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山西

智天敏

<h3>“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近期,我与姐妹们一起赴山西及陕西各地游历了半个月。虽然有些地方以前曾经去过,但是此行依感美嫣同款。</h3> <h3>(一)鹳雀楼</h3><h3>鹳雀楼,故名鹳鹊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公元557一571年)期间,因时有鹳鹊栖息而得名。元初(公元1222年)毁于战火,明初楼基尚存。后因黄河泛滥,残基淹没致使楼毁景失。数百年来,鹳雀楼给无数游人空留下无限遐想和遗憾。1992年9月,参加全国第六届旅游地学术研讨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到永济考察后联名倡议“重修鹳雀楼”。1994年元月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亲临永济视察鹳雀楼筹建工作。1997年12月3日在黄河东岸开工建设,至2002年9月26日鹳雀楼主楼竣工对游客开放。新建的鹳雀楼系仿唐建筑,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意境。</h3> <h3>鹳雀楼因楼体壮观,气势雄伟,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纷至沓来,登楼观瞻,吟诗作画。唐代诗人王之涣欣然赋诗“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千年绝唱,早已脍炙人口。</h3> <h3>(二)普救寺</h3><h3>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始建于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九十多年的唐代武则天时期,是一座佛教禅院。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1260一1336年)著书《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这座原是舍利塔,后世之人均称其为“莺莺塔”。</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弥陀殿,1987年按宋代形制修复的。从殿前宽敞的平台(即“菩萨洞”的洞顶)上,可以西望“莺莺塔”挺拔的雄姿。</h3> <h3>释迦牟尼佛像高3.9米。</h3> <h3>西厢院</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书斋与梨花深院为邻,门外有一对联:“情在琴声里,意在不言中。”院中设角门与花园相通,“白马解围”后,老夫人“杯酒违盟”命张生从西轩移居至此,后张生以琴音相逗与莺莺“月下佳期”即发生在此院书斋里,令人时涉遐想。</h3> <h3>(三)解州关帝庙</h3><h3>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地处运城市解州镇,始建于隋代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期曾修缮和扩建。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大火,历经十余年的修复重焕光彩。1957年,被列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关帝庙是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公, 姓关名羽,字云长(公元?一219年)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常平村人,早年与刘备、张飞结拜兄弟,为辅佐刘备称帝,转战南北,屡建奇功,威震华夏。然而建安二十四年末(公元219年),在与东吴孙权之战中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而遭斩杀。此后,历朝历代都追谥关羽为武圣,推崇为忠勇仁义,福德双赢之神,建庙供奉。解州关帝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h3> <h3>崇宁殿展示明代保存至今的关云长青龙偃月刀(铜、铁制成各一)重82斤。</h3> <p>(四)塔尔坡古村</p><p>位于乡宁县的云丘山神仙峪的塔尔坡古村,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村里有二十多个院落,依山而建的窑洞,至今尚保持村民穴居生活的方式,是现存古民居的活化石。住房城乡建设部及研究古民居建筑的专家学者均认为塔尔坡古村保存完好,具有良好的建筑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p> <h3>传承千年,保存完好的皮影剧院。</h3> <h3>云丘山饭庄</h3> <h3>(五)万年冰洞</h3><h3>位于云丘山半山腰,海拔约2300多米处,新近发现了一个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距今已有三百多万年的冰洞。针对世界上三大天然冰洞奇观之一的“云丘山万年冰洞”,迄今全球权威专家无法破解冰洞形成的原理。目前已经探明冰洞群共有16个,其中1号冰洞已经正式对游客开放。洞内总长190米,分上下五层,整个洞体都是冰钟乳倒悬,千姿百态玲珑剔透,构成冰的童话世界。</h3> <p>(六)壶口瀑布</p><p>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临陕西省宜川县的壶口乡,东瀕山西省吉县的壶口镇,黄河河道是两省的交界处,两岸陡峭的悬崖,在此形成峡口将300多米宽的河床,一下子收缩成20多米的宽度,致使每秒超过一千立方米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绝壁悬崖上咆哮倾注而泻,成为“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豪迈气概。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千百年来一直奔腾不息,蔚为壮观。</p> <p>激流澎拜,黄浪奔涌。</p><p>水雾升腾,狂涛咆哮。</p><p><br></p> <p>惊涛骇浪,一泻千里。</p><p>狂浪翻滚,大地震撼。</p> <p>这是当年在陕西宜川壶口拍的视频。</p> <h3>(七)平遥古城</h3><h3>位于晋中市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约八百年前后的西周时期,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历史。能较为完整地保留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平遥古城作为中国现存四大古城之首(其它分别是阆中古城、丽江古城、徽州古城),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h3> <h3>平遥城墙全长6163米,墙高12米,建有四座城楼,将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县城隔成一个迥异的世界。暮色降临下,城楼更显苍劲雄浑。</h3> <h3>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61号,是明末清初镖局的旧址。古代的镖局,类似于现今的“保安公司”。</h3> <p>完好保存了四百多年的平遥县衙。</p> <p>重不题字的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于2002年4月份在参观时欣然写下“平遥县衙”。</p> <h3>镖局隔壁是中国银行的鼻祖一“协同庆”钱庄。</h3> <h3>(八)王家大院</h3><h3>在平遥,乔家大院是民商宅院,而王家大院是官宦府第。由于王家族人历代为官者与经商者颇多,族业兴盛,数百年间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共五座城堡式宅楼,123个院落,1118间房屋,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都大。