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2019年11月12—14日全市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课例研讨会议在我区举行,我有幸再一次聆听名师前辈们同课异构的异彩纷呈。可谓是“冬日有情还可爱,忽开云雾见林丘”,让我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门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智慧的课程,让学生们明德知法的课程。</h3> <h3>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两个模块,六节名师课例展示,六节说课与评课。这场饕餮盛宴首先由宋金花老师呈现,宋老师以美丽罗庄的图片引入课题,一下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唤起他们潜在的意识。紧接着通过四个行之有效的活动,将我们不乱扔这一小小课题,小小行为,拓展到保护环境的大方面,给予学生思想的认识,行为的指导。</h3> <h3> 随后孙倩老师以“公共场所”为契合点,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公共场所。再通过整洁与脏乱差的图片对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体验交流喜欢哪种环境,从而引入课题“我们不乱扔”。课中再分享“我的观察记录”,润物细无声的使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具体应该怎么做,将道德点具体化。</h3> <h3> 作为研讨会的唯一男老师,解老师以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在“我们不乱扔”的小路上,并逐步走进爱护环境的大道上。并通过音频,视频,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做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实效性。</h3> <h3> 第二天,研讨会这缕冬日阳光继续暖暖袭来,直射心田。先由刘春君老师开讲,刘老师以听故事切入,使学生体会到静悄悄国的好处,那么在生活中怎样小点声呢?进而导入课题“我们小点声”。课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寻找声音,引出噪音,调节声音,从而使课堂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动起来,学起来,悟起来。</h3><h3><br></h3> <h3> 随后杨南南老师以听绘本走进课堂,使学生翱翔在故事中,感受安静的魅力。接着通过短视频,总结出小点声。从而进去课题,寻找教室里的吵闹声,在此环节巧妙地将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音符,张贴在熟悉的教室图板上,并一一解决这些噪音,还原教室的安静。学生习得方法,进而运用方法,杨老师精心创设四种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讨论如何做好一名合格调音师,使课堂处处贴近学生生活,指导生活。</h3> <h3> 最后,周从红老师以简单的“猜手势”游戏轻松走进学生,直接引入课题“我们小点声”。周老师先以动听的声音与各种吵闹声做对比,让学生体验各种声音带来的感受,从而明白安静的环境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来找找那些吵闹声,并通过魔盒来解决它们,将这些嘈杂声一步步在调音板调低,并通过具体情景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h3> <h3> 这场知识的盛宴高朋满座,六节名师前辈的课例仍回荡在心田,泛起层层涟漪,老师们的说课更是锦上添花。他们那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分享,艰难的磨课,无形的压力使他们精益求精,小到每个音频,大到每个活动,老师们都再三琢磨,精心挑选与设计,他们紧密地将生活植入课堂,又紧密地让课堂贴近生活。他们的一言一语,一行一动,一思一悟,真的值得我好好揣摩,好好笃行。</h3> <h3> 最后,临沂市道德与法治带头人徐科长为大家作活动总结。徐科长基于这两节课题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见事更要见人,明确关注自我,我应该怎么做。关注他人,如何唤醒他人的具体正确做法。二是关注学生真实生活。引导学生问题的解决,怎么做,做什么。提出办法的解决必须能实用的,具体的。徐科长着眼于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提出教师不仅教的是方法,更是一种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推而广之构建文明社会,文明国家,有一种家国情怀。如此专业性的引领,如此高品质的总结,让与会老师醍醐灌顶、豁然开朗。</h3> <h3> 值冬日,朔风起,万物藏。潜藏,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勃发。这似乎也昭示了本次名师工作室课例研讨会活动的意义,希望我们老师通过课例引路、说评引航,将所学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自身专业素养更好地提升,而不断“充电蓄能”。正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学上我虽起步已时,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很长。</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