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宋家史 架起亲情桥——宋家概况

朝云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翻父母那的老照片时,无意中发现了父亲留存的宋家史,也就是我奶奶家的情况。仔细品读了长达17页的家史后,感到宋家人的命运也很坎坷和不幸,其中有4位亲人是日本鬼子杀害的,有的时年才10岁,而这些情况原先都不知道。另外,我看着这些亲戚除了沁源的刘增胜老舅和宝鸡的川新姑姑外,好像其他人都不认识。出于上面两点考虑,我就想把宋家的情况用现在的媒介方式展示出来,好让宋家的后人最起码知道我是哪人、我的祖辈是谁等基本常识,同时,通过此事也可促进相互的了解和沟通,让亲情之路走的更久远。</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按宋家史排辈,我应为第五代了,但为了方便大家与宋家史对照,就仍然按家史里的称呼和顺序进行介绍。宋家史内容比较全面,在此不全篇重述,主要介绍第三代情况。</span></h1><p><br></p> <h1><font color="#ff8a00">  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区、安泽县、古县,西连灵石县、霍州市,北靠平遥县、介休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11°58′30″―112°32′30″,北纬36°20′20″―37°00′42″之间,是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全境东西宽45千米,南北长74千米,总面积2549平方千米。</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沁源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6.7%,居山西省之首,是全国“油松之乡”。境内有建于唐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46处和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景区有灵空山、沁河源头、花坡、芊林背、龙凤峡等自然景观,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抗日围困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观,圣寿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观,百草文昌楼、介公庙等人文景观。</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截至2018年末,沁源县下辖5个镇、9个乡、1个开发区,总人口16.4494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9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5.7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4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099元,按2018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为11349美元。</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2019年7月,荣获2019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font></h1> <h1>  宋家的根在沁源县,祖籍是现在的城南村。大约在1925年前后,父辈买下了县城南关南园子的宅基地,逐渐盖起了有30余间房屋的三进院落。乔迁之时,乡亲邻里送来了“勤俭持家”的匾额,因此也成为父辈一生的印证和留给后人的家训。</h1>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家老屋</i></p> <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城南村位于沁源县县城南部,全村总面积1158亩,总户数5</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76户,总人口1868人。城南村党支部拥有65名党员。近年来城南村两委班子成员文化素质及年龄结构逐步提高,战斗力也不断增强,在城南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2006年以来,在党中央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指引下,城南村两委坚持20字的发展方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使城南村旧貌换新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随着县城扩容,土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就业,住房困难、农民收入低等等问题加剧,城南村的发展急需转型某出路,跨越求发展。</span></font><br></h3><h1><font color="#ff8a00">  城南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这样的现实,就不得不要求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耕种来为生。城南村两委班子深知发展的重要性,时刻不在寻找着新的发展思路,先后在2007年和2010年两次外出考察项目谋求发展方向,先后上马或者准备上马一些符合城南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项目,立志按照省委、省政府的“一村一品”的战略,打造品牌农业,增强城南村的综合竞争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南村会建设出自己的特色新农村,成为沁源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基地。</font></h1> <h1>  宋家有4位亲人是被日本鬼子杀害的,有3位亲人是因这场战争而去世的,宋氏家族同日本鬼子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所以,决不能忘记“八年抗战”和沁源县的“二年半”。</h1> <h1><font color="#ff8a00">  8年抗战,仅有8万人口的沁源县,被日寇屠杀9151人,被掳后生死不明1573人,被拷打致残14250人,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屈服,无一人为汉奸。毛泽东曾称赞沁源人民是“英雄的人民”。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沁源军民与日寇进行了长达30个月的顽强斗争,沁源围困战历时两年半共900多天,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4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取得了依靠人民围困敌寇的伟大胜利。沁源围困战是《论持久战》的伟大实践,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民族气节的伟大呈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战例,不仅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更加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士气。