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他乡故知

<p class="ql-block">  奶奶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如果健在的话,她该一百岁了。</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来,奶奶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她的热情,她的淳朴,她的善良,还有她倚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翘首盼我回家的画面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家乡东盘座落在沂蒙山区东部,因隋唐时期名将罗成在此演武时安营扎寨得名,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村庄。童年的我尽管生长在城里,但对家乡的眷恋是超乎寻常的,因为我喜欢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父老乡亲;那里有我的乐土、亲密的玩伴和最疼我爱我的奶奶,那里生长着我的根。</p> <p class="ql-block">  在家里我是长孙,也是奶奶的最爱,从小父母工作忙,是奶奶一手带大了我。上学后,每逢寒、暑假我都要回到农村奶奶家,直到六、七岁,我还央求奶奶搂着我睡觉。古老的村庄蕴藏着许多古老的故事。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曾设在我们村,刘少奇、罗荣桓、符竹庭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小西安事变”---中共特别党员常恩多、万毅发动的“九二二锄奸”运动就发生在该村。我最喜欢依在奶奶怀里听她讲打鬼子、锄汉奸的故事,听她讲辛酸的往事。高兴的时候我会和她分享快乐,伤心的时候我会陪她潸然泪下。童年的好多夜晚我都是在奶奶的童谣和轻轻的拍打中进入梦乡的。</p><p class="ql-block"> 奶奶疼我爱我,但这种疼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她经常教育我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机关”孩子,不要因家庭条件优越而看不起农村的孩子,要和他们互通有无、打成一片,在奶奶的引导下,我的谦逊随和赢得了家乡孩子们的信任,小伙伴们也从不把我当成城里孩子看,吃的同吃,玩的同玩。童年时期我结交了许多知心朋友,直到现在我回老家时仍能准确的叫出他们的乳名。回想起来,那段时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还喜欢在奶奶目光的注视下赤着脚丫在大田里嬉戏,在河汊里摸鱼,骑在牛背上撒欢……更喜欢趁奶奶不注意躲在麦垛里,听着奶奶由远及近焦急的呼唤着我的乳名,然后等奶奶走过去了我冷不丁冲到奶奶背后吓她一跳。每次得到的肯定是奶奶不愠不火的埋怨:“唉,这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长大成人呢,一点也不象他爸爸小时候那么听话……”</p><p class="ql-block"> 在奶奶喋喋不休的叮咛和唠叨中,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顽童渐渐长大了。从街坊邻居和父母亲戚的闲谈中,我对奶奶的了解由浅入深,对奶奶的爱也与日俱增,我佩服奶奶的坚毅、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p><p class="ql-block"> 奶奶是个苦命人,娘家生活贫困,她又排行老大。苦难的家境使奶奶象当时大多数传统的中国妇女一样无缘接受教育。虽然没有文化,但奶奶天姿聪颖,她对知识的渴求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姑娘时,她偶遇良医指点,从此潜心钻研医术,练就了一根银针治百病的绝技,对小儿病的诊治造诣匪浅。后来,家庭的重负使她不得不早早地嫁给了邻村靠给地主雇活为生的爷爷。那时候兵荒马乱、土匪肆虐,整天东一头、西一头的避难,夜不能寐,居无定所,历尽了苦难。奶奶虽没能投身革命工作,但她时时都在用自己的医术挽救生命,也弥补了当时乡村缺医少药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奶奶披衣下床,自言自语道:“这么晚了,准是谁家的孩子又得急病了……”打开房门,一个“雪人”“扑通”跪倒在奶奶面前,泣不成声的说:“大娘,求求您了,快救救孩子吧,可能不行了……”奶奶简单询问了一下病情,神情凝重,二话没说拿起医疗箱就坐上独轮车消失在风雪中……</p><p class="ql-block"> 那个风雪夜,我一个人害怕地蜷缩在被窝里,一直盼着奶奶回来。