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千里江山,苍莽浩瀚。《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唯一传世作品,今藏故宫博物院。画用整绢一匹,画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渔村野市间于其中,并描绘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用传统青绿法,用笔极为精细,在兰绿色调中寻求变化,为千古青绿之杰作。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千里江山图》全卷</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b> 王希孟</b>(1096年 —1119年[据传]),北宋晚期著名画家,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在史籍中,寻不见《千里江山图》作者的只言片语,只有翻开画卷时的一个跋文,透露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的简单履历。跋文如此说道:“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 天才少年生平成迷</b></font></h3><h3> 跋文出自蔡京之手,根据他的跋文可知,王希孟少时是画学的学生,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文书库的工作主要是抄账、编目等,但王希孟仍然喜欢画画,就几次做画献给宋徽宗。刚开始手法稚嫩,皇上不是太满意,不过徽宗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才,特别收为徒弟,亲自指点教授画法。<br></h3> <h3>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进献皇帝,时年仅十八岁。宋徽宗看后赞赏不已,顺手将画赐给颇有文艺气息的宠臣蔡京。此后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一直到清朝,他的名字出现在一位收藏家——宋荦的绝句中:“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诗后有一注:“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h3> <h3> 希孟没有了踪迹,可他留下的《千里江山图》却惊艳世人。它是一幅山水画作,长近12米,站在画卷旁,满目青山绿水,细细看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与烟波浩渺的江水之间,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等场景历历在目,其间又穿插着捕鱼、驶船、游玩等动景,人物刻画细腻,飞鸟栩栩如生,颇具韵律,引人入胜。整幅画卷雄浑壮观,气势磅礴,让人叹为观止。</h3> <h3> 这么一幅辽阔的雄伟之作,作者是年仅18岁的少年,偏偏他的人生又扑朔迷离,这无疑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对于他的死因,流传了许多说法,其中有病死说,还有一种说法更加离奇:据说王希孟进献《千里江山图》后,对皇上奢华的风气十分不满,直言进谏却没有效果,便又绘出一幅《千里饿殍图》,这一下宋徽宗大怒,将他赐死。临死前,王希孟请求再看一眼《千里江山图》,徽宗准许,却不料王希孟就此失踪,从此,消失在茫茫尘世。</h3> <h3> 18岁的王希孟在最美的华年里绘出最美的图卷,虽如同划过星空的一颗流星,耀眼的光芒后就归于沉寂,但他的留世绝笔,近千年来历尽沧桑,所幸,从未离开......</h3> <h3><font color="#39b54a"><b> 《千里江山图》光芒照千年</b></font></h3><h3> 《千里江山图》图卷上无作者款印,后来被当时的宰相蔡京收藏,他在画卷上的题跋记述了宋徽宗指点王希孟,收他入翰林书画院的经历:“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蔡京落款时间为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清初时收藏家梁清标将画家题为王希孟。<br></h3> <h3> 由蔡京的题跋人们才得知,王希孟18岁时在宣和画院学画,山水画创作曾得到宋徽宗亲自指导,半年后则创作了这卷《千里江山图》。宋徽宗是《千里江山图》的第一收藏者,随后将《千里江山图》赐给了自己的宠臣蔡京。</h3> <h3> 北宋消亡后,该图卷被收入南宋内府,宋灭后,被元代高僧,书法家李溥光收藏。明末清初此画被著名藏书家、文学家梁清标收藏,后来入藏清内府。卷后除了蔡京题跋外,还有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由《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h3> <h3> 《千里江山图》全卷从左至右大致可分为五段景色描绘,每段之间画家都以江面隔开,又以桥梁、游船、渔舟衔接或呼应。全卷画面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h3> <h3> 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h3> <h3>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h3> <h3>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h3> <h3>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h3> <h3> 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众物皆合比例、透视,布置合理。</h3> <h3> 赏析初唐前的中国画,无论是壁画,帛、绢画,都敷以重彩。唐代中期后,水墨画开始流行,至五代已几乎成其一统天下。北宋初,水墨山水已经达到高度成熟,相反的,青绿山水却渐渐式微,被视作“古图”了。</h3> <h3> 所谓“风水轮流转”。郭熙在宋神宗时一家独尊,宫殿皆是其作,但十岁的宋哲宗继位后,从后宫刮起一股崇古风,而唐前的重彩画被尊作高古,于是有了设色亮丽而又脱俗的《江山秋色图》,传为赵伯驹所作。</h3> <h3> 至宋徽宗,又有了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高度成熟的大青绿山水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