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随时能上网,连大人都难专注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联手养出了网络时代的小孩。
2、黑板比不过电玩,上课好无聊
一出生就处于快速变换的声光环境,现代小孩的大脑习惯了强度高的外界刺激,一进到学校,眼前换成了墨绿一片的黑板跟语气平淡的老师,刺激强度立即少了三倍。
小朋友常跟老师抱怨:“上课好无聊”。教育体制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偏静态的阅读能力,刺激程度当然比不上孩子平常在家看的电脑电玩。
一、不专注的影响
1、正因学习是不断累积的过程,不专注的负面影响第一是反映在学习表现上。专注牵涉到高阶思考能力的培养,无法专注的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成绩可能还没有太大问题,但学习难度加深加广后,落差可能会逐渐拉大。
2、不专注也容易造成人际困扰,小孩会因经常插话、无法控制言行,而变成班上的讨厌鬼。
3、生活能力差,孩子经常丢三落四,动作不是太快就太慢。
二、专注也有其发展顺序
婴儿一出生就能追踪声音,专心喝奶,这些专注的能力都是跟着感官成长慢慢发展出来。专注力跟宝宝的其他能力一样,也有其发展顺序,才能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比如医学统计,七到十岁的孩子可专注二十分钟;十到十二岁是二十五分,十二岁以上可专注三十分。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学,常常是一个很大的关卡。小朋友在幼儿园吃吃喝喝每天都很开心,一到小学整整四十多分钟却要坐在教室里,极不能适应。因此进小一是许多孩子专注力出状况的重要关卡。
三、专注的风格
除了去了解不同的儿童发展阶段,家长也要观察孩子的专注风格。看孩子在什么时候吸收最快,就能发现他们的学习优势路径,找出技巧帮助孩子更专心
比如“视觉型”的孩子喜欢阅读,看黑板不会跳漏字。我们的教育体制相当注重阅读理解。“听觉型”的孩子语文能力普遍不错,用耳朵撷取资讯能力好,“操作型”的孩子喜欢动手玩积木、组装玩具、操作实验,什么事情都要动手做过一次才学得好。
不过,家长也别急着用这种三类将孩子定型,因为大脑对不同资讯的吸收路径有别,有时是综合型。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特有的专注风格,在旁加以辅助,必可事半功倍。
专注的风格人人不同,但永远能在有兴趣的事物上,逐渐培养专注的技巧。然而在孩子还没熟悉专注技巧,还没发展出自我提醒能力时,家长就得适时扮演外在警醒的规划者角色,帮他们打造容易专注的心。<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