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right;">——侯静工作室赴塔城地区送教下乡活动</h3> <h3>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地区之间教育均衡发展,2019年11月8日-12日,“区培计划”塔城地区塔城市小学数学教师送教下乡培训项目新疆师范大学培训班在塔城市第五小学举行。送教专家团队是天山区小学数学侯静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天山区骨干教师侯静和王彩两位教师,塔城市城区小学、各乡镇(场)小学、额敏县、裕民县部分数学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h3> <h3> 开幕式中,新疆师范大学、塔城地区教育局、塔城市教科局领导对此次培训活动的目的进行了讲解,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参加培训的老师们珍惜此次机会,学有所获。</h3> <h3> 在为期五天培训里,包括六节诊断课、三节同课异构、两节研讨展示课、相关专题讲座、有效教学设计指导、实操训练研课磨课等活动,集“教、研、磨、议、学”为一体,主旨明确,针对性强,切合实际,希望能带给老师真正需要的内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现场诊断</h3> <h3><font color="#010101"> 十一月的塔城市已经显露了冬的寒意,但激情澎湃的课堂让人感受到了春日般的暖阳。培训第一天便是塔城市的六位教师带来的的现场诊断课,六位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同、执教风格各异,但都能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依托课标,把握教材,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体验中掌握真知,充分反映了青年教师自我良好的素养和学校团队的精心培养。</font></h3> <h3>塔城市第一小学杨伟倩老师《平行与垂直》</h3> <h3>塔城市第二小学陈晓琴老师《倍的认识》</h3> <h3>塔城市第三小学高巧宁老师《四边形的认识》</h3> <h3>塔城市第五小学李红娟老师《6的乘法口诀》</h3> <h3>塔城市第六小学孟瑞芬老师《口算除法》</h3> <h3>塔城市第十小学王延珍老师《8和9的加减法》</h3> <h3> 课后侯静老师与王彩老师做了及时、恰当点评,为执教老师打破思维定势,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宏观视野和新的思考。</h3> <h3><br></h3> <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同课异构</h3> <h3>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塔城市恰夏镇中心学校恒巴提·巴合提别克老师、塔城市博孜达克农场中心学校宋梅老师、塔城市也门勒乡中心学校刘鸿雁老师分别执教《认识百分数》,三位教师各有特点,或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或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或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来展开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br></h3> <h3>塔城市恰夏镇中心学校恒巴提·巴合提别克老师</h3> <h3>塔城市博孜达克农场中心学校宋梅老师</h3> <h3>塔城市也门勒乡中心学校刘鸿雁老师</h3> <h3> 课后侯静老师以 “认识百分数”为例,以“如何把核心概念、核心问题贯穿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度的指导,指出这节课实际上是要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要真正形成这一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类比的对象,比如“分数”,通过对二者间联系的思考,引导学生讲头脑中与分数有关的内容提取出来,同时借助类比推理的过程完成知识迁移,形成对“百分数”的初步认识。并且指出这种认识还需要在后续的深入探究中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这样一种曲径通幽的过程,才能使培养类比推理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研讨课展示</h3> <h3> 王彩老师带来的第一节研讨课是《认识周长》,该课包括六个环节。第一通过魔术棒变形的直观演示,初步感受周长的含义,凸显周长与长度的联系。第二通过活动体验,拓展周长的概念外延。第三操作对比,理解周长“形”的本质,教师设计了同一根线绳变化围图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形”的表象,认识到周长的形既可以千变万化,又可以九九归一。千变万化的是学生摆出的各种各样的封闭图形,九九归一的是那根线绳,用相同的“数”对“形”进行描述刻画。<br></h3> <h3> 第四测量比较,以“数”解“形”比周长。在测量的过程中,设置测量曲线的长度,使“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得到自然的渗透,同时使学生测量长度的活动体验更深刻。第五平移转化,以“形”助“形”比周长。在比较周长感受边线变换的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得到锻炼。第六联系生活,实物中找周长。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世界。</h3> <h3> 课后引发了参会教师们的充分讨论,整个会场气氛非常热烈,塔城市城区小学和各乡镇场,还有不辞辛苦的来参加培训的额敏、裕民部分数学老师们对这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不仅展现了一线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而且身上流露出的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更令人动容。</h3> <h3> 王彩老师带来的第二节研讨课是《路程、时间与速度》,它的教学设计包括,第一由情景导入,了解路程、时间含义。第二解决问题,建立“路程÷时间=速度”的模型,理解“速度”概念的内涵。第三应用模型,激发认知矛盾,明确速度单位的写法,掌握速度概念的内涵。第四巩固练习,拓展“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模型”。第五知识拓展,全课总结。</h3> <h3> 课后,侯静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总评,认为这节课的设计立足模型思想,依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和学习经验,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理解速度概念的内涵,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初步建立了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严谨、巧妙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诸多亮点。</h3> <h3>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设置关键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新课伊始,教师结合学校的特色社团,出示了选“速度轮滑”选运动员的生活情境,在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分析问题时,初步感知“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比较的深度思考中感知速度产生的必要性,为后续模型的建立和速度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经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明确关系,建立模型。</h3> <h3> 第二,整合教学资源,注重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培育核心素养。在练习中,围绕“铁路提速”这一核心内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问题。这既是数学抽象的过程,也是模型价值的体现,同时在练习中通过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渗透交通强国的发展战略,感受国家的高速发展和祖国的日益强大,培育学生理性精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h3> <h3> 通过这两堂课的展示,想向来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传递一种理念:关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概念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同时应找到一种与之匹配的恰当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效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专家讲座</h3> <h3> 在为期五天的培训里,侯静老师连续带来了三场讲座,分别《题组模块:助力课堂生长》,《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如何上好复习课》,使台下老师一饱耳福,大受脾益。侯静老师在《题组模块:助力课堂生长》讲座中指出:题组模块主要指题型结构、数量关系、解体方法上有着内在联系的几道题组成的一个题组。由于在数学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很难通过一两道题直接发现规律及方法,因此需要通过基于同一数学模式的一组题的结构化呈现,使得隐性的规律显性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结论性的知识过程化,进而让学生从这一类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公式、方法或规律。</h3> <h3> 在《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中侯静老师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概念,认为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引用美国著名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用形象的语言指出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h3> <h3> 《如何上好复习课》这是很多老师关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复习课很容易就变成做题课,侯静老师认为复习课应从学生的疑惑入手,回顾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厘清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反向思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同时还分享了自己一个小诀窍,就是鼓励学生分享好题,孩子在找题和讲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对知识进行理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实际操练</h3> <h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使培训做到切实有效,也为了给前来参加培训的老师们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在塔城市教育局和塔城市第五小学的关怀和支持下,安排了分组评课、二次磨课、进行教学设计、现场说课等活动。使老师来到培训的会场,能真正留给自己专业发展片刻自由,做到安于心,慧于行。</h3> <h3> 塔城市教育局师训部马主任分享心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会老师专注听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会老师认真研讨</h3> <h3> 塔城市第五小学骆书记总结发言</h3> <h3> 五天的送教时间在每天充实的活动中无声的流走,塔城地区老师们热情似火的迎接,积极好学的态度,不忘初心的情怀,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从她们身上汲取了不断向上的力量。无论是去送教还是来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丰富自己,争取以恰当的方式给孩子需要的教育,让我们期待在教育系统里的再相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