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果说,一匹锦缎是一首诗文,那么华美的刺绣就是优雅的典故,一道水波,一片禽羽,都让人浮想联翩。精致的锦缎,可追寻诗文的来路;而恰到好处的典故,却可追寻刺绣的归处。刺绣纵使不能“赌书泼茶”,但能更深层次地了解“锦绣中华”。</h3> <h3> 初识刺绣的时候,一脸惊喜,半卷讶然的样子,近乎贪婪地抚摸着那些精致的图案温润如玉,好像摸着久远的故事、好像从嘈杂喧嚣的繁华中一下子回到最初的宁静。这些丝丝缕缕,千般袅绕的脉络像极了缠绕着纠葛的人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绣娘,都在书写着各自人生的纵横经纬。</h3> <h3> 山西牵绣也叫硬质绣、纳绣,统称为晋绣,是在多层纯棉粗布裱糊的硬质底上,无论是纳还是绣,每一针每一线都必须用力牵紧,因此叫牵绣。牵绣🉑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虽然在晋中一带已流传上千年,但是相比著名的苏绣、蜀绣,卞绣等,牵绣仍是然是“无名小卒”,“养在深闺人未识”,是范素萍老师把山西晋绣发扬光大并自成一体,使晋绣走出山西,走向全国及世界各地,从此跃然在二十四种刺绣的行列,并在60多种针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200多种针法,正在逐步整理装帧成册,惠及大众。</h3> <h3> 第一次见到范老师,给人的印象是个子不高,说话温文尔雅,谦逊和蔼,朴实无华,低调。通过接触慢慢了解到范老师的工作作风。工作起来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对作品要求非常严格,加班加点是常事,学员们送她外号“拼命三郎”。 范素萍老师出生在晋中大地的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家庭,儿时虽然很苦,每每在忆起童年时代她总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谈起家乡挂在嘴边的也总是“感恩、感谢、感动”,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衷。虽然付出太多但她从不提起,只说党和政府给予的太多,她要做更多的事情去回报社会,这就是范老师乐观、积极、朴素的人生。</h3> <h3>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胸有丘壑落笔生花”这句话是对山西晋绣大师范素萍女士的的真实写照。范素萍老师不仅刺绣水平了得,而且绘画剪纸技术也是一流,她所有的作品全部出自原创,从不模仿别人。她创作的花鸟、龙凤浑然天成,栩栩如生。如若不亲眼看见,是想象不出一个山村走出来的女性,竟然有这样的天才。<br></h3> <h3> 这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就是范素萍老师一气呵成的,线条优美、流畅,纹络清晰、细腻。剪刀在范素萍老师的手中轻松自如,犹如一个魔法大师,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如此绝妙之作竟出自一个山村女性之手,都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她做人的准则是“感恩、感谢、感动,”。她永远对社会怀有一颗报恩的心,她的灵感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她善良真诚的内心,来自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美好的向往。她就像一颗太阳把她的热、以及满满的正能量撒向周围的人。<br></h3> <h3> 范老师的刺绣、剪裁,犹如和心爱的人对话,一针一线,一丝一缕都用心去感知,用心去理喻,轻轻细细,疏疏密密,或深或浅,极其精致,融入其中,一份超乎寻常惊喜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h3> <h3> 范老师的开山之作是绣一些鞋垫儿,各种花鸟、动物、植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赢得了客户的好感,由于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相机,因此没有留下更多的资料。这些鞋垫是之后陆续创作,使得我们有幸看到了仍然留有范老师体温的鞋垫。</h3> <h3>《和谐中国》是范素萍老师苏州研修的毕业作品,作品由六个龙首、六个虎型葫芦、六朵牡丹花、六只小蝙蝠构成六角形,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范老师心中永远如一汪清澈见底的泉水,简单而执着。心中的大爱折射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诠释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感责任感。