好榜样,潜江市靠龙虾兴市,龙虾产业闻名全国甚至国外。笔者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相信主管经济的领导一定有更多的好办法。</h1> <h1> 第四、再穷也不能引进污染企业。如果让玉树与昆山比GDP,下个世纪恐怕也追不上!玉树与昆山比不了GDP,也不能比GDP。前些年玉树为追求GDP,过度开发、过度放牧,破坏了三江源,国家损失大了。现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沼泽——简单地说, 让土地荒着,也是对国家的贡献。如果沙洋引进污染企业,污染了汉江,污染了西荆河,污染了长湖长江,污染了鱼米之乡,就是罪过。经济不发达,但退而求其次,保持一方净土也不错。工业化、智能化、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趋势不可逆——美国只有1%的人从事农业,但养活了美国3亿人,还是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国。日本环太平洋4大工业区,土地仅占全国6%,人口和GDP却占全国2/3!中国的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人口密度大、GDP超强区域,并且强者恒强。到武汉走一遭,也感受到大气魄,地上高架互联互通,地下地铁四通八达,江夏、蔡甸、汉南都通地铁,原来的远郊区只怕很快成新城区……人才和产业高度集中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因为这样更高效。像沙洋这样的县城不必抱过高的期望值,现实如此,趋势如此,所以保持山清水秀对将来或许更有意义。</h1> <h1> 第五、沙洋需要世纪人才,百年人物。抗战胜利后,湖北省立二中拟从鄂西迁回武汉,有人提议迁往鄂南,但湖北省参议、省政府顾问许莹涟先生(荆门后港人)提议迁往沙洋,即现沙洋中学校址。理由有二:一是荆钟京三县都没有高中,这里需要一所完中,二是这里曾是日军的野战医院,可作现成的校舍,有条件办学。这理由合理充分,省政府便采纳了。假如没有许莹涟先生,没有许莹涟先生的提议,就没有沙洋中学!就不可能有数万沙洋学子,也不可能有像罗文贵、何克清这样的人才!试想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沙洋中学,沙洋人就得到荆州中学读书,当年可都是徒步啊,很多人就不会读中学了——一个人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许莹涟先生是值得沙洋大写的人,他就是沙洋的世纪人才,百年人物!</h1><h1> 沙洋人,无论现在是否在沙洋,但家乡不可更改,父母不可更改,不管你到哪里,根在沙洋。愿所有沙洋人都关心沙洋的建设和发展,为沙洋的未来出钱出力,献言献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