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自以为是”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成语,出自《荀子•荣辱》中“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原意是说大凡爱争斗的人,必定认为自己正确,而他人都是错误。这样的说法当然没错,因此自以为是只是个现象,并没有任何不妥。</h3><h3> 然而,后人再用这个词时却去掉了原文中那个“斗”的前提,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主观,不虚心或不认错。</h3><h3> 这样的“自以为是”就彻底成了“贬义词”,与一意孤行、执迷不悟、夜郎自大、心高气傲、刚愎自用成为同类。</h3><h3> </h3> <h3> 正常情况下,谁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才会去做,明知都知道“一贯”正确肯定做不到,但谁也不会说出来——我们习惯了的做人原则是“谦虚”和“谨慎”。</h3><h3>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能高瞻远瞩者极少,一贯正确当然就不可能,因此“兼听则明”。听取意见是态度,防微杜渐是方式,只有承认自己不可能一贯地绝对正确,并通过他人之眼察觉到自己的“过”,才有可能去及时修正。以前古人所提倡的“每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证明了骄傲自满必然会“跌跟头”,所以大家都对“自以为是”的人嗤之以鼻,然而对自己的“自以为是”却找各种理由来坚持。</h3> <h3> 自以为是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热衷并擅长于评论他人,既然已先确定了自己一贯正确,因此就成了“专家评委”的标准,所有评论自然以批评为主,难得说句好话,也必定要加上一句“英雄所见略同”为后缀。</h3><h3> 作为“评委”兼“选手”,当然要尽量贬低别的“选手”,以达到否定他人而抬高自己的目的。<br></h3><h3> 自大——超常自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超常的“自卑”,因为太多而不得不采取超常的手段对待,恰恰是“心虚”的表现。</h3><h3> 自卑往往来自成长经历中的心理打击或心理伤痕,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美国心理学家阿德勒在所著《自卑与超越》中指出——几乎所有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h3><h3> 自卑感并不只有克制的一面,它有千百种表现形式,可能会哑然失言,也可能会勃然大怒,仅仅就因为被别人小看了,所有的自卑者对这点都非常敏感。</h3><h3> 因此, “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阿德勒)</h3> <p> 每个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都只是一个小“分子”,各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也各不相同,自然有“三六九等”之分,各人的出身家庭不同,经济条件不同,遗传基因不同(带来个头、体型、肤色、相貌的不同),各人的学习能力不同,出类拔萃的总是少数,而平凡之中还有差距,包括所谓的“运气”也各有不同。</p><p> 上学时有班级排名,年级排名,各类评奖,中考高考……人生中总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和“比赛”, 一比就有胜败,一比就有差距。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因为相貌,因为个人能力,机遇,评价,在一定阶段里觉得自己不如人,产生自卑就自然而然。</p><p> 明确感到自己的“不如人”就滋生挫败感,而挫败感导致自卑心理,这往往表现为对内的“自艾自怜”,对外的“羡慕嫉妒恨”。</p> <h3> 对每个人来说,自信的重要不需多言,作家屠格涅夫就说过,先要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h3><h3> 无数碗励志的“心灵鸡汤”让我们更加自信:只要找准了方向,通过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不断地提高自信,学习和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也是不断与自卑斗争的过程。一个成熟的人当然包括心理和技能两方面的,缺一不可。</h3><h3> 从自卑到自信,再到自大,是人生的三个阶段,但不是单行线,而是像钟摆一般地来来回回。</h3><h3> 克服了自卑的困扰,又有了自大的危险,所有的自信都会在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摇摆不定。</h3><h3> 罗素说:“在现代世界里,愚蠢的人总是自信满满,而聪明的人却充满疑问”。</h3> <h3> 无论做人做事,都需要有自信。但过分自信或盲目自信却又让自己变成了自大,既然无法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判断局势,遭遇失败只是时间的迟早。</h3><h3>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有着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而自大是在高估自己,错看形势的错误中推断一个理想的结局。</h3><h3> 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管想不想比,愿不愿比,各种不公平都现实存在——时时刻刻,方方面面。</h3><h3> 一旦“时运不济”,难免被刺激,被冷遇,心里再怎么不舒服加不服气,也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跌入自卑中。</h3><h3> 其实“自卑”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心底,时不时就“冒”出来破坏心情,人生的大部分“郁闷”,并不是源于挫折,而是挫折所带回来的自卑感,“剪不断、理还乱”。</h3> <h3> 虚心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许是避免“自以为是”错误的唯一途径,但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h3><h3> 坚持自己的最大困惑的是事先无法预知结局,因而也就无法得知坚持的是不是“真理”。</h3><h3> 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不正是那些极少数人取得辉煌成功的前提,殊不知,又有多少成功被“自以为是”的帽子扼杀于摇篮之中,或因自己的动摇和纠结所放弃。</h3> <h3> 卡耐基在所著《人性的弱点》中说,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辩解。</h3><h3> 都是自以为是的人,却总是发现别人的自以为是。<br></h3><h3> 我们都是自以为是的人,却总是反感别人的自以为是。</h3><h3> 我们都是自以为是的人,却总是指责别人的自以为是。</h3><h3>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谁都会“自我保护”,不自觉地“偏心”:如果自己犯错就会轻易找到借口,迅速原谅自己并开脱自己,而去找别人的错误时,人人都会用“放大镜”,还有诸多“有色眼镜”。</h3><h3> 自以为是,人人如此。</h3><h3> 同病却不相怜。因为自以为是,所以不容其他人也这样。</h3><h3> 说你,说他,绝不说自己。</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