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ed2308">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br>我国知名水利水电专家——何格高</font></b></h3><h3></h3><h3>(董希如)</h3><h3>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中游,有着举世闻名的三峡——巫峡、瞿塘峡和西陵峡。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梦想在三峡拦河筑坝,让水遂人愿,造福中国。孙中山把它作为远景规划安排而念念不忘。毛泽东则把它诗化为“高峡出平湖”的美景令人神往。如今,他的伟大设想已经变成了真切的现实,而当年那热烈争论的情景也慢慢浮现在人们面前,原来被漫天声浪淹没的不同声音也开始在人们耳边回响。它不绝于耳,只因为具有真理的力量……</h3><h3>何格高,是当年在三峡论证报告上没有签字的9个水利水电专家之一。</h3> <h3>(一)</h3><h3>2011年5月25 日,科学网发表蒋高明博文“ 历史将会记住他们:拒签三峡论证书的人 ”,文中说:</h3><h3> </h3><h3>“今天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首次披露了20年前三峡论证拒绝签字的人……那场著名的论证开始于1986年6月,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分为14个小组,共412位专家参与,历时3年。同这场论证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拒绝在论证报告中签字的9名专家……当年未在报告上签字的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曾在当时国力情形下,考虑能否承担三峡工程。在何格高看来,当时迫切需要满足建设资金的其他工程就包括“2000年前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何格高当年拒绝签字,理由是担心三峡工程会否占用“全国为解决2000年前缺电局面正在建设或已经筹建的水、火、核电站”的建设资金。对于如何在提高经济效益情况下多发电,何格高曾给出一个三峡工程和溪洛渡、向家坝、枸皮滩三个水电站相比较的方案。…… 这一比较,被同组另两位拒绝签字的专家郭来喜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黄元镇所认同。</h3> <h3><font color="#ff8a00">(七七年马达加斯加拍摄)</font></h3> <h3>那么,何格高是何许人也?</h3><h3>何格高,湖南平江人。上世纪50年代初,从原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大学本科)及大连工学院水能利用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先后在国家燃料工业部、电力部、水利电力部所属单位工作,1984年5月由国务院总理签发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燃料动力工业计划局总工程师,花甲之年调至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任能源项目部副主任。 1986年至1991年曾被水利电力部聘为三峡工程综合水位专题和综合经济评价专题论证组专家,由国家科委、水利电力部聘为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综合利用效益专题专家组组长,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办公室聘为工程规模、枢纽建筑物与施工专题预审专家组专家。因圆满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工程课题论证及成果鉴定等工作,1991年被授予由国家科委、水利部、能源部联合签发的“国家科技攻关贡献荣誉证书”。在此期间,何格高还曾兼任中央直属粮库监理领导小组局级巡视员,带队到各地开展国家战备粮仓巡视检查工作。1991年起担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以及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直至72岁正式告退工作岗位。</h3> <h3><font color="#ff8a00">(64年在叙利亚拍摄)</font></h3> <h3>不难看出,何格高作为水利水电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无论是学历还是工作经历以及成就,都是有分量的。尤其是他的思想道德、学术品格,在那场热烈的论战中,更显得鹤立鸡群、高山仰止——</h3><h3>在那份沉甸甸的三峡论证报告上是不是签字,手中那支笔有千斤之重。</h3><h3>结果,412位专家中,只有何格高等9人没有签字。</h3> <h3><font color="#ff8a00">(八十年代三峡工地考察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1977年在马达加斯加</font></h3> <h3>9个人的力量显然不足以改变结局。他们何尝不是希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更快、掣肘事业发展的困难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正因为如此,他们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不随大流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科学家的职业操守使然。