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科技,走向未来----记《光的直线传播》未来教室展示课

杨榕

<h3>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在教育领域悄悄发生……</h3> <h3> 🎬第一篇章🎬</h3> <h3>  2019年11月18日星期一下午,在科技楼未来教室展开了一次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活动通过听评马鹏老师的《光的直线传播》课的展示进行。参加此次活动的有银川市教研员樊党娟老师、石玮主任、莫妮主任、西校区物理组全体成员及校内其他老师。</h3> <h3>  此次活动通过视频直播,唐中教育集团南校区、宝湖校区的老师,以及宁东学校、贺兰三中的老师也在跟我们同步参与研讨。</h3> <h3> 🎬第二篇章🎬</h3> <h3>  课堂一开始马老师就让学生们闭上眼睛,然后抛出问题:闭上眼睛你能看见物体嘛?为什么?顺理成章的引出光源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都有哪些光源?接着安排学生利用平板现场推送的资料自学,认识更多的各种各样的光源。学生对这种资源拓展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生们热情参与进行中……</h3><h3><br></h3> <h3>  在辨析光源环节,学生用平板进行抢答,只有抢答成功的同学才能回答!这种竞争的学习方式,很好了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h3> <h3>  马老师打开一盏激光灯照射屋顶通过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h3><h3> 紧接着马老师分别演示了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路径,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光在这三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h3> <h3>  那光一定是沿直线传播的吗?马老师将激光笔的光线斜射入玻璃砖,发现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发生了偏折,那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同种介质。紧接着马老师再次追问:在同种介质中光一定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这时马老师演示了光线在蔗糖水中弯曲的现象,证明光沿直线传播还必须满足:均匀介质。所以总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层层设问并演示验证的方式,非常严谨的将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总结出来。渗透了科学的探究思想。</h3> <h3>  关闭了教室的灯光,马老师打开了手机灯,照着自己的手,让学生观察影子的形成。并对影子的形成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这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h3> <h3>  学生们用自制的器材观察小孔成像。场面十分热烈,孩子们都饶有兴致的在观察,听课的老师们也在观察着学生的学习过程……</h3> <h3>  学生汇报交流了自己的发现:小孔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而小孔成像也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h3> <h3>  听课的老师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并思考着……</h3> <h3>  马老师播放了日食、月食形成的视频,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平板同步观看,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在传统课堂中部分学生看不清的问题。</h3> <h3>  学生利用模型演示并讲解日食、月食的成因。小小的身体蕴含了大大的智慧,她说的也太棒啦🤟而日食月食的形成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h3> <h3>  学生利用马老师准备好的玩具枪演示并讲解射击瞄准,这同样也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h3> <h3>  同学们积极思考,又列举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站队列、激光准直。</h3> <h3>  马老师通过优课平台发布了习题,同学们即听即练,在自己的平板上认真作答。</h3> <h3>  马老师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练习的情况。</h3> <h3>  大家利用平板的拍照功能将答案上传到了教师端,完成了对光速的练习。这种检测方式能准确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学情。</h3> <h3>  课堂的最后,同学们踊跃举手🙌说出了在这堂课中的收获。</h3><h3><br></h3> <h3> </h3><h3><br></h3><h3> 🎬第三篇章🎬</h3> <h3>  首先石主任介绍了未来教室中的课堂评价系统,对评课系统中的量化评价表,以及云端生成的视频课进行大教研活动做了简单介绍。</h3> <h3>  紧接着由樊技术员介绍了马鹏老师这堂课各项指标的分析。这种评价系统有别于传统的评课方式,数据量化,统计快捷。但大数据对课堂性质的把握上还有局限性。这种评价体系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承载的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共享互动性强。它可以为我们节省时间,使我们能够自由的回家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交流。</h3> <h3>  徐静老师对此次“互联网+教育”下未来教室的使用谈了自己的看法:倡导教师积极研究,未来教室系统的开发,探索硬件资源与课堂相融合的有效手段,推进物理课堂教学的变革,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技术是把双刃剑,如何把握利弊,怎样能更好的利用未来教室上好物理课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不断努力的方向。</h3> <h3>  李松老师认为物理课应注重实验及教学的真实、有效。对系统中可用的3D实验资源应审慎使用,否则会违背了物理教学原则。</h3> <h3>  刘春丽老师就这种课堂方式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这更适用于复习课堂中的练习,针对有问题的,有质疑的可以精准把握,做到有病治病,精准突破,达到练习的效果。</h3> <h3>  樊党娟老师支持大数据进入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大数据对学生个体进行“诊断式”教学,但如何将技术推进课堂,怎么解决学科问题,解决的效率如何,还是未知数。而且物理课堂应该建立真实的场景,利用真实的数据,注重学生在课堂的生成,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拥抱新的技术,探索更智慧的课堂!</h3> <h3>  活动结束之后,马鹏老师立即整理了云端的评价分析表以及老师们现场的评价,对本堂课进行了反思:本节课大胆尝试了计算机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平板完成课堂练习题目,并通过大数据统计学生的正确率及利用平板拍照上传计算题的过程。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每一个问题都是由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得出的,学生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h3><h3> 但是课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小组合作进行的不理想,讨论的不充分,教学中质疑生成有待改善。</h3><h3> </h3> <h3> 写在最后📖</h3> <h3>  路漫漫其修远兮。技术必将革新,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必将会改头换面,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敞开怀抱去迎接🎉</h3> <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拍摄:杨榕、莫妮</font></h3><h3><font color="#167efb">文稿:杨榕</font></h3><h3><font color="#167efb">美篇:杨榕</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审核:徐静</font></h3>

学生

老师

直线传播

课堂

平板

教室

教学

光沿

演示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