粉碎了日寇所谓“山地剿共实验区”的图谋,创造了人民游击战争的范例,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表扬。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曾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放出了万丈光芒的异彩”。称赞“八万人口的沁源,成了日寇坚甲利兵所攻不下的堡垒,成了太岳区的金城汤池。”</font></h1> <h3><i><font color="#167efb">五子刘增胜写的</font></i></h3> <h1>  祖父,名讳、生辰不详。佃农出身,为刘家作长工,后娶其女刘氏,名讳、生辰不详。</h1> <h1><font color="#ff8a00">  佃农,通常是指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在中国,不同时期又有田客、佃客、地客、庄户、佃户等称谓,西欧封建领主制经济下承租份地的农民也称佃农。</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小私有者的地位,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缴纳地租,并服各种劳役,遭受繁重剥削。</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雇农。旧社会农村中的长工、月工、零工等。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font></h1><h3></h3>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00年后代为父母亲在老家立碑</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立碑后合影</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左起长女宋舍香的长子胡晓恩、次子宋政廉的次子宋建华、五子刘增胜、三子宋政和、四子宋政平的长子宋定阳及媳妇王建平</i></p> <h1>  父亲,宋炳火,又名宋银基(约1880—1940),在原名杨路滩的河滩地垦种面积不断扩大,后改叫宋家滩。抗战期间,日寇烧光了房屋全家无家可归,在逃难途中因缺医少药而病逝。</h1><h1> 母亲,王小梅(约1883—1943.4),县城南五里王家园人。1943年4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在八路军的掩护下,领六子宋政善、孙子宋逢新在自家地里偷种包谷时被发现,逃跑中被鬼子用机枪扫射,三人同时遇难。</h1><h1> 这样悲惨的一幕,也只有在国家落后被践踏时才会出现,所以国家富强是人民之盼;也只有在民族贫穷被凌辱时才会出现,所以民族复兴是人民之愿;也只有在国防软弱被侵略时才会出现,所以国防强大是人民之福,这是宋家人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h1><h1> 父母亲婚后共生育六子二女。</h1><p><br></p> <h1><font color="#ff8a00">  河滩地是指大的河流经过,流域的河边由于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天然滩涂土地。河滩地一般是水草丰茂,适合植物的生长和亲水性植物的栽培, 也适合多种动物的栖息。</font></h1><h3></h3> <h1>  长女,宋舍香(我的奶奶),又名宋舍桃。丈夫胡光前,生辰不详,在进山躲避鬼子时受了风寒无药可治,于1944年在韩洪沟病故。由于日寇的入侵,全家流离失所,加上丈夫去世的早,自己就靠卖家常饭和馒头养家糊口。1960年困难时期被大儿子接走赡养敬孝,一直到1992年病逝。1993年清明节时其骨灰与丈夫合葬在城北村西坡沿底,现那片成了人家种庄稼的地。有二子一女,二子均已去世,其后代在北京和乌鲁木齐;女儿,姓名、生辰不详,1944年在韩洪沟病故(与丈夫同年同地)。抗战期间一家人基本上都在韩洪沟住着。</h1>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舍香(1907.7.13—1992.6.25)</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舍香与丈夫胡光前墓</i></p> <h1><font color="#ff8a00">  韩洪沟村地处县城东部城郊结合处,距离县城4公里,汾屯路纵贯南北。全村共有138户,人口488人,党员22名,其中有6名女党员。 </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近年来,韩洪沟村党支部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改善村级活动场所,引领群众发展经济,使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2008年,韩洪沟村被上级确立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两期新农村建设中,对全村109座房屋进行改造,其中拆除改造危房28间,新修围墙2375㎡,新建大门50多座,屋顶换瓦8600㎡,白化23000㎡,水泥硬化街道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60盏,目前工程已经全部完工,总投资240万元。 </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韩洪沟村多年来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2008年经村“两委”研究,在原学校的基础上改建了文化大院一座,总面积300平方米,并装潢160平方米,为党员干部提供了学习工作的地方,也为群众提供了学习科普文化及寻找发家致富的窗口。多年来,村党支部党建档案各项资料齐全,档案管理较为规范。几年间,韩洪沟村发展党员年轻党员3名,为支部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韩洪沟村还十分重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开展各项党建活动,实行四议两公开,在公开工作中,对党务、村务公开工作进行党员议事会和群众代表会讨论,力争做到廉洁自律,达到了群众满意、干部顺心的效果,深入开展党员承诺和党组织承诺,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font></h1> <h3><i><font color="#167efb">宋舍香与大儿子胡晓恩(1929.3.20—2009.10.12)一家</font></i></h3> <h3><i><font color="#167efb">宋舍香与二儿子胡孝德(1935.1.4—2016.5.11)一家</font></i></h3> <h1>  长子,宋政清,约1912年出生,年轻时是本县有名的务农好手和赶车把式,善于革新农具,发明的锄犁提高工效3一5倍。生前帮家里出力最多。还是城郊农民变工组的领头人。1940年10月夜间,在为抗日部队背粮时被抓,鬼子逼他带路找八路军,走到中途时乘鬼子不备跳崖逃跑,遭机枪扫射,身中七弹而亡。按现在的规定应该是烈士,他是宋家的骄傲和自豪,在他身上表现出了“英雄的人民”——沁源人英勇无畏的气概。</h1><h1> </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赶车,指驾驭畜力车。赶车人称为驭手,俗称“赶车的”、“车把式”、“车老板”等。从古到今随着车的形制、用途变化,赶车的地位也随之变化。</span></h1><p><br></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赶车把式图片</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锄犁图片</i></p> <h1><font color="#ff8a00">  变工队是中国农村旧有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其一般是由若干户农民组成,通过人工或畜工互换的方式,轮流为各家耕种,按等价互利原则进行评工记分,秋收后结算。