因此堪称“民间故宫”,並流传:“黄山归来不看岳,王家归来不看院”。</h3> <h3>王家大院起源于元朝仁宗年间(公元1312一1313年),先祖王实迁居到此,从耕作兼营豆腐作坊开始,再由经商到做官,家业渐丰。后世二十八代多为官商。明清两朝三百多年,数位世孙深得朝廷褒彰。如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常年经商,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受命平定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之乱而获康熙嘉奖。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御赐龙头拐杖一把。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诰赠王受谦“中宪大夫”。</h3> <h3>(九)五台山</h3><h3>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国家地质公园,五A级名胜风景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风景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系太行山脉北端,横跨繁峙、原平、定襄、代县等市县,群山连绵长逾五百多公里。其中有五座山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山。又因山上气候寒冷,即使盛夏也不觉炎热,故又称:清凉山。</h3> <h3>五台山原为神仙方士所居,也称之为:五峰山道场,是道家修炼之地。《清凉山志》记载佛教的文殊菩萨初到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修行,而石盆洞在道家玄真观内。因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教传入五台山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佛教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云游至此,知文殊菩萨演教修行,并建阿育王的舍利塔,他俩也就定居在此建寺,取名:大孚灵鹫寺,即显通寺的前身。</h3> <h3>显通寺,又称:大孚灵鹫寺,始建于东汉永平时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大显通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h3> <h3><br></h3> <h3>显通寺内的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铜殿之一。</h3> <h3>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和五大禅寺之一,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作为五台山的标志建筑--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坐落在塔院寺内,塔高50余米(远超北京北海公园高35.9米的白塔)。传说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炼成八万四千颗舍利子,五台山独得一颗就藏在此塔中,该塔为实心结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白塔位于殿阇之间,雄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h3> <h3>(十)晋祠</h3><h3>位于太原市的晋祠,原名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是晋国的宗祠。1961年,被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h3> <h3>第一个国宝建筑是圣母殿,建于北宋。奉祀的是邑姜。说邑姜不如说是姜太公的女儿容易记得住。她是周武王姬发的妻子、叔虞的母亲。</h3> <p>第一个国宝建筑是圣母殿,建于北宋。奉祀的是邑姜。说邑姜不如说是姜太公的女儿容易记得住。她是周武王姬发的妻子、叔虞的母亲。</p><p>此块匾额“显灵昭济圣母”是清朝赫赫有名的慈禧老佛爷亲笔题写的。</p> <p>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p> <p>晋祠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p> <h3>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的“晋溪书院”是明代四朝功臣王琼创建,初为私人别墅,后人改为“晋溪书院”作为太原王氏家族讲学习武之地,也是王氏家族寻根祭祖的场所。</h3> <p>晋祠三绝之一,周柏,距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了。</p> <p>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p> <p>二绝是圣母殿内宋代的仕女彩塑。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p> <p>圣母彩塑像</p> <p>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p> <p>匾额上“难老”二字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傅山,即傅青主题写。</p><p><br></p> <h3>(十一)云冈石窟</h3><h3>位于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多躯。自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公元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h3> <h3>我们进入大门,广场前有高僧昙曜的塑像,他是石窟的创始人,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h3> <h3>佛光大道从“入佛知见”的大门走进去,就可以看到一排排的石碑。每一座石碑都由一头大象驮起,石碑上则刻满了打坐的小佛,石碑整齐排列着并延伸向远方,加上苍松翠柏的映衬,整个佛光大道有种庄严肃穆的感觉。</h3> <h3>拾级而上,是云冈石窟的东入口,迎面一堵石刻照壁矗立眼前,便是著名的“昙媚石壁”,石壁上摹刻的是《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1956年在整修昙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即所谓露天大佛窟前积土时发现一块石碑,原碑为云冈细砂岩,略呈方形,字迹大小不一,共110字。除首尾两行稍有残缺外,其余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碑文最后题款为“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据考证此碑为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遗物,记载了比丘尼昙媚造像之事。碑文大意是,佛的法力无边,它象一面十分明亮的镜子,照耀、沐浴着世世代代、十方万物。雕造佛像可以使后来的人们瞻仰佛的形象容颜时感到宁静,怀念佛的仪态时得到快慰。生生受其泽润,处处鼓舞欢庆。2009年云冈石窟景区建设时,为展示云冈石窟碑刻的历史风貌,将碑文摹刻于此,形成一座石壁。</h3> <h3>云冈摩云:从第4窟西行,一眼望去,第5、6窟窟前建有木构楼阁,与山崖齐高,巍峨挺拔、蔚为壮观,是明代云冈八景中的云冈摩云。第5窟没有开放。</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第十四窟造像,历经一千多年来雨雪风霜和兵毁摧残,大部分已经分化,只剩下佛像的上半身。