</h3><h3>何格高没有签字是有缜密的思考、详实的资料和充足的依据作为支撑的。</h3> <h3><font color="#ff8a00">(77年马达加斯加专家们在一起)</font></h3> <h3></h3><h3><font color="#ff8a00">(1984年在加拿大考察尼亚加拉水电站)</font></h3> <h3>1979年5月,他参加长办主持的三峡水利枢纽选坝会议的汇报。长办提出8—10年建成,总投资约130亿元。何格高在简报中全面反映了代表们的意见,特别指出,许多代表认为,长办估计的工期是偏短的,投资是偏小的,长办1981年开工的建议,是很不落实的。</h3><h3>后来,何格高多次谈到水利水电开发的建设次序问题。他在“对兴建三峡水电工程的意见”中说:在国家财政困难时期,不宜集中大量资金搞一个特大工程,可分期分批搞一些规模较小、投资较小、见效较快的工程。以先开发支流为好。</h3> <h3><font color="#ff8a00">(国家项目验收)</font></h3> <h3>围绕这个观点,他撰写了多篇有真知灼见的文章。</h3><h3>在“就做好三峡工程前期工作说几点看法”中,他认为,应该先开发长江中上游支流,后开发长江干流,先建设难度小且矛盾少的,后建设难度大的矛盾多的,先搞百万千瓦级的,后搞千万千瓦级的,这不仅有利于水电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在“谈谈三峡工程与其他工程的建设次序”中他又说:需要建设最为迫切的、能适应“七五”“八五”国民经济发展而又是全局内不可缺少的工程,有利于国民经济逐步发展、有利于全面地完成我们需要建设的工程。</h3> <h3>1986年起,何格高任三峡工程论证综合规划与水位组和综合经济评价组的专家。</h3><h3>1988年9月他对综合规划与水位组所提论证报告签了字,但对报告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和先后次序进行具体安排,提出选定的175米方案是论证不足的。</h3><h3>1988年10月在综合经济评价专题论证报告上他没有签名,不同意报告作出的“兴建三峡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上合理,国力能够承受,建议尽早决策”的结论。</h3> <h3><font color="#ff8a00">70年代在乌江渡水电站工地</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70年代在乌江渡水电站工地</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姐弟三北京留影)</font></h3> <h3>在“三峡工程该不该早上快上”一文中,他提出:以同样多的投资,建设金沙江上的溪洛渡、向家坝、乌江上的构皮滩,比三峡可多得保证出力100万千瓦、多得年发电量67.8亿度,而移民减少99万人,淹地减少33.7万亩。前者不淹城市,后者要淹13个城市。前者还可减轻下游洪灾,减少泥沙进入三峡库区,改善从宜宾到汉口航运条件。所以他强调,建设特大型水电站不如多建大中型水电站经济效益好。</h3> <h3><font color="#ff8a00">(64年专家组在叙利亚拍摄)</font></h3> <h3>何格高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直密切关注着三峡工程。其论证的发言、文章一篇接着一篇,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h3><h3>1990年7月,他在国务院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上发言“三峡工程与其他工程的排序问题”中说:“最迫切需要满足其建设资金的,一是1980年长江中下游防洪座谈会确定的近期工程;二是全国为解决2000年前缺电局面正在建设和已经筹建的水、火、核电站;三是2000年前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在满足了这些最迫切的工程的所需资金后,如果财政还比较宽裕,才可以考虑上三峡工程。”“论证报告没有做这些分析,而建议早上快上,论据不充分,我不能同意,所以没有签字。”</h3> <h3><font color="#ff8a00">(64年专家组在叙利亚拍摄)</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1992年在湖南五强溪水电站工地)</font></h3> <h3>1993年8月,他又在“注意避免三峡库区水赶人走”中提醒:“三峡工程1993年5月审查初步设计时,仅审查枢纽工程部分,未包括水库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规划,势必水赶人走,人民长期得不到安宁,给国家将造成难以解决的困难。”</h3><h3>直到2002年2月18日接受香港凤凰电视台采访,何格高还说:“我主张三峡正常蓄水位不宜超过160米。”“由于对这么重要的问题不让专家审查、提意见,我和小组组长翁长溥等三人没有在预审报告上签名。”</h3> <h3><font color="#ff8a00">70年代在乌江渡水电站工地</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带领一些专家到平江抽水蓄能考察电站时,在平江县人大主任陪同下所拍摄)</font></h3> <h3>作为一个非专业读者,对三峡工程这么一个影响全局的专业问题不好妄加评论,但从何格高多年来所写的有关文章和所作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富有责任心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知识分子啊!