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我们青春足迹的地方

李萍(戈壁石)

<h3>  乌拉斯台农场----这个让我们今生难忘、魂牵梦绕的地方。乌拉斯台农场是我们开始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感悟人生,奉献年华,凝结友谊的地方,在农场锻炼的几年,也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强、乐观、豁达、更加懂得拥有和珍惜。<br></h3><h3>五十年前我们这一群最大的二十出头,小的还没满十七岁的兄弟姐妹们,告别了我们的亲人,告别了我们的学校,告别了我们从小生活的城市,来到这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h3><h3>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春天打埂子,几百亩的大条田一眼望不到头,累的腰都要断了一样我们挺过来了;夏天除草、割麦子,条田里闷热、蚊虫叮咬、手上打满了血泡我们咬牙坚持下来了;秋天收苞谷,在苞谷地里掰苞谷干叶子把脸上、手上割的一条条的血口子我们忍着也能和老职工一样完成任务了;冬天起羊圈、往大田里挑粪,用我们稚嫩肩膀挑起担子摇摇晃晃、压得肩膀红肿也坚持到底没人退缩,去芦苇荡里砍苇子也是一个大工程,要打够一冬季甚至一年用的,同样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能砍回垛起来跟房子一样高的大苇垛。</h3><h3>在这里我们奉献出最美的青春年华,饱尝了岁月的沧桑,也在艰苦奋斗中锻炼了我们的体魄,锤炼了我们的意志。</h3> <h3>第一次返回农场(1969.1---1992.8二十三年后)</h3><h3>1992年8月,知青们一起乘火车到达和静火车站,农场派车接我们回到农场,举行了招待宴会,钱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讲话,欢迎知青们回农场。随后又带大家参观了农场的变化,之后大家各自回自己当年的连队。</h3><h3>知青们招工、上学、参军等等陆陆续续的离开农场后,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返场活动。很多知青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起回农场,让孩子们到当年爸爸妈妈接受再教育的地方体验一下。</h3><h3><br></h3> <h3>海风、尚波、王国幸、郭继军、罗福民、李唐军、赵红、孟建茹在农场办公楼前。</h3> <h3>郭继军、王国幸、赵红、海风、孟建茹。</h3> <h3>李亚贤、孟建茹、郭继军、海风、王国幸、赵红、张福燕。</h3> <h3>海风、郭继军、王国幸、赵红、孟建茹和她们的孩子们。</h3> <h3>海风、孟建茹、赵红、李唐军、王国幸、郭继军、罗福民、尚波在当年农场四队乌拉斯台河仅有的独木桥原址上后来新建的大桥边留影。</h3> <h3>回到四队在当年我们知青住的宿舍,现在是四队的会议室开座谈会。</h3> <h3>王国幸、赵红、海风,品尝着四队农工准备的水果,勾起了太多的回忆。</h3> <h3>海风、四队老职工张屏玉、孟建茹、赵红在和静县水泥厂合影。</h3> <h3>王国幸、赵红、孟建茹、海风。</h3> <h3>孟建茹、王国幸、郭继军、赵红、海风、尚波、罗福民、李唐军。这是当年我们知青住的宿舍,现在是老职工的家了。</h3> <h3>王国幸、赵红、孟建茹、海风,吃着四队自产的葡萄心里甜甜的。</h3> <h3>孟建茹、赵红、海风、王国幸、郭继军和她们的孩子们在乌拉斯台河桥头。