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的艺术魅力

中国国宝文化

<p class="ql-block">宋代吉州窑的艺术魅力</p> <h3>宋代吉州窑的艺术魅力</h3> <h3>  吉州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它的丰富的釉色,多种多样的造型,特别是继承和创新的装饰工艺,从宋代到元代都是其他窑口所无法比拟的,既有继承学习一些名窑的工艺,也有创新发展的一些产品,从制作工艺、装饰工艺的多样性方面,无论哪一个窑口都无法做到,像吉州窑这样集各个地区名窑的艺术于一身。其精湛的工艺可谓是两宋到元代达到了中国瓷器艺术装饰的最高水准,那么吉州窑有如此的艺术造诣,它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我们就吉州窑的创烧历史、艺术成就来分别阐述。</h3> <h3>一、吉州窑的发展史</h3><h3>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吉安古代称吉州,烧窑创立于五代,永和镇古代称为东昌,距现在吉安市大约十公里左右,窑场建立在赣江岸边,这里瓷土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这样就为吉州窑的生产及瓷器输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h3> <h3>  吉州窑烧造的规模是较大的,主要的中心窑厂是永和镇。周围数十公里公里之内,都有一些与永和窑烧瓷工艺极为相近的窑场,烧造同样的产品,这样也就形成了吉州窑的体系,以永和窑为中心,周边的窑场有彭家窑,临江窑,吴家窑等二十多处窑场。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些窑场的烧造时间、烧造工艺、制瓷特点、装饰手法;达到了基本的一致</h3> <h3>  吉州窑从创烧到衰落,大致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其最为辉煌的时期在南宋,北宋是它的一个发展期,北宋时期吉州窑是在一个学习吸收一些较为有名的大窑产品的制瓷工艺,特别是景德镇的青瓷,福建建窑的黑瓷,还有磁州窑的绘画工艺等等,元代是吉州窑的衰落期,最后在元代晚期,由于受景德镇青花瓷,影青瓷的影响而逐渐衰落。</h3> <h3>二、吉州窑绿釉瓷的装饰艺术</h3><h3> 吉州窑在宋代的瓷釉可分为青白釉、黑釉.、黄釉、黄白釉和绿油,绿釉主要有磁枕、盘、盏、小罐等。胎土以粉色胎,白胎,灰白色胎等为主,烧结温度不太高,从胎体看似北方磁州窑系的绿釉胎体,从出土器看胎釉的结合不紧密,常有脱釉现象,釉与胎之间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也叫护胎釉,这与磁州窑的施釉方式以及装饰工艺有极为相似之处。</h3> <h3>这件绿釉枕,型制为长方八角形,枕面下凹,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便于使用,枕面有一组刻划花卉纹,刻画较为娴熟,线条流畅自然,具有灵动性蕴含生机。枕边呈八方形,分别形成八组不同的花草纹饰,每组画面都有不同的花卉组成,将这件瓷枕衬托的高贵典雅,清新雅致。</h3> <h3>吉州窑绿釉枕的釉面特点一般都是亚光。很少能够见到有玻璃光的,这件藏品也不例外,但绿釉枕的青绿给人一种郁郁葱葱的视觉感受,这是吉州窑绿釉最受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方面。</h3><h3> 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这件绿釉瓷枕:</h3> <h3>这件吉州窑绿釉枕,形体成半椭圆形,为不规则的椭圆形,枕边内外都有一半圆弧形,枕面以刻划工艺将所要表达的画意展示出来,刻划工艺十分精彩,刀法潇洒自如,线条优美,其功力苍劲有力,将含苞怒放的荷花,通过这苍劲的刀工、刀法表现的淋漓尽致,充满生机。这种刻划花手法,与当时的北方耀州窑、定窑刻划花工艺不分上下;这体现了吉州窑刻划花工艺的精妙所在。