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学语文简案《穷人》</h3><h3>一、教学目标:</h3><h3>知识与能力:</h3><h3>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h3><h3>2.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有层次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h3><h3>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h3><h3>过程与方法:<br></h3><h3>1.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h3><h3>2.小组合作探究,同学间进行评读、赛读、展示读。</h3><h3>情感态度价值观:</h3><h3>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意识,学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h3><h3>二、教学重难点</h3><h3>教学重点:</h3><h3>1.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有层次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与文中人物情感的共鸣,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的品格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h3><h3>2.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对话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h3><h3>教学难点:<br></h3><h3>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h3><h3>三、教学过程</h3><h3>1.导入:</h3><h3>同学们,杨绛先生曾说:“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送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穷人》,齐读课题。</h3><h3>2.新授:</h3><h3>1.浏览课文,请你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说说作者写了几个人物,借助他们之间的关系,说说课文演绎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h3><h3>(一)突出重点,分层品读,感悟人物品格<br></h3><h3>1.选准情感切入点──敲击心灵,引发情感共鸣。 </h3><h3>2.创设情感发散点──触发心灵,直抒胸臆。</h3><h3>3.夯实人物描写训练点──走进内心,揣度人物心理。</h3><h3>(二)在读课文,整体感知:</h3><h3>1.总结全文。</h3><h3>2.激活热点,各抒己见,再论结尾的妙笔。</h3><h3>(三)拓展延伸:<br></h3><h3>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跳水》,通过比较阅读,以列表的形式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几方面的描写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受。</h3><h3>(四)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h3><h3>(五)布置作业:</h3><h3>(1)讨论关于本课续写结尾练习题的设计。</h3><h3>(2)说一说你身边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故事。</h3><h3>(六)板书:</h3><h3>(七)教学反思:</h3> <h3> 语文详案:《七律.长征》</h3><h3>一、教学目标:</h3><h3>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h3><h3>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h3><h3>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h3><h3>二、教学重难点</h3><h3>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h3><h3>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h3><h3>三、教学过程</h3><h3>(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h3><h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h3><h3>师:请你来读读课题。</h3><h3>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h3><h3>生:七律、长征。</h3><h3>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h3><h3>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h3><h3>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出示:</h3><h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h3><h3>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h3><h3>生:读课题。</h3><h3>(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h3><h3>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h3><h3>生读。</h3><h3>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h3><h3>逶迤 磅礴 岷山</h3><h3>生读词语。</h3><h3>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h3><h3>生自己练读。</h3><h3>师:请你读。</h3><h3>生读诗。</h3><h3>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齐读。</h3><h3>生齐读。</h3><h3>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h3><h3>生:“逶迤”是什么意思?</h3><h3>师:谁能帮她解决?</h3><h3>生:指山蜿蜒曲折。</h3><h3>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h3><h3>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h3><h3>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那“走泥丸”就是──</h3><h3>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h3><h3>(三)在读课文,细读品味</h3><h3>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h3><h3>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作区区小事不足道来。</h3><h3>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h3><h3>生读。</h3><h3>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h3><h3>生:把远征看成是平常的事。</h3><h3>生:把战争看成是平常的事。</h3><h3>生:把金沙江看成是平常的事。</h3><h3>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h3><h3>课件出示:逶迤 磅礴。(变红)</h3><h3>师: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h3><h3>生:都是写山的。</h3><h3>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h3><h3>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h3><h3>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h3><h3>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h3><h3>师: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h3><h3>生:这是一座险峻的山。</h3><h3>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h3><h3>生:会有战士掉下山崖。</h3><h3>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h3><h3>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会伤亡惨重。</h3><h3>师: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h3><h3>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h3><h3>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h3><h3>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h3><h3>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h3><h3>男生读,女生读。</h3><h3>师: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h3><h3>生:勇敢无畏。</h3><h3>生:不怕牺牲。</h3><h3>师: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h3><h3>师: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h3><h3>师: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h3><h3>(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h3><h3>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h3><h3>师: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h3><h3>生:高兴。</h3><h3>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h3><h3>师: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h3><h3>(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两岸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h3><h3>生:让人胆战心惊。</h3><h3>生:害怕。</h3><h3>师: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h3><h3>师:(课件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h3><h3>师: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h3><h3>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h3><h3>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h3><h3>生: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h3><h3>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h3><h3>师: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h3><h3>生: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h3><h3>师:对呀,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h3><h3>生:翻过大雪山太高兴了。</h3><h3>师: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h3><h3>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h3><h3>生做动作。</h3><h3>师: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h3><h3>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h3><h3>(四)拓展升华</h3><h3>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h3><h3>生:有感情地朗读。</h3><h3>师: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h3><h3>生背课文。</h3><h3>师: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你们听──(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或吟诵一下。</h3><h3>(五)总结: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h3><h3>(六)作业: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读一读。</h3><h3>(七)板书:</h3><h3>(八)教学反思:</h3> <h3> 小学数学 : 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h3><h3>一、教学目标:</h3><h3>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br></h3><h3>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h3><h3>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h3><h3>二、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h3><h3>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h3><h3>三、教学资源:课件</h3><h3>四、教学过程</h3><h3> 1.导入:回顾旧知,整理策略</h3><h3> 谈话导入: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h3><h3>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h3><h3>2.合作探究,运用策略<br></h3><h3>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h3><h3>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h3><h3>3.小组交流方法。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h3><h3>① 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br></h3><h3>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br></h3><h3>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br></h3><h3>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br></h3><h3>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br></h3><h3>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h3><h3>3、做第28页的“练一练”</h3><h3>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br></h3><h3>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br></h3><h3>4.巩固练习 ,回顾策略<br></h3><h3>(1)练习五第1题。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h3><h3>(2)练习五第2题。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h3><h3>5.课堂小结 , 提升策略</h3><h3>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h3><h3>6.课堂作业:练习五第3题。</h3><h3>7.板书:</h3><h3>8.教学反思:</h3> <h3> 所有教学设计都有固定要点,缺一不可。本教学设计由个人收集、总结、归纳、整理所得,如有缺陷,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如有疑问,欢迎大家留言询问。希望大家面试过过过,也感谢一直关注支持我的亲们。笔芯(ಡωಡ)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