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高大圣洁、巍然挺立的光塔下;在红墙绿瓦、树荫掩映的怀圣寺内,曾经有过一间小学,那就是回民小学的前身——清真小学。从1929年办学开始至1957年初,肃穆静谧的光塔寺内,除了晨暮传出穆斯林礼拜时悠和的诵经声和优美的赞词声外,白天更传出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悦耳的童声合唱。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互融、历史与时代的交织、庄严与活力的结合、新旧教育体制的更替,使古老神秘的光塔寺呈现出一派温馨和谐与勃勃生机。<br>时光越过六十三年。金秋十月,曾经在幼儿园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曾经一起学习的同班同桌小学同学,暮年之际,相约回到昔日的小学所在地——怀圣光塔寺,寻找当年的足迹、寻找流逝的时光、寻找我们的课室和欢乐的笑声、寻找我们含泪回忆的一切。</h3> <h3>那年,我们背着小书包,在妈妈的带领下,从这里走进学校大门。</h3> <h3>往里面走,进了第二道门。</h3> <h3>过了屏风,又往里走,到了第三道门。</h3> <h3>过了第三道门,看月楼到了。</h3> <h3>在看月楼,看到了东西两边回廊,那是当年清真小学的课室。从西边回廊走过圆拱门,就是清真小学附设的幼儿园。</h3> <h3>我们的幼儿园从这个门进去,迎面看到了光塔的入口门洞。</h3> <h3>也可以从这个门进去。那是一个很优美的地方。</h3> <h3>1955年9月,我进入清真小学附设的幼儿园。<br><br>幼儿园时期的我。</h3> <h3>幼儿园就在光塔下面的一个院子里。那里有一间明亮的大房子,那是我们的课室。课室里有一台风琴,还摆着干净整洁的绿色小桌椅,我们的老师是梁老师和石老师,她们教我们用彩纸做了很多团结链,挂在课室上方,我们很喜欢我们课室。课室外面有滑梯,离滑梯不远有一个菜园子,对面是一排养了小白兔的铁笼子。老师教我们欣赏音乐、学礼貌、学唱歌、学画画、学跳舞、学劳动、讲团结,教我们做游戏和玩粘土。</h3> <h3>幼儿园的生活很有趣。直到今天,我们还记得当年的趣事,我们扮演的小孩子、小兔子、小山羊,痛打了凶恶的大灰狼;我们扮演的老公公、老婆婆、小孩子、小黄狗、小花猫,同心协力拔起了大萝卜;我们用青草喂过小白兔;我们一边唱着“嘿哟嘿哟拿起锄头来,你挖土,我种菜,嘿呀嘿呀哟”,一边在小菜园子撒下白菜种子,我们盼着它们发芽、长叶 ……。</h3> <h3>许多未上过光塔的人,对光塔充满着深深的神秘感。可是,它却是我们童年时代最熟悉最喜爱的乐园。梁老师、石老师带着我们上过无数次光塔。老师带着小伙伴分成两队比赛,争先恐后一步一步往上登。黑黑的塔里满是小伙伴们的欢笑声。楼道里不时透进一道亮光,原来是从光塔的长方形窗洞透进的太阳光把对应的楼梯级照亮。这时,我们总会调皮地把头凑在窗洞上往外看,看到逐渐变小的房子、车辆与行人。越往上,梯级越来越窄、越来越陡,我们使劲迈开腿,勇敢的登上了塔顶。在塔顶,老师教我们远眺广州城。那时候,光塔好高啊,我们高高在上!那广阔的密密麻麻的古老屋子的灰黑色屋脊尽收眼底。小伙伴们都觉得自己很厉害,高兴得尽情欢呼!</h3> <h3>当年幼儿园的小伙伴,如今已长成了老爷爷老太太。</h3> <h3>但是,脸上的笑容,仿佛还像当年那样的纯真无邪。</h3> <h3>1956年9月,告别了幼儿园,我们一起升上了一年级,来到了宽广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真美啊!在百年大树绿荫的掩映下,到处是红墙绿瓦的殿宇楼阁、精致的石雕围栏、居高临下的牌匾、历史悠久的石刻碑文……,古朴而大气。我们仿佛看到光塔寺一路走来的神话般的历史;仿佛听到先贤们在述说伊斯兰教传入广州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在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下,我们的小学生活开始了。</h3> <h3>怀圣寺内两边廊,<br>是我当年小学堂,<br>记得七龄童儿乐,<br>难忘少时书声琅。</h3> <h3>地方很小,都忘了用什么间隔成一个一个不同年级的课室。<br>记得我们朗读的课文:早上起床穿衣服。手脸眼睛耳朵,狗猫鸡鸭子……。学《公园里的花》时,陈老师首先给我们朗读课文,“公园里菊花开了,有白的,有黄的……”,这时,她停顿下来问我们,“同学们,菊花还有什么颜色呀?”,大家一起大声回答:“还有红的!” 