</font></h1><h3></h3> <h1>  长媳,阴氏,名讳、生辰不详。婚后生有二子。</h1><h1> 大儿子,宋逢新(第四代),被鬼子杀害,时年仅10岁。是宋家被鬼子杀害4人中最小的一个。</h1><h1> 二儿子宋维新,其父遇难后,随母逃难到洪洞苏堡镇定居。1997年,将其父遗骨迁往洪洞与其母合葬。他的生活一直很困难,目前已无法联络到。</h1>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政清的次子宋维新在天水</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左起三子宋政和女儿宋西萍的儿子刘凯、宋维新、宋政和、宋西萍、宋政和儿子宋涪清的女儿宋康</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图左起宋西萍、刘凯、宋维新、宋政和、宋康</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左起宋维新、宋政和、宋康、宋涪清</i></p> <h1><font color="#ff8a00">  洪洞县辖镇。1958年置东方红公社,1961年改苏堡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2.5万。临(汾)古(县)公路过境。辖苏堡、西尹壁、南尹壁、东尹壁、中尹壁、下鲁、张家庄、董家垣、山头、茹志、原上、南铁沟、后山头、蜀村、古县、郭盆、董寺、柳沟、北铁沟19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杂粮、薯类等,果类有苹果、柿子、杏等。办有林场。</font></h1> <h1>  次女,宋自仙,又名宋富桃,抗战时期几经迁徙定居宝鸡,曾在宝鸡市永红旅社工作,与山西沁县桂秀臣结婚,丈夫于1961年病逝,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自仙靠自己微薄工资养活子女,真是很不容易。退休后因脑血栓突发病逝,终年80岁。有二男三女,均在宝鸡工作生活。</h1>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自仙(1916—1996.1.1)与宋舍香(1974年拍于宝鸡)</i></p><p><br></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自仙在天水与三子宋政和、三媳张凌云合影</i></p> <h1><font color="#ff8a00">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下辖3区9县,总面积1.81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377.1万人。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0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及石鼓、何尊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宝鸡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拥有法门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关山草原、中华石鼓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知名景点及西凤酒、岐山臊子面、宝鸡擀面皮、豆花泡馍、西府扯面、醋粉等诸多特产或西府小吃。</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宝鸡拥有宝鸡文理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宝鸡三和职业学院等高校。</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建设宝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提升宝鸡等重要节点的综合承载能力。市人大会议确定努力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同年4月,宝鸡发展大会在宝鸡举行。</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和记取。”这里记述的全国1960年人口减少1000万,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新中国统计资料汇编》和《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人口》等书的权威性记载。公安部的户籍人口档案资料与此也是一致的。</span></h1> <h3><i><font color="#167efb">宋自仙女儿桂宝新、桂川新</font></i></h3>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宝鸡合影</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前排左起王彩兰、李秀铃、桂飞、胡晓恩、强祥鹿、桂香池、桂宝新</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桂川新、王军锋、桂军、強敏、桂平安、苏晓东</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为宋自仙送葬后合影</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左起宋康、宋建华、宋定阳、宋涪清、宋海峰</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左起宋建华、桂军、宋定阳、宋涪清</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自仙孙辈的合影</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左起桂宝新之女苏晓燕、桂香池之女强敏、宋涪清之女宋康、桂川新之子王朴、宋定阳之子宋海峰、桂平安长子桂大林、次子桂二林(此为兄弟二人乳名,大名不详)</i></p> <h1>  次子,宋政廉,原是甘肃陇西税务局干部,因其原系国民党军队军人转改旧职员出身,“文革”之初受冲击,下放农村劳动达十余年,1978年平反,1980年离休。后因心血管病去世,享年70岁。</h1><h1> 次媳,谷玉芬,生于1927年12月24日,甘肃甘谷县人,从陇西县服装厂退休。1944年结婚,生有二子二女,在陇西和兰州工作生活。</h1>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政廉(1920—1989.1.29)</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甘肃陇西合影</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前排左起宋政廉长子宋定中、谷玉芬、宋政廉长女宋宝兰、宋舍香</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宋政廉、胡孝德</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前排左起谷玉芬、宋自仙、宋政廉次子宋建华之子宋永刚、宋政廉</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宋建华之妻陈淑媛、宋建华</i></p> <h1><font color="#ff8a00">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安定区。