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塔里木沙漠公路因塔里木盆地而得名,实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路宽7米,上下两车道,延伸至天际线,主要为塔中油田所建。</h3> <h3>公路两旁是近二十米宽的梭梭树林,这种沙漠特 有的植物每棵树可固沙十平方米。有效防止了流沙侵入淹沒公路。</h3> <h3>看看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吧,这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流动沙漠,在全世界也排名第二。</h3> <h3>塔中油田未到先见到来住车辆打尖、住宿的小镇,说是小镇,还不如说是食宿一条街,在且末县地图上都找不到。</h3> <h3>高聳的沙丘高可达三十米,连绵不绝。</h3> <h3>尼雅古城的牌坊横跨在公路中央。尼雅遗址已限制前往,只能凭空想像一下汉晋时期精绝国的原生态了。</h3> <h3>为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色,权以日出作日落吧!起了个大早,翻越两座沙丘,才发现前方还有更高的沙丘等着你呢!</h3> <h3>沙漠公路北起轮南,南至民丰县,即尼雅所在地界。全程走下来要五个多小时!</h3> <h3>为了使梭梭树能在干旱的大漠生存,在树根部铺设着以色列进口的滴灌胶管,全长有1044000米长(双侧)。沿线有108座水井泵房,一般都是夫妻站,负责管段胶管的养护和树木的完好,他们长年累月重复着单调的工作,忍受着孤独、寂寞。我们在这里遇到一对夫妻,还有一只游客留下的美国短毛猫,“这猫是受伤后被主人丢弃在这里的,现在抓老鼠、捕鸟是一绝”。男主人很得意地向我们介绍,猫咪也不认生,任随来客逗弄。</h3> <h3>公路通过塔里木河大桥,两岸的胡杨林己有一半变黄了。</h3> <h3>离满目金黄的胡杨林美景呈现还要十天半个月。</h3> <h3>塔里木河才是野生胡杨林的最大原生地,由于急着赶路,只匆匆看了一眼桥下黄了一半的胡杨林。</h3> <h3>又是日落之前赶到了博斯腾湖。博斯腾湖古称“西海”,由于湖心屹立着三座湖心岛,故蒙语意为“站立”。略呈三角型湖面有近千平方公里,为内陆最大淡水湖。</h3> <h3>大湖水深可达17米,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在这瀚海沙漠中,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h3> <h3>博斯腾湖有几项第一:有机鱼产量第一。</h3> <h3>西北内陆渔港码头第一。</h3><h3><br></h3> <h3>芦苇产量第一。</h3> <h3>芦苇高近五米,可以用苇墙形容,荡舟水上,水道两侧全是密密丛丛的芦苇。</h3> <h3>从博斯腾湖到吐鲁番,要循吐哈公路东行,再度进入沙漠地带。只是沙丘变成了新月状的沙山。</h3> <h3>前次过吐鲁番,阴差阳错与坎儿井擦肩而过。二进吐鲁番,主要目标是坎儿井这一与万里长城、京杭运河齐名的三大人工工程。图为路边的明渠旁一位维族大妈正在洗衣服。</h3> <h3>两排杨树之间的明渠清水汩汩流淌,但寻找暗渠、竖井才是我们的目标。</h3> <h3>在一处名为“坎儿井乐园”的景点,见到了新开凿的坎儿井。坎儿井是维族农民的创造性发明,它将雪山积雪溶化渗入地底的水通过精准测量,以一排竖井在井下开挖相互贯通的暗渠将水引上地面则为明渠,明渠蓄水塘称“涝坝”,一个个微型水库灌溉了吐鲁番地区数万亩土地,造就了沙漠中的绿州,粮菜、瓜果、树木皆得益于此。</h3><h3><br></h3> <h3>但未见原始的坎儿井终不甘心。在一位旅游达人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殊不知有着千年历史的坎儿井原型竟藏身这里!</h3> <h3>这是开掘竖井提土的转笼模型。井下挖土确定方位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长绳悬吊一头削尖的木棍,按尖端指向开挖;二是在身后置油灯一盏,用坎土曼(类似锄头)始终对自己影子开挖。此二法保证了暗渠不会偏离出水点。</h3> <h3>挖好的暗渠架起小木桥,炎热的夏季井下可为避暑的理想场所。</h3> <h3>竖井深度从雪山脚下近百米,逐渐变浅,直至与出水口地面持平。</h3> <h3>俯视竖井深不见底。</h3> <h3>坎儿井的出水口。