</h3> <h3>孟建茹、赵红、郭继军、王国幸、海风在麦场上和正在打苞谷的维吾尔族老职工合影留念。</h3> <h3>第二次返回农场(1969.1---2002.10三十三年后)</h3><h3>2002年10月2日清晨,在天山大厦后面的路上一字排着数辆大轿车,我们的第二次返场活动将在这里拉开帷幕。</h3><h3>知青们从乌鲁木齐的各个地方向这里集聚,一时间路边响起了老朋友们相见时愉快的问候声和阵阵欢声笑语。</h3><h3>每辆车前贴着各队的标记,陆陆续续到来的知青朋友们大家各自找到自己队的车上车。总指挥一声令下:出发!我们的车队浩浩荡荡的开向今天的目的地---乌拉斯台农场。</h3><h3>车队走过熟悉的道路,经过达坂城、托克逊、甘沟、库米什、和硕一路奔波,下午到了农场,老远就听到锣鼓喧天,看到彩旗飘扬,农场领导和职工们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我们,一下车就看到了我们的老书记杨茂俊和现任场领导,在人群中看到了许多我们熟悉的面孔,当年和我们一起劳动、生活的老农工。</h3><h3>农场的变化很大,原来的土路现在是笔直的柏油路,场部办公楼,小学校,居民点的房屋都焕然一新。当晚安排我们住在小学校,用课桌拼成的大通铺,被褥都是农场职工们从各家拿来的。第二天上午在场部召开了欢迎大会。之后带我们参观了农场的支柱产业色素辣椒地,棉花地,胡杨林,番茄酱厂等。然后各队又请知青回到当年的连队与老农工们座谈,还到老农工家里做客,我们四队的知青大家自发的捐钱给四队买了电视机。</h3> <h3>一下车就见到了当年的老书记杨茂俊。</h3> <h3>四队返场知青在农场办公楼前与农场领导合影。</h3> <h3>赵红、郭继军、王国幸、李萍与老书记杨茂俊合影留念。</h3> <h3>在农场欢迎大会的会场。</h3> <h3>赵红、贾志刚、李萍、柯鹭玲、王国幸、李生庆、黄振南、郭继军、罗福民、赵志刚、李唐军、郭新纪。</h3> <h3>棉花丰收了。</h3><h3>陈丽、柯鹭玲、黄振南、李萍、赵红、晋晋、李生庆、于康、王国幸。</h3> <h3>摘棉花。</h3><h3>柯鹭玲、李萍、晋晋、黄振南、李生庆、赵红。</h3> <h3>辛晓龙和李生庆全家在棉花地里。</h3> <h3>裴晨辉、赵红、符军、李萍在棉田留影。</h3> <h3>在农场的支柱产业色素辣椒地里。</h3><h3>赵红、黄振南、王国幸、李萍、郭继军、李唐军、李生庆、郭新纪。</h3> <h3>赵红、郭继军、李萍、王国幸在色素辣椒地里</h3> <h3>欢笑留在了玉米地里。</h3><h3>孙淑玲、王国幸、李凤兰、李萍、赵红、李生庆、与农场知青。</h3> <h3>在农场的小公园里。</h3> <h3>回到四队全体返场知青与四队老农工合影留念。</h3> <h3>兄弟姐妹们一起回到了四队,在新建的居民点前留影。</h3><h3>贾志刚、柯鹭玲、黄振南、王国幸、郭继军、罗福民、李唐军、赵红、李萍、郭新纪、李生庆。</h3> <h3>兄弟们回到四队了,好开心哦!</h3><h3>贾志刚、黄振南、罗福民、李唐军、李生庆、郭新纪。</h3> <h3>我们回来了四队,柯鹭玲、李萍、赵红、王国幸。</h3><h3><br></h3> <h3>在四队的欢迎会场。</h3> <h3>胡杨林里留下了我们的笑声和身影。</h3><h3>李萍、黄振南、赵红、郭继军、王国幸、贾志刚、李柯儿媳、李唐军、柯鹭玲、李生庆、晋晋。</h3> <h3>黄振南、赵红夫妻,郭新纪、郭继军兄妹,李萍、王国幸与李生庆、柯鹭玲夫妻和女儿、儿子、儿媳全家合影留念。</h3> <h3>又坐上小驴车了,看这姐妹几个好开心哦。</h3><h3>王国幸、赵红、李萍、郭继军。</h3> <h3>王国幸、赵红、李萍、郭继军、黄振南在维吾尔族老农工吐拉汉家的梨树下与老队长木沙合影留念。