隶属甘肃省定西市。</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 始设陇西郡,汉初设襄武县,始有建置。隋改陇西县,县名沿用至今。</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截至2016年,陇西县域面积为2408平方公里,辖10镇7乡,215 个行政村,11个社区,12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92万,其中农业人口43.3万,居住着汉、回、满等13个民族。陇西当地多为使用中原官话-秦陇片。</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2015年,陇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7.44亿元、同比增长8.5%。农业以中药材、马铃薯、菌菜、畜草为主要产业;工业以中医药加工、铝冶炼及制品、装备制造业为主。</font></h1> <h1>  三子,宋政和,原黄埔军校十八期毕业。解放前任国民党90军警卫营长,1949年在四川绵阳起义。解放后重新参加工作,1954年任天水工商联机关工会主席,1956年任天水市工商联组宣科副科长,1957年因言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1980年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水市委办公室主任,1986年任秘书长,1987年退休。2010年11月逝世,享年89岁。</h1><h1> 三媳,张凌云,山西沁县人。原为天水市手工业联社财务干部,因受政治株连几度失去工作。1963年重新参加工作为解放军133(后称29)医院职工。1949年结婚,1989年退休,因患肺心病去世,终年66岁。有一子一女,均在天水工作生活。</h1><p><br></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政和(1922.8.22—2010.11.9)、张凌云(1933.1.14—1998.12.13)</i></p> <p>宋政和、张凌云与儿子宋涪清</p> <h1></h1><h1><font color="#ff8a00">  黄埔军校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1924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原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 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font></h1>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政和一家</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前排左起张凌云、宋骥、宋政和、宋康</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康天凤、宋涪清、宋西萍</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前排左起宋骥、张凌云、宋政和、宋康</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康天凤、宋涪清、刘晓滨、宋西萍</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前排左起张凌云、刘凯、宋政和</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宋骥、宋西萍、刘晓滨、宋涪清、宋康</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图孙子结婚后合影</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前排左起孙女宋康、宋政和、孙女婿项炜后排左起宋西萍、刘凯、刘晓滨、宋涪清、宋骥、李林艺</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四辈人</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前排重孙女宋晨菲、宋政和</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宋骥、宋涪清</i></p> <h1><font color="#ff8a00">  国民革命军第90军前身一部是谭延闿所属湘军独立第9旅。1938年,谭延闿所属湘军独立第9旅扩编为第53师,1933年编入国民革命军第16军;另一部是国民革命军第49军第109师。</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1949年7月,90军在扶郿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歼灭大部,余部越过秦岭向西南逃跑。11月,90军军部和第53师在德阳、三台地区被人民解放军歼灭,第61师及其他残部参加了第7兵团司令长官裴昌会组织的起义,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font></h1><h3></h3>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川绵阳合影</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前排左起四媳张风英、四子宋政平之子宋定阳、张凌云</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宋政平、宋政和、胡晓恩</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说明:1949年宋政和所在的国军部队在四川绵阳起义,正好胡晓恩为当时解放军的接收人员,于是舅娚相遇,留下了这么一张具有沧桑历史的照片,可惜的是这张照片没保存好,只能依稀可见了。</i></p> <h1><font color="#ff8a00">  天水,甘肃省下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毗邻关中平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天水曾名上邽、成纪、秦州,据传是伏羲和女娲诞生地,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市下辖2区5县,总面积1.432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82.9万,其中常住人口335.49万(2018年)。</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天水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拥有天水师范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2018年天水实现生产总值652.0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6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81亿元。</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天水历史悠久,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发祥地,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688年秦国在此设立了邽县和冀县,是中国历史上建城设县最早的地方。