孩子最终得救了,可奶奶却因重感冒躺倒了好几天。记忆中,奶奶这样的经历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奶奶行医只为积德行善,从来不图报酬。但每当诊治好一个病儿,淳朴的乡亲们也总是送来红糖、油条、鸡蛋、小米等,他们在用这最古老的方式答谢奶奶,每每这时,从奶奶自豪而满足的神情中我也感觉到了由衷的幸福。童年时,我的“口福”多得益于奶奶的乐善好助。</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经奶奶医治好的病儿不下几百人,她不辞劳苦,呕心沥血,有求必应,被四乡八里的百姓誉为“神医菩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爸爸和叔叔都在读小学,吃糠咽菜的生活使他们的体格变得格外瘦弱,许多同龄的孩子都被家长拽出学堂挣工分度日。一段时间,爸爸和叔叔也萌生退学补家的想法,奶奶觉察到后,明确表示宁可缺吃少穿也要供他们读书,及时打消了他们荒废学业的念头。困难也磨练了奶奶的意志,善于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奶奶学会了用新法做豆腐的手艺,由于奶奶做的豆腐货真味美,再加上她为人忠厚、童叟无欺,不长时间便赢得了“豆腐西施”的美称,她做的豆腐不出家门便可销售一空。奶奶的辛勤使爸爸和叔叔都没辍学,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59年秋,爸爸因几分之差没能进入县一中,奶奶失望极了,平生第一次大发雷霆,一顿训斥和埋怨后,奶奶最终给予爸爸的还是鼓励。后来,爸爸没负众望,在60年春季班的招生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一中。三年后,爸爸又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地区的师范学校,成了村里为数极少的学问人。爸爸接到通知的那天,整个村子沸腾了,一向勤俭的奶奶也不顾家庭拮据,特意请了爸爸小学、中学的老师和亲戚、近门饱餐一顿以示庆贺。以后,叔叔也通过努力成了一所小学的校长。奶奶很受乡亲们的尊重,因为她培养出了两个“吃国库粮”的儿子,我知道,那也是奶奶最大的自豪。</p> <p class="ql-block">  奶奶是个热心人,乡亲们遇到难事都喜欢找她倾诉,让她帮忙出主意、想办法。村里平时哪家妯娌不和、婆媳纠纷、姑嫂争吵,只要经她调解,多能风平浪静,久而久之,她成了村里有名的“和事老”。爷爷生性倔强,往往是认准的事八头黄牛也拉不回头,那年因看林护路的报酬问题和村里发生了争执,时任村支部书记的婶婶进退两难,一边是自己的公公,一边是村集体的利益……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私下里帮助婶婶出主意、想办法,在婆媳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问题终于得到了妥善解决,既给了爷爷面子,又保证了村集体的利益没受损失。</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奶奶的黑发被无情的岁月漂染的花白了。生性勤劳的她永远不愿放下手中的活计,依然拾拾掇掇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依然热情助人,改变不了她的古道热肠。儿孙绕膝、生活殷实,本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我永远的失去了奶奶。那是八七年我参加高考的前夕,听到奶奶遭遇不幸的消息时,我捶胸顿足、痛不疾首,当我一口气跑回老家时,奶奶已经与我阴阳两隔了。</p> <p class="ql-block">  奶奶生前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虽没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细微之处能体现出她的优良品格。在我的心中,她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孙儿没能实现尽孝的诺言,三十年来这一直是埋在我心中的憾事。没有了奶奶,故乡似乎一下离我遥远了许多,但每逢节假日和奶奶的祭日,我都会长跪在奶奶的坟前遥寄相思。</p><p class="ql-block"> 昨儿是清明节,我又去看奶奶了。值得欣慰的是,守护在坟茔周围的青松已苍劲挺拔,田野里明媚的春光时时抚慰着奶奶早逝的魂灵。</p><p class="ql-block"> 有青山相伴,有绿水相依,有孙儿和亲人的无尽思念,奶奶永远不会孤单。</p><p class="ql-block"> 愿奶奶含笑九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