</h3> <h3>四队维吾尔族老农工达日依木、吐拉汉夫妻俩在自家的果园里。</h3> <h3>他们在聊啥呢?钱书记、黄振南、木沙队长走在四队新建的居民点的小路上。</h3> <h3>与维吾尔族老农工一家在村口的芦苇荡前留影。</h3> <h3>李生庆一家在胡杨林的沙包上</h3> <h3>兄妹情深在胡杨林里合影。韩迪生、李萍。</h3> <h3>胡杨林里留下我的身影。</h3> <h3>胡杨林里姐妹情。王国幸、赵红。</h3> <h3>葡萄熟了,葡萄架下摘葡萄的姑娘。</h3> <h3>在维吾尔族老农工的家里。</h3> <h3>离开四队我们来到了和静县城,住在了当年的县委招待所,当年那条只有五根半电线杆的街道现在已经是热闹的街市,游览了东归英雄公园。转道库尔勒住在巴州宾馆与这里的老朋友们欢聚一堂。</h3> <h3>要离开了,在和静县招待所前合影留念。</h3><h3>晋晋、黄振南、李生庆、李唐军、贾志刚、李萍、赵红、柯鹭玲、郭新纪、李柯儿媳。</h3><h3><br></h3><h3><br></h3> <h3>赵红、李萍、柯鹭玲在和静东归英雄纪念碑前。</h3> <h3>黄振南、李生庆、李唐军在东归英雄纪念碑前</h3> <h3>在库尔勒大家欢聚一堂,一起看望了李唐军的父母,在李唐军的家里与他全家合影。</h3> <h3>在库尔勒巴州宾馆门前。前排:李柯儿媳、柯鹭玲、赵红、罗福民夫人、李唐军夫人、郭继军、李萍、张福燕、王国幸。后排:李生庆、李唐军、罗福民、晋晋、黄振南。</h3> <h3>四天的时间很快,离别时的时候大家依依不舍,相约我们还会回来的,再见了我的知青朋友们,再见了和我们朝夕相处老农工朋友们,再见了四队我们曾经的家,再见了乌拉斯台农场,我们一定还会回来看望你们的。</h3> <h3>第三次返回农场(1969.1---2019.7五十年后)</h3><h3>2019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70华诞、是乌拉斯台农场成立60周年、又是我们知识青年下乡50周年。</h3><h3>7月25日一大早我们就赶到火车站,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火车,向我们的第二故乡乌拉斯台农场出发了,去参加农场建场60周年、知青下乡50周年的纪念庆典活动。不约而同的我们几十个知青朋友们都买了这一趟车的票,上车后大家见到了多年没见面的朋友,亲热的拥抱、亲切的问候,车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很快就到了焉耆站。</h3><h3>随着人流走出车站,老远就看到在一个电线杆下的高台上站着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块书写着知青二字的牌子在等待我们,他认真的核对了每个队知青的姓名,安排我们上车很快就到了农场,在三江知青联络站为我们安排了丰盛的欢迎宴和各队知青的住宿地。</h3><h3>第二天农场举行了:乌拉斯台农场职工和老知青“民族团结一家亲”暨建场60周年联欢会。会上农场杨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各队知青向农场赠送锦旗,老知青宣传队和农场职工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下午在知青纪念馆举行了开馆仪式,晚上在农场小公园举行了篝火晚会。</h3><h3>我们四队的知青在当年的“小淘气包”现已退休了的原武装部部长吉力力的陪同下,又一次回到四队,四队已经被绿色植被和庄稼覆盖,沙包子不见了,原来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渐渐的消失,唯有曾经生活过的场景记忆犹新。