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师生的芳华

大洋芋

<h3>  20多年前,像我一样,初中毕业,大家都考上了一所名叫中等师范的学校。毕业后,大多数人回到了家乡的中小学校当教师,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岁月在额间留下一道道印痕,心已渐渐苍老。曾经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今,大家都已年届不惑。</h3> <h3>  大概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当时初中毕业报考中专要进行预考筛选,名列前茅的才有资格考中专。各个学校成绩优秀的都去读了中专,而中师因为是师范类,又有更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进入中师的,算得上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称得上是尖子中的尖子,学霸中的学霸。考入师范后,为了适应小学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对音体美都进行强化训练。</h3> <h3>  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有的甚至到了偏远山村,一人一校,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h3> <h3>  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选择上中师,除了为了解决一张饭票,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首批初中上中师的学生在1986年毕业,自此之后,每一届毕业生中的大多数被分配到了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书,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h3> <h3>  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功不可没。说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其实,对他们自身来说,除了从事中小学教育,以他们过硬的素质,仍可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h3><h3> 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1999年后,全国陆续取消了中师教育,中小学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许多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年轻人,与这批中师生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h3> <h3>  他们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在当年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考取中师的农村孩子意味着从此跳出“农门”。</h3> <h3>  中师生毕业季,传来了初中同学考上重点大学的消息,而三年前这些同学都甚至不如自己成绩好,这样的命运反差,曾深深地剌激过每一个中师毕业生,他们毕竟只有十八九岁,正是做梦的年龄,但梦提前终结,他们只能弯下腰去,做一块垫脚石。</h3><h3> 毕业4年后,又传来初中同学某某大学毕业分配到某大城市某大机关的消息,而自己,正在教室里当孩子王……</h3> <h3>  他们在经过师范专业的养成教育和教师岗位的历练之后,一个个在业务能力上出类拔萃。在这样的矛盾和焦虑中,他们艰难前行,为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把自己变成一支蜡烛,照亮别人却将自己的身躯燃烧。而对他们个人的前途来说,他们甘愿成为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向他们之中仍然在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h3><h3> 如今,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80后已成为国家重点项目的科研主力,他们当然感恩于大学教授的教导,可是否记得当年的小学老师?</h3> <h3>  全国的中师生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都有着相同的特殊心路历程,他们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因此,我们应向一代中师生致敬,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又怎有人才辈出?没有人才,祖国又怎能腾飞?</h3> <h3>  现实依然是鲜活的,工作在中小学校,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大家没有能成为名家,位高权重的机会,但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来修炼自己的人生。</h3><h3> 至今我仍认为,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就是当年的中师学校的一届届毕业生,是当下中小学讲台上的主力军,不论工作成绩或大或小,中师毕业的老师,撑起了当下中小学教育的半个天空!</h3> <h3>  </h3> <h3>  我们的数、理、化老师</h3> <h3>  我们的教学楼</h3> <h3>  我们一起去郊游</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二十年前的中专学历还是中专学历,和现在的中专学历没有区别,只是内涵不一样。</span></p> <h3>  选择了教师,就等于在滚滚红尘中选择了一寸属于自己的净土。如今,芳华已逝,青春不再,但我不后悔,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假如可以重新选择,我依然会选择教师,因为我喜欢站在讲台上的这份感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