</h3> <h3>木井栏围起的众多井口。一直伸向远方,这样的坎儿井吐鲁番地区有上万条,总长五千余公里。</h3> <h3>坎儿井的雪水成就了沙漠的“綠洲”经济。吐鲁番盛产葡萄,而葡萄保存、运输不易,所以果农创造了葡萄干这一特殊制品。吐鲁番葡萄干品种繁多、质量上乘,但都是在这些晾房内由干热的自然风吹制而成。</h3> <h3>晾房内挂架上满满的葡萄经过四十天的晾吹(不是晾晒)就成了耐储存的美味葡萄干。</h3> <h3>吐鲁番有座清郡王府,品级仅次于亲王。</h3> <h3>郡王府前有一个大陶罐型的“天下大馕坑”,据说可以一次烤一匹骆驼或六只羊。</h3> <h3>王府主殿前的柱廊,这点与内地建筑不同,可以在炎夏遮阴,使殿堂更凉爽。</h3> <h3>殿堂之间也以深廊相连。</h3> <h3>王爷接见来宾的客厅,不见桌椅,全是木床和炕桌。这与维族的“胡坐”即盘腿而坐的习惯相适应。</h3> <h3>王府殿后有砖砌地道,地道一侧辟有房间。防空洞一般的地道显然不是防止空袭而是屯兵屯粮和迅速转移所需。</h3> <h3>王爷的起居室用壁毯、地毯装饰得花团锦簇。不似满、汉王爷一堂硬木家俱配上掸瓶、帽罐、条幅……</h3> <h3>吐鲁番额敏和卓世居克鲁沁,是维吾尔民族英雄。早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时即归附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率部众内迁甘肃,乾隆二十年(1755年)隨清军西征准噶尔,三年后又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由于效力康、雍、乾三朝,战功卓著,被封为郡王。</h3> <h3>为了表达对真主的虔诚和感激清王朝的恩遇,额敏郡王命其子苏来曼在府侧建起一座伊斯兰风格塔型建筑,又称“苏公塔”。塔高三十七米,塔基直径十米。塔身遍布三角形、四瓣花形、水波纹和菱型等十五种纹饰,内有七十二级旋梯可拾级而上登高望远。该塔建成于1788年,是新疆现存最 高大的古塔。</h3> <h3>与库车鄂对回王和吐鲁番额敏回王並列的哈密回王额贝都拉都是康、雍、乾三朝随清军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因军功封王。其值得称道的均是矢志不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h3> <h3>哈密回王府原系蒙古王府,建筑特点融合了汉、蒙、伊斯兰三种建筑风格,这所军事议事堂即为单檐悬山顶汉式厅,而旁侧就是四角攒尖顶的三层城台式碉楼。</h3> <h3>四柱单层飞檐斗拱的“王爷台”牌坊。</h3> <h3>王府正门采用拱券结构的伊斯兰风格砖砌高墙围就外城。</h3> <h3>府内尚有三座礼拜寺和专奉祀清王朝自世宗至德宗图画影像牌位的万寿宫,万寿宫雕梁画栋、绿色琉璃瓦顶与内地王府正殿无异。每逢春秋雨季,回王均率百官拜祭。</h3> <h3>蒙式帽盔顶八角亭保留了原蒙王府的特点。</h3> <h3>哈密地处新疆南疆东端,是古絲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自第一代回王至第九代回王均是中央政权在西域坚定的拥戴者和追随者,第七代回王被叛军杀害后,清廷授其双亲王称号。哈密历代回王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都作出了巨大贡献!</h3> <h3>见到“柳园”收费口。第一印象是新疆之行告一段落,已进入甘肃省界。</h3> <h3>进入甘肃第一站自然是闻名于世的敦煌,月牙泉、鸣沙山已近在咫尺。</h3> <h3>进入敦煌景区的第一道园区大门。</h3> <h3>太阳刚刚从东方地平线露头,一行行驼队已向鸣沙山进发了。鸣沙山的沙很神奇,当人从沙山下滑时会隆隆作响,而踩下的脚印次日会自然平复!</h3> <h3>鸣沙山的下方是一湾清水即月牙泉,从沙山顶部下望两端尖尖恰如一弯新月。</h3> <h3>沙山移来移去却始终未能将泉水掩盖,原因之一是党河曾从此流过,目前沙漠下方仍有暗流不停补水。</h3> <h3>月牙泉旁是雷音寺,以“佛音说法、声如雷震”得名,进得山门,依次是弥勒殿、大雄宝殿及观音阁。</h3> <h3>月牙泉鸣沙山距敦煌五公里,自汉代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h3> <h3>游览敦煌必到莫高窟,游人日以万计,为保护敦煌古迹,现采用预定参观,A类票(提前一周定)可观八个洞窟,而B类票(当日购票)只能观看四窟。