</h3> <h3>吉州窑绿釉刻花工艺所表达的题材,还有下面这件芭蕉叶瓷枕,这些都代表了吉州窑绿釉瓷的高超的艺术成就。</h3> <h3>在收藏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吉州窑绿釉枕这一类的藏品,这些藏品中的主体纹饰一般都是焦叶纹、莲荷纹,其实这些纹饰的构图都与佛教分不开,据史书《青原山志》记载,青原山在宋代有几座很大的寺院,其寺院僧众甚多,僧家也多饮茶修身,喜欢清净的去处,僧人们与民间窑场多有来往,同时购买一些盏、枕之类的生活用品。这样也就直接影响了瓷器的生产制作,莲纹、蕉叶纹饰的构成,反映了佛教文化对吉州窑制瓷工艺的影响。莲花在佛教中代表着圣洁高雅。据佛经传说,释迦摩尼佛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澈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王宫中出现了八种祥瑞之象,其中一种便是宫中莲池内,长出了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主降生时他的舌根处放射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都射出一朵千叶莲花,每一朵莲花中坐着一位盘腿足心向上的小菩萨……。这则故事是佛教文化中极富传奇色彩,而被佛教僧徒人广泛流传。这样,也就让背靠青原山附近烧造瓷器的窑工大师们,将其领悟而将佛教题材的莲花、蕉叶刻划于瓷枕之上,这也体现了瓷器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与结合。</h3><h3> 焦叶纹同样也蕴含着佛教文化的因素,这种焦叶纹叫山花蕉叶,一般装饰在佛塔的基座之上,也有装饰在佛塔尖的,这是佛教建筑上的一种装饰图案,其寓意是紧紧挨着佛祖的身体,表达着对佛的守护和敬意,同时芭蕉叶的内茎无主干,也就是空心,也表达了佛教修行中的心性空灵的寓意。</h3> <h3>瓷器枕头是当时人们消暑纳凉最好的用具。能够定心清脑,大多为文人雅士,寺院僧众常备之用。因此,瓷枕之上才会刻划有莲花纹、蕉叶纹等佛教题材的纹饰图。</h3> <h3>二,吉州窑的剪纸贴花工艺</h3><h3> 剪纸贴花工艺,是吉州窑装饰工艺中较普遍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其生产数量相当大,剪纸贴花工艺,最早源于唐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北邢窑,湖南长沙窑等,这些窑口的考古挖掘中,都有剪纸贴花工艺的产品出土,而以唐代寿州窑贴画工艺最为精细,寿州窑剪纸贴花工艺,分为釉上贴花和釉下贴花两种,可以推算,宋代吉州窑是继承了这两种工艺而传承下来的。二者的工艺如此相似,可见唐代寿州窑对宋代吉州窑的影响,以及传承关系。</h3> <h3>但不同的是,寿州窑的剪纸贴花在黄油和黑釉枕上,这种工艺较多;而吉州窑则是在瓶、碗、罐、盏、盘上较多使用。</h3> <h3>我们再看看吉州窑贴花工艺的艺术性,先看这件细颈瓶的贴画工艺。</h3> <h3>这件长颈瓶的贴画工艺,图案的构成为一枝梅或称一剪梅,梅花绽放、枝干遒劲,梅花盛开的景色跃然于黑色的瓶腹之上。黑色的地张以白色的梅花遥相呼应,相互依托,黑白分明,显示了梅花凌寒傲骨的精神。这样的贴花工艺最精彩的地方,工艺已经达到了让人惊诧而无法想象的精巧,如果不细看,这每一件产品的贴花,都会误认为是剔花工艺,这也凸显了吉州窑工匠高超的技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瓷器贴花工艺制作,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h3> <h3>下面我们再看看吉州窑釉下贴花工艺水平。</h3> <h3>吉州窑釉下贴花工艺,其原理是瓷胎先上一层釉,将剪好的纹样贴于釉上,再施一层透明的淡黄釉,揭去剪纸图案,然后入窑烧造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这种剪纸产品,这种釉下剪纸贴花工艺的图案较为丰富,有文字的,有动物的,有龙凤纹的,有双龙纹的,双凤纹的,三凤纹的,梅花纹的几何纹的等等。