他当然希望国家能够更快地发展、富强起来,也盼望早日实现“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但同时他的头脑非常冷静,他是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张根据轻重缓急、统筹考虑,主张在国力不足时,先完成1980年确定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解决2000年前缺电局面的电力工程和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然后再考虑建设三峡工程。另外,三峡工程的规模,他也始终坚持中央批准的低坝方案和基建程序,现在看来,何格高的意见是正确的。</h3> <h3><font color="#ff8a00">(专家组1980年广西考察留影)</font></h3> <h3>我们常说要实事求是,但在实践中要坚持并不容易。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在这种情况下,多少人很快就忘记了实事求是,头脑发热,随波逐流,失了主见,导致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结局,造成局面失控、伤筋动骨的情形并不鲜见。而何格高却一直坚定地站在实事求是这一边,站在科学态度这一边,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站在人民利益的角度,坚持着自己的主张。他的勇气、他的韧劲、他的坚持,令人肃然起敬,令人为之动容!</h3><h3>位卑未敢忘忧国。何格高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从1950年参加治淮到现在。我手边有一本何格高著的《水利水电文集》,他在前言中概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工作的进展,我在水利电力部门参加过编写某些地区水力发电规划报告、某些地区或流域综合考察报告、某些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设计报告;审查某些河流规划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设计报告。在国家计委工作期间,参加编制能源年度计划,审查各省、市、区能源年度、五年计划;审查某些水利水电项目规划设计报告;在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工作期间,遵循‘独立、公正、科学、可靠’的原则,对各地区、部门报来的能源建设项目进行考察和评审。我在国家计委和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三峡工程坝址选择和综合水位专题、综合经济评价专题论证。又参加了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中国能源研究会联合组织的西部地区水电经济开发综合考察。”从他提到的集体创作的“新疆水利水电规划考察报告”“对黄河金沙江上战略性工程的认识”等文章推测,何格高工作的足迹遍及高山大川、神州大地。</h3><h3>这就是新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的爱国热情、报国意识、实干精神、求实态度,洋溢在字里行间,渗透进言行举止,让世人由衷敬佩!</h3> <h3><font color="#ff8a00">(50年代中央大学留影)</font></h3> <h3>(二)</h3><h3>平江俗话说:平江有座回头山。意思是说平江人无论在外漂泊多久、混得多么风光,总会“叶落归根”、返回家乡。谁也说不清那是哪座山。我想,它应该指的是平江游子回报桑梓的赤诚之心吧?</h3><h3>何格高是平江人。他的晚年也像冥冥之中注定的一样,自然地和家乡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h3> <h3><font color="#ff8a00">(50年代中央大学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50年代中央大学留影)</font></h3> <h3>一枝一叶总关情。对平江,对家乡,何格高总是牵挂在心,特别是对父老乡亲的贫困,他更忧心如焚。为了使平江摆脱贫困面貌,他一直想着怎么发挥平江的水利资源优势打个翻身仗。1992年,在一次全国小水电工作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对何格高说到:“老何,你们平江我到过,小水电搞得不错,你应回去帮他们搞点大的。”李鹏总理的期望与他助力家乡脱贫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便带着总理的嘱托,邀请知名专家深入平江实地考察水利资源状况。在平江有关水利专家发现的基础上,何格高和华夏水电研究所所长张进谦等专家认为福寿山适宜建抽水蓄能电站,于是联名写了《推荐一个优越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湖南平江县福寿山抽水蓄能电站》的考察报告,向当时的能源部写信极力推荐。并多次与国家有关部门协商为平江脱贫助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可喜的是,他们的努力产生了积极的回应,平江福寿山抽水蓄能电站进入了国家决策的议程。</h3> <h3>修建电站的落实,肯定少不了漫长的等待。</h3><h3>这个过程经历了整整27年。</h3><h3>27年来,经过了一轮轮的调查、考察、请示、报告、批复,平江福寿山抽水蓄能电站终于开工建设了。何格高慧眼识珠,功不可没。</h3><h3>抽水蓄能电站具有启动灵活、调节速度快的优势,是技术成熟、运行可靠且较为经济的调峰电源与储能电源,也是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电源,主要承担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任务。