</h3><h3>第三天农场书记等领导和工作人员陪同我们返场知青参观游览了农场的支柱产业色素辣椒地,开都河边,胡杨林及四队乌拉斯台河龙口水闸。最后回到场部与全体返场知青合影留念。</h3><h3>三天的时间太短了,短得还没来得及回味就已经要结束了,感谢农场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给我们知青返场高规格的礼遇,感谢农场职工对我们的热情欢迎,感谢三江知青联络站的小严夫妇为我们知青返场的大量投入和细致入微的安排,热情周到的服务,每天三餐可口的饭菜,感谢我们第二故乡的亲人们。</h3><h3>乌拉斯台农场我们终身难忘的地方,再见了乌拉斯台农场!再见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再见了第二故乡的亲人们!我们还会再来看望你们的。</h3> <h3>王国幸、赵红、李萍、海涛、海风在前往焉耆的火车上</h3> <h3>和老朋友相聚在火车上</h3> <h3>我们一出站,远远的就看到了一位男士,手举着一块写着知青二字的牌子站在高处迎接我们的到来。当时大家光顾着激动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把这个画面拍下来,留下了一点小遗憾。</h3><h3>这幅画是我把当时的场面描述了一下,拜托我远在澳洲的爱勤姐帮我画出来的。真的非常感谢她帮我们弥补了这小遗憾。</h3><h3>(这是初稿)</h3> <h3>插图作者:王爱勤</h3><h3>谢谢你了我远在澳洲的爱勤姐姐</h3><h3>这幅是在初稿的基础上再完善加工,最后的定稿。</h3> <h3>王国幸、郭继军、赵红、海风、海涛、李萍在焉耆火车站</h3> <h3>等待着回农场的车</h3> <h3>三江酒店是我们的知青联络站,承担了这次知青返场大量的接待工作。谢谢你了小严姑娘和你家小吴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感谢你们细致入微的安排,热心周到的服务,一日三餐可口的饭菜。</h3> <h3>三江知青联络站的小严姑娘,(严新华)</h3> <h3>赵红、海涛、柯鹭玲、王国幸、海风、李萍、郭继军在场部大门前留影</h3> <h3>郭继军、海风、李萍、王国幸、赵红、海涛在农场场部大门口</h3> <h3>郭继军、海风、李萍、王国幸、赵红、海涛、柯鹭玲在场部大门口</h3> <h3>女知青们在场部大门口</h3> <h3>场部门前海家两姐妹</h3> <h3>海风、赵红在农场小公园里</h3> <h3>郭继军、赵红、海涛、李萍、海风在知青纪念馆门前</h3> <h3>李萍、国幸、赵红、海风、海涛在知青纪念馆门前留影</h3> <h3>知青纪念馆还没开馆,我们迫不及待的趴在窗户上张望。</h3> <h3>看这是我们年青的时候</h3> <h3>在自己的展板前留个影</h3> <h3>参观知青纪念馆</h3> <h3>提前上台练习我们的知青大合唱</h3> <h3>六十载风雨征程初心不变</h3><h3>五十年第二故乡深情难忘</h3> <h3>四队知青赠送给农场的锦旗</h3> <h3>陈丽、李萍代表四队知青献上我们的锦旗</h3> <h3>各队代表向农场赠送锦旗</h3> <h3>联欢会上农场杨书记讲话</h3> <h3>知青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唱出了我们的激情。</h3> <h3>当年老知青宣传队的四位姐姐表演的舞蹈《天路》</h3><h3>于登芳、柯鹭玲、焦翠英、许岩</h3> <h3>柯鹭玲的独舞《九儿》</h3> <h3>舞剧《白毛女》选段。