</h3> <h3>这些纹饰图案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纹饰。用剪纸工艺来装饰瓷器,而且表现得充满生机,赋予生命力。这是瓷器史上的一种继承和创新。</h3> <h3>  我们可以看出这件盏中的双龙图,一实一虚两条龙。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两条龙的不同神态,两条龙虽为纸张剪出,但龙的生动形象却表现得相当准确,从盏中的龙游于天、龙游于海,可以用小中见大的世界观,而表达出了龙天一体的生动场景,这也反映了宋代龙的神情,吉州窑大师们以精巧的双手,继承创新的意识,将中国民间工艺的剪纸与瓷器贴花工艺进行了绝妙的结合,这是中国陶瓷史上不杇的艺术成就。</h3> <h3>还有这件双凤盏,盏的中心是一朵五瓣梅花,一对凤凰展翅翱翔于盏中,我们也可理解为,是在深邃的天空飞翔着两只凤凰,他们在鸣叫,他们在对话私语,这种场景和画面还有许多,这些都表达着祥瑞和美好。</h3> <h3>三,吉州窑的绘画工艺</h3> <h3>吉州窑瓷器绘画艺术,是中国宋代绘画工艺的一个高峰期,他继承了磁州窑瓷器绘画装饰工艺。将民间绘画的,动物,植物,花卉等题材,通过瓷器绘画将宋代南方风土人情、生活情趣。以瓷器绘画的的形式表现出来,真实反映了宋代人文思想及生活情趣。</h3><h3> 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件瓷器的绘画艺术,可以看出吉州窑工匠大师的绘画技巧,将生活的体验、感受,通过绘画表现的惟妙惟肖,十分的生动。吉州窑绘画艺术是在磁州窑绘画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自已的创新,将吉州窑的绘画推向一个艺术的高峰。</h3> <h3>在这件玉壶春瓶的绘画上,作者用了写意的手法将鹿的奔跑表现的惟妙惟肖,这幅画作者还用了没骨的绘画技巧,生动的表现了小鹿的奔跑动态,这也反映了吉州窑绘画大师高超的技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吉州窑绘画大师成熟的绘画技巧。</h3> <h3>四、吉州窑木叶纹装饰工艺</h3><h3> 很多人都认为木叶纹是创新产品,其实不然。木叶纹装饰工艺最早见于唐代寿州窑。而不是有些学者所说的是吉州窑创烧的,我们在唐代寿州窑考古发掘的资料中,就可发现这种工艺起源于唐代寿州窑。</h3> <h3>那么木叶纹为什么这么珍贵呢?它是什么叶子做成的呢?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为什么这么多藏家去追崇?不惜花重金寻觅呢?</h3> <h3>关于木叶纹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是桑叶和其他的树叶,而有的人则认为是菩提树叶。我们将桑树叶以菩提树叶放在一块,从树叶的形状上来看基本相像,但重要的是二者有一定的区别,桑树的叶脉较粗,较为稀疏,叶片表面高低不平,叶脉筋也较软,不适合做贴花之用。菩提树叶的叶脉相对较细,也较稠密,叶面较平整,叶脉筋较硬朗,较为适合做茶盏的贴花之用。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所在,还有……</h3> <h3>关于木叶纹的制作是将成熟的老菩提树叶经过腐化处理,让叶子的肉质去除,显露出密入网状线的脉络,将其贴于黝黑色的釉面上,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这种清晰的木叶就印在了两釉之间,形成了木叶的图案,这种工艺是贴花工艺的又一种形式,只是所表达的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有所不同而已。</h3> <h3>关于木叶纹茶盏的形成,有人认为当时吉州窑的工匠在制作茶盏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秋风将树叶刮落一盏中,而被吉州窑的工匠大师们所发现,利用其叶片而烧制出了极富文化艺术魅力的木叶纹茶盏。这一连串的猜测推断都是错误的。