</h3><h3>这是湖南省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安装4台35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以500千伏电压接入湖南电网。该项目投资88.04亿元。</h3><h3>电站建成后,每年可节省标煤8.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吨,其建设可拉动湖南GDP增长超过1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7万个,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创造利税1.4亿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h3><h3>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该项目对于平江县的稳定脱贫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何格高功莫大焉!</h3> <h3>(三)</h3><h3>百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h3><h3>何格高的成才之路是由一个个坚实的脚印组成的。</h3><h3>何格高祖籍平江县爽口郊南乐坳(现三市镇三郊村),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祖父是一个游走乡村的裁缝,读过几年私塾,深知读书的重要,节衣缩食培育孙子。何格高从小深受祖父影响,立志苦读。他天赋秉异,聪颖敏捷,能过目成诵。加上他勤奋努力,从在爽口读小学起,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名闻乡里,人称“格秀才”。高中联考时,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当时平江唯一一所中学岳郡联中(平江一中前身)录取。开学时何格高因患痢疾不能走路按时报到,家里只好雇人抬轿子把他送到学校。报到老师见他身材瘦小、其貌不扬,不相信他能考全县第一名,专门请示李航寰校长同意,出了一张难度更大的试卷给他做,没想到何格高考了满分100分,一时轰动全校,在县里传为美谈。</h3> <h3><font color="#ff8a00">(侄子明远书法得到二叔赞许)</font></h3> <h3>天才加勤奋,成就了何格高的梦想。他从小热爱古典文学,更对理工科目情有独钟,到了入迷的程度。还在岳郡联中读书时,他和好友李曙初、毛楚维等畅谈理想。何格高说:只有科技才能使国家富强,我要考进理工类大学,将来当工程师。后来,他果然顺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学习,建国初期参加工作后即被燃料动力部选派进入北京俄文专科学校进修俄文,其后又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大连工学院水能研究生班深造,成为建国后首批接受苏联水利专家教学培养的进修生,专业能力及俄语水平由此得到了极大提升。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水电部工作,开始在为国奉献的征途上展翅飞翔。其后四十余年的工作生涯,重点参与从事了治淮、援藏、援外(尼泊尔、叙利亚、马达加斯加)以及我国三峡、龙滩、二滩、溪洛渡、向家坝、乌江渡及国家南水北调等全国大中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项目的考察论证、开发规划、工程设计及方案审查等工作,</h3> <h3><font color="#ff8a00">(幸福的结晶,女儿彬彬在妈妈怀抱中)</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幸福的一家人,何格高夫妇和儿女,孙辈们)</font></h3> <h3>援藏工作,是何格高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1955年初,为执行毛主席制定的民族政策,应达赖和班禅的要求,经国务院第17次会议周总理的提议,国务院决定组建西藏工程勘察队。何格高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经水利部选派,于1955年3月参加了国务院组建派遣的第一支进藏工程勘察队,其后又参加西藏电站工程队,连续两年奋战在青藏高原,参加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座水电站——拉萨夺底水电站的勘察、设计及工程建设工作,直至电站建成发电。</h3><h3>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和实践锻炼,何格高如虎添翼,大展宏图。上世纪70年代国务院批准的马达加斯加电站援非项目,水利电力部建议由何格高率队考察,认为他的设计在部里工程师中属一流水平,施工管理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而且精通英语、俄语,便于沟通、协调。经水利电力部推荐,报外交部、国务院批准,任命何格高为援外专家组组长兼总工程师,全权负责马达加斯加电站的援外技术工作。1977年4月,何格高走马上任,与国内外专家团队通力合作,经一年三个月的现场工作,考察组高质量完成了马达加斯加大小河流和当地用电需求情况的考察研究,向马方推荐开发黎利河水电站,并完成了这个电站的勘探、测绘、收集资料及设计设想方案等工作,获得了马方政府及我国水电部领导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为电站后续建设工作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h3> <h3><font color="#ff8a00">(五五年援藏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五五年援藏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五五年援藏留影)</font></h3> <h3>最令何格高难以忘怀的是,因工作勤奋敬业,自己曾多次有幸见到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深感莫大的荣耀和激励。