果然,课文上就是写着:“有白的,有黄的,还有红的”!<br>上课时,我们也会听到隔壁课室高年级同学朗诵的“一个小球毛蓬松,好像棉絮好像绒,对它轻轻吹口气,飞出许多小伞兵。风啊风,请把伞兵送一送,送到我们乡村中,待到明年三四月,路上开满蒲公英。”我很喜欢这首诗,听着听着,我也记住了。<br>下课了,我们跑到课室外面玩。呼吸着新鲜空气,在树下、在碑亭、在殿前的大平台尽情追逐、玩耍。沉淀着悠久历史的光塔寺里,充满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h3> <h3>寻找到当年我们课室的地方。</h3> <h3>在我们曾经聆听班主任陈老师讲课的地方留影。陈老师,不知道你现在何方?你是否康健?学生们都没有忘记你。</h3> <h3>在这棵一百多年的罗汉松坚韧的树枝上,曾经挂着一块厚厚的大铁块,校工熊伯和昌伯会准时在钟上敲响当当当的洪亮的上下课钟声。</h3> <h3>我们学习的地方,到处都可以触摸到历史,到处是优雅的庭院风光。</h3> <h3>树龄一百多年的苹婆树和龙眼树。</h3> <h3>明静如镜、水质清甜的古井。</h3> <h3>听说这口井水面居然比光塔塔内地面还要高!</h3> <h3>光塔寺有许多牌匾和碑刻。这一幅“教崇西域”牌匾是1901年清朝光绪御赐给怀圣寺的珍贵文物。上显皇帝之宝御印,匾框雕龙装饰,据传“教崇西域”四字为慈禧太后的手迹。“教崇西域”说的是伊斯兰教从西方传入的意思。<br><br></h3> <h3>大殿左右各有一座碑亭,各立着一块大石碑。回廊和光塔院子里的墙壁上都镶嵌着好多石刻碑文。</h3> <h3>每一块石碑都有历史,每一段碑文都有故事。里面记录了光塔和怀圣寺的传奇,记录了怀圣寺和礼拜殿兴建、重建和重修的年代。</h3> <h3>碑文字迹苍劲有力,透出高雅的古风。</h3> <h3>做工精致的屋檐。</h3> <h3>每一处都是如诗如画的庭院景色。</h3> <h3>读一年级时,光塔寺每星期会安排一晚时间,让何世贤阿訇教诵唱清真言和开端章"法谛哈"。<br>我也跟着哥哥一起参加。记得上完课后,都会有柴鱼花生粥或糖水给小学员们吃,寺内苹婆树结果时,还会有煮熟的苹婆分给我们。那时,我年纪太小,听着听着、读着读着睡着了。迷迷糊糊中闻到了柴鱼花生粥的香味,迷迷糊糊的吃了,然后跟着哥哥和堂哥迷迷糊糊的回家。所以,到现在我也只懂得背诵几句清真言。<br><br>这里就是我们曾接受过古兰经启蒙的课室。</h3> <h3>光塔寺的礼拜大殿和殿前的大平台。</h3> <h3>殿前的大平台是我们课间玩耍追逐的地方。在节日,学校在这里举办游园会和文艺表演。记得高年级学兄学姐们唱的那些歌曲:“小松树小柏树,一排排来一行行,站在山岗上,站在小路旁,是谁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来,我们少先队员把小树种在祖国的土地上。”,“飞呀飞呀飞呀飞,大雁带着燕群儿飞……”,还有《夏令营之歌》、《我们的节日》……。因为喜爱,我都学会了。每当我听到或唱到这些少儿歌曲时,我总会想起在清真小学学习的那段快乐的日子。那段日子,充满了金色的阳光。</h3> <h3>七岁的时候,我们没有在这里合影。今天,我们都已七十岁了。在这里,我们来个合照吧。记录下我们的学校,记录下我们清真小学同学的情谊。</h3> <h3>我们不再年轻,但是,我们脸上的的笑容,依然灿烂;我们彼此的感情,依然真挚。</h3> <h3>我们曾经在每天放学时,在这里排着队,唱着放学歌,高高兴兴离开学校回家。</h3> <h3>1957年上学期结束,我们背着书包从这道门走出去,背后的光塔寺不再有我们的校园。因为,到春季开学时,我们就要到解放中路起云里的新校舍上学了,清真小学改名为回民小学。那里,有新的教学大楼、有很大的操场、有可以用手拿着花瓣碰到脑门时“啪”的一声响的影树、有在夏天下雨时桑椹从树上掉下来,把球桌和地面染成一片紫色的桑树……。还有,我们以后的班主任,教语文的钟鹰老师,以及教数学的张青老师。<br><br></h3> <h3>很幸运我们在清真小学度过幼儿园和一年级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那里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清净雅致的园林景色、尊师重道的教育风气、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令我们铭记难忘,并受益终生!<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