</h3><h3> 通过对木叶纹盏进行的研究,和历史上的有关考古资料及大量史书记载,我们不难看出:</h3><h3>1、首先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木叶纹的茶盏,因其叶子的灵动飘逸,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一种对茶叶清香的回味,对自然情感的寄托怀思,从品茶返回到茶叶清新自然的回归。是一种饮茶的情趣,给人一种恬美的感受。从这一方面看,木叶纹盏是人为因素制成的,同文人雅士、高士僧侣有一定的关联,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所接受,成为高僧、名士喜爱的产品,这也就自然而然进入了上层社会。</h3><h3>2,吉州窑木叶纹盏继承了唐代寿州窑木叶纹的工艺技术。将这项技术从寿州窑枕、执壶等器物的装饰上,转移到茶盏之上。这既是传承,也是弘扬的一个过程。唐代寿州窑所在地也是瓷土资源比较丰富,交通比较便利,而且树木繁茂的小山边。寿州窑与吉州窑同样都是坐落在山林边,而且都是依山傍水,紧靠小山,并有庙宇坐落在山林之上。都有着相同的制瓷背景与文化背景,寿州窑从唐代、五代、到宋代一直都在烧造,而且二者相距也不甚遥远。因此,这种传承关系还是有可能存在的。</h3><h3>3,佛教文化的盛行,从考古资料的推测,吉州窑所处的青原山,寺庙很多。大和尚圆寂后以坐坛的形式,而被最后决定是焚烧还是塑金身。一般出家人都是死后将骨灰装入瓶中,让其灵魂升上西天。这样也就有一些民间的信众也用同样的方式装逝者灵魂装入瓶中。以便死后升天,去西方世界幸福快乐,不入红尘,不受六道轮回之苦。因此,也就有了皈依瓶的盛行。受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在吉州窑盏的生产地,木叶盏的木叶以佛教的菩提树叶为装饰,这也就成了可能。</h3><h3><br></h3> <h3>这种木叶纹盏应是菩提树叶,而绝不是桑叶和其他树叶。吉州窑周边那么多的山林名寺,生长着茂盛的菩提树,菩提树叶在佛教里含义是很深的,禅修中的“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阐述修行的道理,提高觉悟,是成就佛道的象征,使禅修人从混沌的世界突然醒悟,豁然开悟,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祖释迦牟尼的开悟,就是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开悟成道的,这也是菩提树叶能给我们所要表达的深度的解答与提示,同时菩提树叶的形状犹如心形,故有佛在心中的深刻寓意。</h3> <h3>木叶纹盏因有着佛教文化的内涵,故而有许多藏家追崇,特别是信奉佛教的藏家视为收藏中的珍宝,九十年代一件木叶纹盏需三十多万购买,如今已经超百万了。</h3> <h3>我们看这件木叶纹盏,黝黑色的盏里一片黄色的木叶飘然于盏内,黑色较为纯净,几乎没有杂色,木叶的纹路清晰,叶脉主干周围分开,有一些细脉和金黄色的细网状脉络,在脉络的下面又是以锃亮明净的黑底釉,甚觉深邃,这也反映了佛教文化中的深刻的文化内涵。</h3> <h3>吉州窑的装饰工艺,不但有绘画工艺,剔花工艺,刻画工艺,印花工艺,剪纸贴花工艺。木叶纹。同时还有各种窑变装饰工艺,如:玳瑁、兔毫、鹧鸪斑、虎皮釉、沥花釉、曜变釉 ;以曜变釉最具特色,下面我们看一徂吉州窑的窑变釉特征:</h3> <h3>黑色的夜空里一道道幽蓝色的光束划过,夜空显出炫丽的光彩,那夜已经不再平静,夜空显得那么让人向往,向往着那宇宙中五彩斑斓的绚丽色彩。</h3> <h3>还有玳瑁釉</h3> <h3>鹧鸪斑釉</h3> <h3>兔毫</h3> <h3>所有这些装饰工艺,都是吉州窑的最常见的一些装饰工艺,吉州窑装饰工艺的品种之多,样式之丰厚在宋代瓷窑中是首屈一指的。它集景德镇窑、建窑、磁州窑、耀州窑、定窑等多种名窑于一身。同时还借鉴了唐代寿州窑的剪纸贴花工艺,以及木叶纹的装饰工艺,这样使得吉州岛的装饰工艺十分的丰富。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不多见的,也是极少的,它已成为中国陶瓷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