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今社会,办书院的人不多,私人办书院的则更是少之又少。然而,也不知是受什么力量驱使,我的战友汪国云、葛咸华却分别办起了各自的书院。为一探究竟,本月17日正午,我载旧书四袋驱车前往劳村葛咸华创办,并于今年9月开张的《景春书画艺术院》。<br></h3> <h3>《景春书画艺术院》位处大同镇劳村村中心街,座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2亩。书院原是刘、吴两姓的宗祠,由于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在深圳创业有成的葛咸华,为了发展家乡文化建设,征得刘、吴两姓族人同意,租旧翻新,个人投资70余万元,对刘、吴两姓宗祠进行彻底修缮装璜,改造成书院。修缮后的书院,由前后厅、廊房、后花园和后平房组合而成,处处透露出推陈出新的气息,仿佛向人们倾诉着岁月峥嵘,饱经沧桑的故事,让人沉浸在重温旧梦的情景中。</h3> <h3> 厅门外,粉刷一新的右侧墙面上悬挂着《景春书画艺术院》厅、院、室、廊等房院分布图。清晰的标注,似乎是告示人们,院主的精心布局和独具匠心的构思。</h3> <h3> 进入前厅,“寿樟堂”,三个金色大字,高挂在横梁之上,金灿灿,引人注目。悬挂于中堂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樟图,配以遒劲挺拔的楹联,一种古色古香韵味和传统文化的气息悄然而至。</h3> <h3> 果不其然!当我读过墙面简介后才知道,劳村,已有千年历史。三国之时的新昌县(后来的寿昌县)的府址便选建于此。那一刻,令我想得最多的是,足下这片土地到底承载着多少历史故事?</h3> <h3> 如果说,前厅是介绍劳村辉煌历史的简述之地,那么,后大厅便是劳村后人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展示厅。</h3><h3> 在这里,战友葛咸华自绘的黄山山水画,挂满厅墙四处。摆放在西房一台崭新的钢琴,这是劳村战友翁国华捐赠的。那天,我忘了问,东房的数台古筝又是出自哪位贤达之手。</h3><h3> </h3> <h3> 这是摆放在西侧廊坊的老物件。这些过时的物件被聚集于此,难道院主人是想告诉人们,这上面有他的念想,有他的魂思,还是有其先辈的灵气?</h3> <h3> 百余枚伟人像,被整齐地扣在红绸缎上。对开国领袖发自内心的敬仰,不光是战友葛咸华一人,我想是厮守在这片土地的劳村人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情怀。</h3> <h3> "无官不荣,无商不富"。“官得是清官,商得是仁商”。无论是“官”还是“商”,又岂能离开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简陋的教室内,那位老者,又在向后代传输什么?是古时这片土地的辉煌?是宗族前人顽强拼搏?或是传唱至今的“道义贤良”?</h3> <h3> “书院,书院”,有书还得有院。这个院,并不大,未见刻意雕琢,但设计得却十分精巧。信步入内,舒适安逸,心灵宁静。</h3> <h3> 这是杭州战友驱车近200公里特意赠与的书籍。战友情哟,到底有多深?那一刻,或许没有华丽的词语,只剩下眼眶泛红。</h3> <h3> 图片中的这些泛黄的书籍,是我这次带去的。不为别的,只是被办书院的两位战友所感动,表一表敬佩之意,抑或拋砖引玉,让更多的战友来参与。</h3> <h3> 翁国华,因事业有成,本地战友也有称其为"翁总"的。书院虽不是他创办的,但他与郭和平等当地战友一起,为帮助葛咸华管理书画院,劳心费神,竭尽全力。</h3> <h3> 一起帮助管理书画院的战友郭和平对我说,教授——杭州战友尚阳,将要在这《景春书画艺术院》住上十天半个月。尚阳告诉他,这里有故事,这里古文化积淀厚重,这里让他心灵宁静,灵魂远骋……尚阳战友的话,让我凭添出一丝共鸣。</h3> <h3> 郭和平还告诉我,书院内"吃、住、娱”,"琴、棋、书、画"一应俱全。世界级冬泳健将——战友施宏跃,也说要带上夫人来此院住些时日。宏跃说,这里远离城市喧嚣,这里环境幽雅,这里心能放飞,这里战友能敞开心扉,谈天说地。</h3> <h3> 国华、和平、志诚,再见!虽然,我还想多坐一会,与你们多聊一会,还想感受一下此处透出的那份浓郁的"德文化”气息。但身不由己,咱们下次见!</h3> <h3> 请记住,身后的这座《景春书画艺术院》,它不是一幢普通的建筑,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华夏大地才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