</h3> <h3> 在和顺县太行山深处的丛林帝国中,有一群华北金钱豹被动植物保护专家发现,并进行了常年跟踪,其中豹王威武洒脱的画面经常出现在媒体中。作为土生土长的和顺人,范素萍为家乡生态的改观而兴奋,毫不犹豫开发出“豹喜”系列产品,既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有着强烈的发展欲望和扩展精神。而范老师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界人与动物的和谐在此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h3> <h3> 细致的纱线,精致的图案,仿若触电般敏感与好奇。手指袅绕着那些润如玉质感,宛如人生那般细密精彩。缕缕丝线间交错横生,错落有致,文案栩栩如生,使人大饱眼福。</h3> <h3> 令人可喜是在范素萍老师的影响下,她的三个女儿都继承了母亲的绘画、剪裁、刺绣的风格,都开始从事和顺的晋绣创作,并培训晋绣艺人。今年十月中旬范素萍老师应河南轻工业大学的邀请携两个女儿,推掉了许多事务,专程从山西和顺赶到河南轻工业大学给爱好刺绣的人们亲自授课。从从做事做人到理论知识;从一针一线到一贴一剪都一丝不苟认真教学,耐心细致,学员们大多来自河南,都是软绣,第一次接触到硬秀,老师不厌其烦,亲自示范晋秀的针法。晚上加班给同学们设计图案,白天教同学们学习色彩搭配、针法 、及对图案构思的理解。<br></h3> <h3> 这是范老师的大女儿,完全继承了母亲的绘画、剪彩、刺绣的风格。一把剪刀,一张纸,只见上下翻飞,一眨眼的功夫就能出来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鱼,一只可爱的蝴蝶。她绣制的梅花犹如寒冬里枝桠上饱含露珠盛开着的腊梅,不仅使人想起宋代诗人王十通的“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的优美诗句来。</h3><h3><br></h3> <h3> 一个小小的针插都绣得这么美丽,这么精致,这么让人爱不释手。</h3> <h3> 女人如花绽放,刺绣如诗,高雅美丽。刺绣妖娆于花边世界,缠绕于触摸的美感;受于劳动中的质感,小小的针线在绣娘的手中轻轻的低吟浅唱,穿梭于的布匹、绸锻之上,细致的纱线,精美的图案,或花鸟,或树木,或河流山川,或人与动物,甚至抽象的龙凤都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绢布之上,绣娘织进去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案,更多的是劳动,是行业,是时尚,是人生,更是人类牵绊的情感。这是范老师的小女儿正在构思创作一幅精美的图案。</h3><h3><br></h3> <h3> 这是河南轻工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培训班的结业作品。是由范素萍老师、张丽娜老师、张慧老师设计创作,主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以灯笼为主体造型,红色为主体色调,内容是梅花和河南省十八个地市的市花,搭配不同大小的五角星、鱼、蝴蝶、燕子、和平鸽等设计元素。每个灯笼上有七朵梅花,灯笼的整体框架是由七个开片缝合而成,“七”和祖国的70华诞相辅相承。灯笼的造型寓意天地长存。梅花在隆冬时节开放,凸显了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作品中运用了范老师在前期课程中讲授的平针绣、贯针绣、行针绣、插针绣、散套绣、打籽绣、滚针、十字针、锁边针等晋绣针法,还融入了剪纸的创作形式,整个创作过程凝聚了范老师及学员们的手艺匠心传承,体现了民间艺术的智慧结晶。</h3> <h3> 面对这么自强不息,这么充满正能量的人,我由衷的感谢上苍让我遇见了这一切的美好。感谢范老师以及她的儿女们在晋绣上的坚持并发扬,祝福她们在晋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祝福晋绣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祝福范老师及弟子们创造出更大的辉煌,给世人呈现出更精美的作品。</h3> <h3> 后记:范素萍1965年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六七岁时即随母亲学习针线,十三岁开始绣作鞋垫、枕头等物,因手巧心慧而名传乡里。二十岁时,她从90里外嫁到县城近郊的团北村。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董事长兼总设计师,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晋中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顺县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等。代表性作品: 硬质绣《狮虎针葫芦》、《和谐中国》、《和谐长寿》、《和谐大中华》、《和民心》、《顺民意》、《愿》、《豹·喜》等;软质绣《一路带干秋》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