</h3> <h3>敦煌有洞窟735个,号称“千佛洞”,占地4.5万平方米,现在彩色泥塑2415尊,彩画4000余幅,是世界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博物馆。</h3> <h3>莫高窟始兴于“五胡十六国”的前秦,原名“漠高窟”,经历北魏、隋、、唐、宋、元长达千年的修造,终成今日规模。</h3> <h3>敦煌莫高窟延伸5公里,在两层洞窟间架起栈道,由于窟门紧锁,无法一窥究竟。</h3> <h3>导游引领游客行走在有数的几个洞窟之间,倥偬之间,只能有个模糊的印象,不看后悔,看过也遗憾!</h3> <h3>凭心而论,泥塑还是很传神的。中坐的佛祖,左右侍奉的是弟子迦叶和阿难,两位菩萨恭陪末座。面容丰满者为阿难,他熟记佛祖每句讲经说法,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祖灭寂后第一部《阿含经》即是他背诵传世。面容清瘦者为迦叶,阿难灭寂后他成为“多闻第二”。</h3> <h3>提到莫高窟,必及“藏经洞”。道士王圆箓清除沙尘过程中无意发现藏经洞,内藏魏晋之后的写经,绢画,文书等珍贵文物四万多件。王道士不明其价值又急于筹资修建三层塔和栈桥,在屡报官府未获资助情况下,被斯坦因和伯希和骗购大批文物。但也存留国内一部分,图中灯光照亮的小洞即藏经洞口。</h3> <h3>目前,余下的藏经洞文物得到充分重视,並建了藏经洞陈列馆专门探索其中奥秘。</h3> <h3>莫高窟的精华部分“九层楼”(即96号窰),高45米。依山而建,高聳飞檐,内有弥勒佛盘坐泥塑,又称“大佛殿”。</h3> <h3>佛像系唐造像,因武则天女皇自称弥勒佛转世,故现造像丰盈圆润,颇具女性特征。</h3> <h3>在莫高窟对面,有几座佛塔,这是在此圆寂的僧人的埋骨之所,为了使这一佛教艺术瑰宝长远流传,不知有多少人象敦煌研究院常书鸿院长一样默默奉献了自己的一生!</h3> <h3>从敦煌东行,迎面出现一座晶莹剔透的银白色牌坊,正中缀着两个红字“玉门”。“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的诗句千古流传,但岁月的浸蚀使玉门关只剩下一个黄土堆,我们只能转向更东方180公里处的嘉峪关。</h3> <h3>嘉峪关是明朝开国功臣、征西大将军冯胜选址,他看中讨赖河深达百米的河谷和湍急的祁连山雪水,这是嘉峪关唯一的地表水。沒有讨赖河嘉峪关军民无法生存,连酒泉也会成为不毛之地。河谷就是阻挡蒙古骑兵的天然屏障!</h3> <h3>“天下雄关”是嘉峪关城的荣耀,而在万里之外的长城另一端,“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的辉煌。</h3> <h3>嘉峪关的夯土墙与土坯墙经受了千年风雨的磨砺,也见证了抵御外侮的金戈铁马。</h3> <h3>蓝天下的关城城楼雄伟壮阔,足以让侵略者望而生畏。</h3> <h3>西关城门上嵌着《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关墙向南北延伸,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h3> <h3>嘉峪关南距奇峰迭起的祁连山7公里,连接天下第一墩,北距悬壁长城8公里,紧锁两山间的谷口,两侧城墙蜿蜒在沙漠戈壁之中。关城由外城、瓮城、内城构成,另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构成纵深防御体系,易守难攻,素有边陲锁钥之称!</h3> <h3>城门洞内巨条长石铺道,已被兵车战马轧出深深沟槽。</h3> <h3>关内瓮城作为外关失守的第二道防线。使侵入者腹背受敌。</h3> <h3>关外有长城第一墩的遗址,是古长城西端的起点标志。</h3> <h3>同治年间,嘉峪关外新疆大部分被沙俄支持的叛军阿古柏控制。清末钦差大臣左宗棠以六十九岁高龄抬棺率军出关进剿。战略上“先北后南”,因北疆民心所向中央政权,阿古柏力所不逮。战术上“缓进急攻”,做足战前准备,战时则快速结束战斗。事实表明左宗棠战略战术皆正确,仅用两年即将除伊犁(伊犁也在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后归还中国)外全疆收复。使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重归中国。清政府虽有残暴、腐朽的积弊,但在开疆拓土维护国家统一这个大方向上是有功于中华民族的。否则我们的新疆游就成了出国游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