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央视播出准确数字,再次证明毛主席的伟大!

洞庭散人

古往今来,治水传统与华夏文明相生相伴,无数仁人志士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熟谙中国历史和善于以史为鉴的毛主席,深知治水在国家建设中的意义,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毛主席高度重视水利建设、防汛抗旱和水土保持。早在1934年,毛主席就说过<strong>“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以说是真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1959年全国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毛主席非常高兴,他说:<strong>“一九五九年冬,全国参加搞水利的人有七千七百多万,我们要继续搞这样大规模的运动,使我们的水利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农业合作化时期,毛主席就预示到“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群众有很大的力量。几千年不能解决的普通的水灾、旱灾问题,可能在几年之内获得解决。”垦荒种地,增产粮食,毛主席又特别强调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他一再告诫人们“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工作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最近,看《毛泽东年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毛主席高度重视水利建设、高度重视防汛抗旱、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的认识。1952年10月30日上午,毛主席乘专列前往黄河大堤。在专列上,谈黄河治理问题、谈修建三门峡水库的问题、谈南水北调问题。下午又乘汽车到开封北郊黄河柳园口看“悬河”。晚上和有关负责同志商谈<strong>“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strong><strong></strong>午夜,查阅《河南通志》,了解黄河泛滥史。10月31日上午,到达郑州,来到黄河岸边的邙山山顶,观察黄河在这一带的走向、水势、流量和黄河铁路大桥情况。后来,又到黄河北岸新乡境内看大型引黄灌溉水利工程——人民胜利渠。考察中,毛主席反复强调的是“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他说:<strong>“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据我所知,毛主席又指示过,<strong>一定要把海河治理好。</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毛主席多次视察长江,指点了三峡工程建设,写下了宏伟的诗篇<strong>“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br></br></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h3><font color="#010101"><strong>打好新中国成立后治水第一仗</strong><strong></strong>1950年6—7月间,淮河流域连降大雨,中上游先后漫决,被淹农田达3100万亩。毛主席阅读华东局的电报时,难过地落了眼泪。8月5日夜,给周恩来的批示说:“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9月21日,毛主席再次督促周恩来:“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望督促早日勘测,早日作好计划,早日开工。”在抗美援朝战事正紧的情况下,毛主席亲自批示,把两个原准备投入抗美援朝的野战师,集体转业,改编为水利一师和水利二师,开上了治淮第一线,直接担任佛子岭水库和薄山水库的建设攻坚任务,他亲笔题词:<strong>“一定要把淮河修好。</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毛主席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1951年就建成苏北灌溉总渠(长168公里)、石漫淮水库(可蓄洪4700万立方米)。1952年,又兴建白沙水库和板桥水库,安徽省以修筑淮北大堤为主,实施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建设工程。1954年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这些水利设施发挥了作用,没有发生水患。到60年代,治淮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等10座大型水库及几百座小型水库。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再也没有发生过大水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strong><strong>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治理淮河的第二期工程中,民工在河南省泌阳县板桥水库工地施工。新华社发(资料照片)</strong><strong></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strong><strong>这是民工在润河集蓄洪分水闸工地施工(1951年摄)。新华社发(资料照片)</strong></font></h3> <strong>这是民工在河南省禹县白沙水库工地运送土石(1951年摄)。新华社发(资料照片)</strong><strong>“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strong><strong></strong><br></br>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下游决口有据可查者1593次,大改道26次。治理黄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期望。真正治理黄河的伟大时代,是从新中国开始的。1952年10月,毛主席到郑州、兰考、开封、新乡等地视察黄河。同年底,在河南新乡建成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共建成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农田72万亩。毛主席专程来到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渠首闸视察,并亲自摇动摇把,开启了一孔闸门。<strong> <strong>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主席三次视察黄河</strong>毛主席对黄河的治理,亲自规划、亲自视察,进行了一系列水利建设工程,上自刘家峡、青铜峡,中经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终抵人民胜利渠、东平湖水库和大堤等。黄河干流上的水利设施建设不仅根除了洪灾,为沿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开发了水力发电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对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三门峡截流工程,从1953年开始,1958年截流成功,成为根治黄河水患和综合开发黄河的骨干主体工程,可灌溉农田4000万亩,发电效益显著,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历史从此结束。<strong>充分开发长江水利资源</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毛主席亲自题词:<strong>“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1952年汛前,在30万军民的奋战下,打响了治理长江的第一仗。仅仅75天,就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经受住了1954年特大洪水的考验。1958年,丹江口工程动工,拦河大坝长近2.5公里,坝高162米,最大蓄水量209亿立方米。两条引丹灌渠,年引水9亿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万亩,年均发电40万千瓦时。毛主席对这项工程给予了极大关心,一直密切关注设计、施工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在丹江口选址之时,毛泽东不仅考虑到长江中游的防洪,而且高瞻远瞩地与未来的南水北调路线联系起来。对三峡这一关系中华民族千年大计的建设,毛主席更是既积极又慎重。1954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后,毛主席从武汉返京,专门在火车上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汇报,详细询问三峡工程规划设计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从1953年到1958年,三峡建设酝酿过程中,毛主席六次召见林一山,了解各种细节。毛主席对三峡建设提出<strong>“积极慎重,充分可靠”</strong>的方针。在南宁会议时,毛泽东专门让林一山、李锐到会,听取他们的不同意见。1966年3月,在三峡工程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毛主席仍始终强调,<strong>在决策上要充分听取、分析、吸收不同的意见,避免片面性和决策失误。</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依靠群众力量开展水利建设</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毛主席把水利建设当作全体人民的大事,强调要依靠群众、动员群众。除淮河、黄河、长江外,对海河、辽河、松花江、珠江等也展开了全面整治,尤其是遍布全国各地的水利建设如火如荼。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只有大中型水库23座。1949年至1976年,全国建成大、中、小水库0.8万多座,建成万亩以上的灌区5000多处,灌溉面积8亿亩。1958年,毛主席带领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代表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到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这段时间,北京还修建了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得到毛泽东的亲切关怀。密云水库总蓄水量达43.75亿立方米,怀柔水库总库容1.44亿立方米,成为北京的生命之源。在1958年开始的群众性兴修水利过程中,红旗渠堪称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它酝酿于1958年,1960年开工,1969年完成。河南省林县人民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一条河道,共削平1250座山头,斩断264座山崖,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漕,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全渠由总干渠、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加上各支渠,总长度达1500公里,灌溉面积扩大60万亩,从此结束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在海河治理工程中,修筑防洪大堤4300公里,修建大小型水库80多座,总库容达130多亿立方米,使海河的排洪力提高十多倍。横跨皖豫两省的淠史杭水利工程,始建于1958年,1970年竣工,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综合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使安徽西北部十多个县的900多万亩土地得以灌溉,成为堪与都江堰齐名的伟大壮举。<div><h3><strong>拉开历史的时空,人民将会重新发现毛主席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所作的伟大贡献。</strong></h3><strong></strong><h3><br></h3></div>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9RD-mjS2LMXR8TYcpelpv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