</h3> <h3>第五窟佛像为佛祖释迦牟尼跏趺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h3> <h3>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h3> <h3>五华洞:云冈石窟第9窟至13窟是整个石窟群的核心洞窟区之一,造像生动传神,加之清代重施彩绘,异常华丽,故称“五华洞”。</h3> <h3>唐朝重修的彩绘佛像。</h3> <h3><br>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第20窟释迦坐像,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  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在云岗石窟中部西隅,编号第二十窟,造像露天,主像是释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雄浑大气,是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云冈晚期石窟的造像已基本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quot;秀骨清像&quot;式的中原风格,佛、菩萨的表情神态,比以前更生动活泼,富有人间生活气息,飞天的形象更加潇洒飘逸,这一切正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最让人震撼的就是第20窟的三大佛,正中的释迦牟尼坐像,整整高13.7米。<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丰满的面庞,雄浑的气魄,让每一个站在它下面的游人,都忍不住心生高山仰止之感。</span></h3></h3> <h3>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教的真言,他那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使人感到慈祥为怀的气度。</h3> <h3>西天梵音:云冈西部窟群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一般笼统称为云冈石窟西部洞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平城地区的达官显贵及善男信女自发开凿的,大多属于北魏晚期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趋于简单,但个别洞窟的开凿依然变化丰富,创意无限。</h3> <h3>再往西,有“西岩绝唱”石碑,是近期所立。碑刻以东佛像全部是北魏王朝修建的,修建成功后,北魏王朝从大同迁都洛阳。西面是后来民间修建的石窟,规模已经不如东面。</h3> <h3>(十二)悬空寺</h3><h3>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唐代“诗仙 ”李白在参观游历了悬空寺后,写下了 “壮观” 的墨宝,如今就镌刻在这块巨石上,留芳百世。</span><br></h3> <h3>悬空寺呈“一院两楼”般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南北两座雄伟的三檐歇山顶高楼好似凌空相望,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三面的环廊合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全寺初看去只有十几根大约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最高处距地面50来米。其中的力学原理是半插横梁为基础,借助岩石的托扶,回廊栏杆、上下梁柱左右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整个木质框架式结构,也增加了抗震度。</h3> <h3>恒山悬空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寺不大,但巧夺天工,也颇为壮观。</h3> <p>(十三)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p><p>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26年,冯玉祥军队向山西发展,遭盘踞于此的阎锡山的死命抗拒,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此次战争,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佛塔护人塑像</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传说康熙年间的一次修缮过程中,一个木工不慎掉落一把斧子,而地下恰好有两名儿童在玩耍,大家正为两名儿童的性命担忧之际,斧子不偏不倚地落在了两个孩子的中间。人们说:“这是神仙在保佑,因此从建塔到现在没有发生过一次人员伤亡事故。”</h3> <h3>(十四)雁门关</h3><h3>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h3> <h3>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h3> <h3>边贸街,位于雁门寨与瓮城门之间。明清两代这里是边关易最繁华的地方。大街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两边均为砖木结构的六檩鞍架瓦房,青砖砌墙,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成为展示边塞贸易和销售销售纪念品的商贸街。</h3> <h3>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国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h3> <h3>镇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公元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1856年,僧人善全在李牧祠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虽为佛寺,但仍在过殿内塑李牧将军像,镇边寺遂成为以佛寺为主,兼祀李牧的复合建筑。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镇边寺遭到毁灭性破坏,仅存地基。2009年按原样复建,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姬幸、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展览馆。</h3> <h3>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h3> <p>山之西 、河之东, 人之杰 地之灵;</p><p>你是华夏的摇篮,</p><p>你是中国的故乡。</p><p>黄河流淌你千年的血脉,</p><p>太行铸就你不灭的精魂。</p><p>啊,山西山西——</p><p>华夏不倒的长城!</p> <h3><br></h3>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ia26996" target="_blank">晋秦印象.山西掠影(一)</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imuls3t" target="_blank">晋秦印象.山西掠影(二)</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ixhcv79" target="_blank">晋秦印象.山西掠影(三)</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ipe77y" target="_blank">印象陕西</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