境内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font></h1>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舍香和儿子胡孝德与宋政和一家三口(1952一1953年拍于天水)</i></p><p><br></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前排左起胡晓恩、宋政和、张凌云、郭静萍</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宋涪清、宋康、刘晓滨、刘凯、宋西萍</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自仙的子女在天水</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前排左起桂川新、王军锋,宋政和、桂平安、王彩兰、桂大林</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李秀铃、桂军、刘凯、刘晓滨、宋西萍、宋涪清、宋康</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图桂川新在天水</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前排左起桂川新、宋康、康天凤</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宋涪清、王军锋、宋西萍</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桂香池与女儿强敏在天水</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左起桂香池、宋西萍、强敏、宋康、刘凯</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定阳在天水</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前排左起宋康、张凌云、宋政和、刘凯</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宋涪清、宋定阳、刘晓滨、宋西萍</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岳定安、宋涪清</i></p> <h1>  四子,宋政平,原在四川绵阳市银行工作。1957年被错划右派下放回原籍劳动,后病逝于沁源县,终年44岁。抗战时期他因年幼一直跟随父母受尽艰辛。父母、兄弟、子侄相继遇难后都由他恳求亲邻故友协助安葬。后又为父母修坟整墓,使后人回去后有祭奠之地,为子之道,尽孝最多。</h1><h1> 四媳,张风英。生有三子一女,在老家和太原工作生活。</h1><p><br></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政平(1924.6.5一1968.6.10)</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风英()</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政平儿子宋定阳为父亲立碑</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立碑场景</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焚纸者为宋定阳,后排左起胡晓恩、宋政和、刘增胜</i></p> <h1><font color="#ff8a00">  绵阳,别称“中国科技城”,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南接遂宁市的射洪市;西接德阳市的罗江区、中江县、绵竹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文县接壤。介于北纬30°42′—33°03′、东经103°45′—105°43′之间,总面积20248.4平方千米。</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自汉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汉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成都平原城市群北部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圈七大区域中心之一,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截至2018年末,绵阳市下辖3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5个县,常住人口485.70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03.8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2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29.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73.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538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1:40.3:46.6。</font></h1> <h3><i><font color="#167efb">上排左起胡孝德、宋政平、刘增盛、胡晓恩</font></i></h3><h3><i><font color="#167efb">下排左起岳定安、姚变如、郭静萍、刘峰亮</font></i></h3> <h1><font color="#ff8a00">  20世纪的中国“右派分子”,一般指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错划的约55万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主人士(包括极为少数的党员干部)。197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全部摘掉其余右派分子的帽子。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把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同志的错误结论改正过来,1980年5月8日,平反右派的工作告一段落,对曾经被划为右派的55万人绝大部分以上平反昭雪。</font></h1>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风英、宋涪清</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定阳在太原开办的饭店前</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前排左起宋定阳之子宋海峰、宋定阳之女宋海燕、岳定安之子岳帅、岳定安之女岳婷</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宋定阳之妻王建平、宋定阳、岳定安、岳定安之妻王长娥</i></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五子刘增胜,原名不详,从小送给了城南的刘玉仓家。1943年1月参加城关镇民兵轮战队、青救会等革命组织,开展了对日寇的围困斗争;1946年参加农会运动和解放战争的支前工作;1949年10月入党,1952年当选城关镇生产主任、第一街党支部书记;1953年转为脱产干部,历任闫寨乡副乡长、城关公社特派员和武装部长;1955年出席晋东南地区模范检察通讯员表彰大会,1958年被评为地区模范政法工作者;1966年“文革”期间在县革委“一打三反”办公室专案组;1972年调县公安局,先后任郭道派出所指导员、李元派出所所长、公安局党委委员,1977年受到了地区公安保卫工作会议和公安双学代表会议的表彰;1982年调县纪检委任检查员,1987年被长治市委表彰为模范纪检干部;1988年12月退休,之后参与《沁源抗战实录》编委会,挽救历史资料,并作为义务宣讲员给单位学校讲传统。