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初级中学“铸理想信念·做师德先锋”系列学习之三:“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李镇西的故事

陈笑君

<h3> </h3><h3> </h3><h3> 【获奖情况】<b>李镇西</b>,自1982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font color="#010101"><b>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b></font></h3><h3><br></h3><h3> 【学术研究】 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font color="#010101">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font>,在数十家报刊上<b><font color="#010101">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奖。</font></b></h3> <h3></h3><h3>  </h3><h3> 李镇西认为:<b>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b>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h3><h3><br></h3><h3> 捧读《做最好的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b>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b>。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李镇西老师用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们!<b>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充满爱的教育者,生命将更加精彩。</b></h3> <h3><b>一 “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b></h3> <h3><br></h3><h3> 常常遇到许多年轻的和不年轻的教师向他写信请教:“李老师,我班一个男孩老爱迟到,怎么办?”“李老师,学生厌学怎么办?”“李老师,如何管理班上的纪律?”“李老师,班上两个孩子早恋了,我该怎样引导?”“李老师,我班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下降了,我该怎么办?”……</h3><h3><br></h3><h3> 每当有人向李镇西老师请教类似的问题,他总是诚实地回答:“我没办法。因为<b>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只给了我一个孤立的教育现象,我确实没办法。但是,如果我在你的</b><b>班上,如果长期和孩子相处,我一定会有办法的。</b>李镇西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h3><h3><br></h3><h3> “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b>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真正把学生当成一位富有个性的人,已经真正尽到了我能尽的最大努力</b>?<b>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b>――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h3><h3> </h3> <h3><b>二、 “苦” 中之乐, 乐之无穷</b></h3> <h3><br></h3><h3> 一直以来我们总认为“班主任”是辛苦、劳累的代名词。但是李镇西老师用他的成就改变了我对班主任这个角色的理解。</h3><h3><br></h3><h3> “作为教师,永远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脸庞,这多么令人欣喜;作为班主任,永远面对的是晶莹的童心,这多么令人骄傲;<b>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永远面对的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这多么令人自豪!献身于这平凡而崇高的事业,一切辛苦都是甜蜜的。” “我要让我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李老师班上的日子,是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 这段发自肺腑的话体现了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b></h3><h3><br></h3><h3> 爱学生,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的一生负责”。<b>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b><b>还给童年</b>”,<b>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b>在热爱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的巨大幸福。</h3> <h3><b>三、坚持写教育日记</b></h3> <h3><br></h3><h3></h3><h3> 李镇西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的给他的女儿写成长日记、写信交流沟通。十几年如一日的给他的学生写教育日记、教学随笔、教学反思。与学生家长通信,为他的学生编辑班级史册。<b>他把一个个教育智慧故事记录了下来,让平淡的生活成就了辉煌的业绩</b>,他这种持之以恒,不让美好的时光平庸流逝的态度最为打动人。</h3> <h3>  李镇西老师特别注重<b>研读并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b>,并写下大量随笔、教育日记。 “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当我打开他的书,一股亲切而温馨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耳畔似乎响起了一位慈爱长者诚恳的忠告和叮咛;而当我关上书,思想的晴空万里无云,我的思维的翅膀会继续沿着苏霍姆林斯基所照亮的航程自由自在地飞翔……”</h3> <h3><b>四、“自己培养自己”</b></h3> <h3>  </h3><h3> 这地球上的空气、阳光和水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每一朵花儿都能结果。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说<b>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结果。人的成长与否全在自身。</b></h3><h3><br></h3><h3> 李镇西老师在年轻时代,由“未来班”事迹上了1984年7月的《中国青年报》,开始有报纸约稿,还有杂志为他开专栏,俨然是一名“教坛新秀”了。“当时还二十几岁的我,如果止步不前,再学会点处世智慧,我也会过得不错的。但我问自己:我还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h3><h3><br></h3><h3> 于是,他大胆地审视自己的教育,甚至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整个中国教育,结合教育实践,写下了《沉重的思考》等一些有份量的教育文章,几乎每一篇都引起较大的反响和争议。所有的文章都指向“人”的心灵——青春期心理、个性与创造性……<b>与此同时,他在语文教育和班级管理两个领域不断研究。《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语文教育:从批判走向</b><b>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等著作的出版,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b>但李镇西老师依然在问自己:“我还能再往前走一步吗?”</h3> <h3>  </h3><h3> 于是,他在42岁那年报考了博士,重新开始了由早读、上课、晚自习构成的大学生校园生活。三年后,以“优秀”等级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到成都,市教育局安排李镇西老师进了成都市教科所,并专门为其设立“成都市教育发展研究室”。没有了课堂教学,没有了班级管理,没有了应试任务,没有了升学压力,他本可以很悠闲体面并受人尊敬地度过余下的十五年教育生涯。<b>但他再次问自己:我还能再往前走一步吗?</b></h3><h3><br></h3><h3> 于是,他多次给市教育局杨伟局长写信打电话,<b>要求“回学校去”,上语文课,当班主任。</b>他坚信,虽然还是上语文课和当班主任,但经过博士学习和深度思考研究的我,不可能重复自己,一定能够超越自己。果然,<b>重返学校的李镇西以更加自觉的民主情怀和人文眼光带班上课,使自己的教育和课堂完全刷新了自己的过去。</b>《与青春同行》《心灵写诗》《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做最好的老师》等新一批教育畅销书,便是他“重返校园”的实践与思考的结晶。</h3><h3> </h3><h3> 他说“<b>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b>”任何困难,比起他那执着的信念,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h3> <h3>  李镇西老师曾这样概述他的教育理念:<b><font color="#010101">“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font></b>我和学生的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是:“<b>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b></h3><h3><b><br></b></h3><h3> 少年马克思在作文中曾这样写道:<b>“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b>今天,我们最应该向李镇西学习的是――<b>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去培养真正的人!</b></h3><h3><b><br></b></h3><h3><b> 在李镇西老师这里,没有急功近利的教育,只有纯真的理想,激励教育者们不忘初心。</b><b><br></b></h3>

李镇西

教育

老师

学生

李老师

班主任

教师

苏霍姆

自己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