于登芳、杨陕生</h3> <h3>于登芳独舞《芳华》</h3> <h3>三江舞蹈队的蒙古舞《请到和静来做客》</h3> <h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3> <h3>篝火晚会舞起来</h3> <h3>联欢会演出结束后知青与农场领导合影留念</h3> <h3>四队知青与农场杨书记合影</h3> <h3>提前进入联欢会会场</h3> <h3>老朋友们相聚时光</h3> <h3>会场留影</h3> <h3>王国幸会场留影</h3> <h3>海风会场留影</h3> <h3>四队返场知青与前来看望我们的四队老技术员尕依提合影</h3><h3>前排:李萍、候振新、尕依提、海涛、王国幸、赵红、后排:海风、郑永月、马成祥、张显桃、谢晓园、陈丽、郭继军、蔡德胜、付功勋</h3> <h3>在老技术员尕依提的家里,请你尝块哈蜜瓜</h3> <h3>带着我们的第三代,罗福民带着小孙女回到了四队。</h3> <h3>当年两根木头搭成的小木桥,如今旧貌换新颜一座大桥连接两岸,再也不怕被洪水冲毁了。</h3> <h3>和吉力力在四队的林带里</h3> <h3>与农场杨书记和四队驻队干部一起在当年四队桃园的位置,如今是丰收在望的庄稼地边留影。</h3> <h3>玉米地里</h3> <h3>带着知青的第三代,罗福民带着小孙女回到了四队</h3> <h3>这是四队唯一的一间没有被洪水冲毁的老房子,也是我刚下乡时住过的老房子,记载着我们太多的回忆。</h3> <h3>在当年住过的老房子前与农场杨书记合影。</h3> <h3>这是当年我刚下乡时住过的房子</h3> <h3>与四队驻队干部在乌拉斯台河边</h3> <h3>乌拉斯台河湾</h3> <h3>新建的乌拉斯台河龙口水闸</h3> <h3>乌拉斯台河静静的流</h3> <h3>在当年我们经常挑水、洗衣服、游泳的乌拉斯台河边留个影</h3> <h3>每个人都要在这个打卡留影的地方拍一张</h3><h3>海涛</h3> <h3>海风</h3> <h3>赵红</h3> <h3>王国幸</h3> <h3>郭继军</h3> <h3>葡萄架下的笑声</h3> <h3>丰收在望</h3> <h3>硕果累累</h3> <h3>甜甜的葡萄</h3> <h3>葡萄快熟了</h3> <h3>葡萄架下</h3> <h3>郭继军、李萍、海涛、王国幸、海风、赵红在开都河边</h3> <h3>开都河边留下了我们的倩影</h3> <h3>开都河边姐妹情</h3> <h3>开都河边眺望</h3> <h3>开都河边王国幸、赵红</h3> <h3>看远方</h3> <h3>看看宽阔的开都河,是我们当年经常游泳的地方。</h3> <h3>赵红、海风、李萍在开都河大桥上</h3> <h3>看那边</h3> <h3>开都河边姐妹情</h3> <h3>开都河大桥上开心快乐的姐妹们和自娱自乐我</h3> <h3>现在农场难得一见的沙包子。</h3> <h3>和农场领导在胡杨林</h3> <h3>姐妹们在胡杨林里</h3> <h3>胡杨树下</h3> <h3>向日葵🌻</h3> <h3>我们都是向阳花</h3> <h3>向阳花开</h3> <h3>向阳花</h3> <h3>花儿朵朵</h3> <h3>葵花向阳</h3> <h3>柯鹭玲、李萍</h3> <h3>李萍</h3> <h3>农场的支柱产业色素辣椒地里</h3> <h3>色素辣椒地里</h3> <h3>全体返场知青与农场领导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h3> <h3>全体返场知青与农场领导及工作人员合影留念</h3> <h3>三次返回农场时间跨度27年,在这一个个的瞬间记录中看到了农场天翻地复的变化,也看到了我们每一个人从中年到老年的变化。</h3><h3>愿这一个个瞬间记录能让老朋友们不忘我们的昨天,丰富我们的今天,精彩我们的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