2015年被评为全国“支前模范”并进京参加了9.3阅兵。2017年2月去世后,女儿刘峰亮在灵前写下这样的挽联:爱党尽职秉公执法一身正气浩然长存,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一生善德精神永垂。</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五媳宋春桃,现在长治养老院。有一女一子,其女在长治,于2020年6月病逝;其子在沁源。</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3><i><font color="#167efb">刘增胜(1928.1.9—2017.2.9)、宋春桃(1932.3.20)</font></i></h3>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为刘增胜全家合影</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前排左起宋春桃、毋琼、刘增胜</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刘峰亮(1951.5.20—2020.6.29)、毋保生、刘峰伟及媳妇</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图为刘增胜两口与女儿刘峰亮</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为刘峰亮全家(左起毋琼、毋保生、毋紫喧、毋鑫钰、刘峰亮、史旭婧)</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图为刘增胜两口与宋涪清合影</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图前排左起宋春桃、刘增盛、四子宋政平之子岳保成</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宋涪清、刘峰伟</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为刘峰亮全家与宋涪清</i></p> <h1><font color="#ff8a00">  民兵轮战队就是沁源居民发明的顽强的作战组织。除了最初广泛实施的伏击战、麻雀战,以石雷为主的地雷战也成为沁源民兵轮战队的主要围攻形式。当时家住距日军交口据点半公里张壁村的王电威在日军占领沁源时才16岁。今年已经79岁的他在与笔者谈到60多年前的抗战生活时仍记忆犹新。“日本人在1942年占领沁源的时候,太岳区党委告诉群众,日本人这次不走了。”日本人占领的15个据点,最大的交口据点就在王电威家附近。王电威参加了共产党发动建立的青年救国会,开始当过秘书,后来当过情报员。“那个时候我晚上躲在山里,白天给区委当情报员。年纪大了之后当了民兵,参加了轮战队,一边生产,一边打埋伏埋地雷。”</font></h1><h3></h3>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参加9.3阅兵情况</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媒体报道</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刘增胜的自述和发表的文章</i></p>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女儿刘峰亮在《沁源文史》2017年第三期上刊文怀念父亲</i></p> <h1><font color="#010101">  六子宋政善,1931年出生,1943年被日本鬼子杀害,年仅12岁。</font></h1> <h3><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抗战时期日军对中国儿</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童的虐杀——以华</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地区为例。</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面侵华战争,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漫长的8年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到处杀人放火,制造了无数的惨案,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我和平居民也由此遭受了亘古未闻的野蛮杀戮,日军的屠刀更是挥向了天真幼稚的儿童。</span></font></h3><h1><font color="#ff8a00"> 抗战胜利后,各个解放区都进行了战灾损失调查,,从而统计出被敌杀害的平民人数,但很多都没能对被害儿童作单独统计,因此我们也很难得出中国究竟有多少儿童被杀害的结论。但根据个别解放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区根据地,八年抗战期间被敌直接杀害170047人,其中儿童17031人,占全部被直接杀害人口的10%;致伤残者59839人,其中儿童2992,占伤残者的5%;因伤残染病致死者475941人,儿童322375人,占间接被杀害人口的68%。在晋察冀边区第四专区,被日军直接杀害16503人,其中有儿童 1326人,占8%;被虐待致死者18494人,其中儿童3870 人,占21%。在山东乐陵县,1939年1月至抗战结束,日军杀害群众7893人,其中儿童有1062人,占1/7。</font></h1>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宋家第三代最齐的合影(甘肃陇西)</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前排左起宋自仙、宋舍香、谷玉芬</i></p><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排左起宋政和、宋政廉</i></p> <h1>  习近平主席讲: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h1><h1> 宋家第一代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佃农长工,但他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h1><h1> 宋家第二代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们勤劳勇敢、奋发图强;</h1><h1> 宋家第三代是朴实的农民、工人、干部,但他们自强不息、勤慎肃恭。</h1><h1> 二、三、四代人中有在抗战时被日本鬼子杀害和失去生命的,在他们身上都有无所畏惧、奋不顾身的勇气;</h1><h1> 三代人中有受“文革”冲击被打成“右派”的,在他们身上都有无坚不摧、不甘示弱的精神。</h1><h1> 宋家人身上的特质,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那就是“自、勤、奋”。</h1><h1> 所谓自,就是自立、自强、自助;</h1><h1> 所谓勤,就是勤劳、勤俭、勤快;</h1><h1> 所谓奋,就是奋勇、奋斗、奋发。</h1><h1> 作为宋家后人,不仅要知道祖辈历经的苦难,更重要的是继承他们的品质,这才是传承的本质和意义所在。</h1> <p><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附录:宋家史</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