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黄冈站一行16名摄影师,两次到罗田凤山镇采风。</h3> <h3><br></h3><h3> 流传数百年的罗田手工油面,有了一块正式的传承家园”手工油面非遗传承基地””。被省政府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h3><h3> 做了近40年油面的村民瞿礼庭,凌晨3时开始和好的面浆,倒在面板上,搓成条状,俗称“盘条”。面块由大条搓成小条,一般要进行3次,每次间隔约30分钟,叫做“行(念“醒”)面”,也就是让面条发酵。“行面”之后,将面条环绕在两根长约50厘米的筷子竹上,再“行”约30分钟。院中,摆放着几台面架,面架上下有两道横梁,相距1.9米,梁上满是圆圆的洞眼。瞿礼庭拿起一根筷子竹,插在上横梁洞眼上;再下拉另一根筷子竹,将面条扯长。扯拉三、四次,条条环绕在两根筷子竹的面条,被拉成了丝状,一帘一帘地垂下,煞是好看。等晒干之后,取下切割整齐,扎上红绿纸条,便成为品相极好的手工油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