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段,消逝的汴京遗梦

清欢

<h3>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h3><p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h3> <h3>  都说人生似一场虚幻的梦,流于溪水,飘于浮云,消逝在指尖,就这般无法触及。翻开一卷宋词,伴着袅袅茶香,便打开了千年之前那繁华如梦的往事……</h3> <h3>  清风徐徐吹来,撩起书页,展开了属于苏轼的篇章。清风虽不识字,但它总是知人意,它懂我喜欢苏子的诗,喜他诗中的豁达明净,喜他那种心胸开阔的情怀。纵然受到了种种挫折,却仍保持豪迈的心性,不让自己在失意中浮沉,这种境界难道不令人敬佩吗?</h3> <h3>  忆起苏轼的一生,似是失意太多,得意太少。二十一岁那年的苏轼,首次参加了朝廷科举考试,所写的策论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名震京城。熙宁四年,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反对推行新法,于是遭到了朝廷官员的排挤。后又因“乌台诗案”被皇帝贬到了偏远的黄州。终于在高太后临朝时期得到赏识,极为受宠。本以为可以就此度过安平的一生,可又在政治受挫,于是自主请辞外放。太后驾崩后,哲宗亲政。哲宗为了宣泄不平,先将苏轼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然后又将其贬至遥远的惠州,住了两年零三个月,再次将苏轼贬到了更远的澹州。</h3> <h3>  可纵使被一贬再贬,苏轼仍然保持着那颗安然的心。在颠沛流离的境遇,学会随遇而安。于不符合时宜的境况依旧清醒旷达,不俗悲凉之音,这就是苏轼的处世之道。他在黄州,吃着几碟素菜,饮着清茶,发出了“雪沫乳花浮午盏,寥茸高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感慨;他在杭州西湖,看春光烂漫,桃红柳绿,提笔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大好风貌;他在江南,望着超然台,感悟出了“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人生哲理;他在深山竹林,穿蓑戴笠,听风雨穿竹打叶之音,悟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况味。可是身处官场,却连遭失意,心中也有不甘,醉酒后心怀悲愤,亦含泪吟出“长恨此生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的悲哀。</h3> <h3>  在苏轼的词中,蕴含了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也藏纳了人生的世情百味。其实,一个人的心可以很辽阔,纵然失去了方向,它也不会迷惘。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中,即使没有鲜花与掌声,也可以自我鼓励,为自己喝彩。</h3> <h3>  花开花落,碎碾成泥,独留一缕清魂,一人芬芳。是啊,诗酒趁年华。短短数十载的年华,如果不曾珍惜,回首过往,将会毫无意义。如今,我们拥有着最美丽的年华,当用心品味,不枉读苏轼的一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