1958年4月,在科学界思想大跃进誓师大会上,何格高与参会代表在武汉体育馆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同年9月,在武汉红塔礼堂观看文艺演出时再一次见到毛主席,毛主席向现场群众频频挥手,令人倍感亲切;1959年底,何格高参加由聂荣臻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计划会议,期间在中南海聆听陈毅副总理重要讲话,会议结束后与参会代表在庄严美丽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极其荣幸地见到了周恩来总理,一起聆听了周总理的亲切教诲,席间有幸与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一碰杯祝酒,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这是党和人民对何格高所做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激励着他一生奋斗,不断前进!</h3> <h3><font color="#ff8a00">(八四年回老家和亲人们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五六年春节回平江老家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五六年春节在平江县城留影)</font></h3> <h3>“读书是正途”——这是何家的家训、家风,正在被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何格高兄弟5人,他是第一个靠读书走出去并有所作为的大学生,其弟何建勋考上湖南师院(现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省公安厅工作,先后担任处长、省交警总队副政委等职。何格高深知农村孩子必须勤奋读书才有希望,所以倾其所有培育后辈。参加工作后,他节衣缩食,时常把节余的工资、援藏及援外补贴等以资助学业、奖励考上大学的形式,寄给侄辈。而且经常写信勉励他们好好读书,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何家的子孙也不负所望,他们都为国家建设事业而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h3> <h3><br></h3><h3><font color="#ff8a00">(幸福的一家人)</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五个子女都成才)</font></h3> <h3>何格高夫人高应棠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在国家邮电部总医院(现北京协和医院)长期从事妇产科医疗工作,她作风严谨,医技精湛,是产妇、病人交口称赞的妇产科主任医师。夫妇俩育有5个儿女,受父母影响,子女们学习勤奋,工作出色。他们分别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太原机械学院等院校就读,在大型中央企业及国家研究设计院任职管理干部或教授级高工、高工、工程师等,从事建筑工程、水电工程、通信工程、对外经贸等行业的企业管理与技术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何格高的5个孙辈也都学业有成,分别就读于英国巴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博士[在读])、北京理工大学(财务会计本科[在读])、北京城市学院(传播学本科[在读]),何家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而被人啧啧称道。</h3><h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何格高继承了古代知识分子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传统,靠苦读成才,走出山门,闯荡世界,一辈子在水电领域奋斗,卓有建树,成为知名专家,为祖国的水电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成功了。他的成功留给我们后辈深深的回味和思考……</h3> <h3><font color="#ff8a00">(五五年结婚照)</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五弟建勋湖南省交警总队副政委)</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八四年回老家和亲人们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何老最近照片,九十四岁身体还非常健康硬朗)</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董希如文字提供</font></h3><h3><font color="#167efb">何明远.何涛图片提供</font></h3><h3><font color="#167efb">何辉煌美篇编排制作</font></h3><h3><font color="#167efb">何明远审核</font></h3><h3><font color="#167efb">2018.11.18.</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