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秦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平天下:秦的统一”特展

紫色炫传奇

<h3>  结合小超老师讲的史记“秦本纪”,期待三周的参观“平天下:秦的统一”特展之行终于成行。😊</h3> <h3>小超老师说在门前“秦”字标志前集合。</h3> <h3>这是个“秦”字👇🏼,你看出来了吗?😄我没看出来。😅</h3><h3>如果不是到了看到大家都集合在这里,我肯定会到处找“秦”字的标志😂。没文化,真可怕啊!😂</h3><h3>赶紧先留个影吧😄</h3> <h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里的秋色😊</h3> <h3>“平天下:秦的统一”特展就在这里。👇🏼</h3> <h3>2019年,正值秦始皇兵马俑发现45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馆40周年之际。</h3> <h3>集合全国33家文博单位的与“秦的统一”相关的精品文物317件(组),在这里齐聚一堂,着重展示秦文化的广博内涵,反映秦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h3> <h3>身处三秦,脚踩长安,你有没有特别想知道秦的发展历史?那咱们就一起扒一扒秦的那些事儿,整一出寻秦记吧😉</h3> <h3>秦的发源地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学术界比较认可“东来说”。</h3><h3>据史记记载,子契、后稷 、伯益共事大禹 。因伯益辅佐大禹治水立有大功,被舜帝封在山东鱼台(大概就是下图中画圈的夷国这片地方),赐赢姓(燕子飞翔的意思,因为传说伯益祖先是因为吃了燕子蛋才生下伯益祖先的),成为东夷部落。后因伯益族人在商周朝代更替时站错了队,被罚到西北荒蛮之地。这撮人,就是秦人的先祖。所以后来秦会被称为“秦夷”。那时,秦人的先祖就生活在西犬丘一带。<br></h3> <h3>秦的九都八迁图</h3> <h3></h3><h3>秦人第1都:秦邑(今甘肃清水县北)</h3><h3>起止时间:约前890年—前822年(历时60余年)</h3><h3>居住君主:非子、秦侯、公伯、秦仲4人</h3><h3>西周第八位天子周孝王时期(前897年―前886年),生活在西犬丘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替孝王养马有功,孝王知道非子的先祖被舜帝封有土地,赐过嬴姓,便把秦邑(今甘肃天水清水县附近)赐给非子,并封作周的附庸,续赐姓嬴,非子以封地为氏,号称秦嬴!这个不足五十里的“秦邑”政权,就是秦国的雏形。虽然,“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但从此开启了秦的“九都八迁”,向东扩张的历史篇章。</h3> <h3>秦人第2都:西犬丘(又名西垂,在今甘肃礼县东)</h3><h3>起止时间:前822年—前777年(历时46年)</h3><h3>居住君主:秦庄公、秦襄公2人</h3><h3>周宣王初年,秦仲奉周天子之命讨伐来犯的西戎,不幸战死。秦仲之子秦庄公等五兄弟立志为父报仇一举收复被戎人侵占的本族旧地西犬丘(在今甘肃礼县东大堡子山遗址)。宣王大喜,就把西犬丘也赐给了秦庄公,并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西犬丘又名西垂)。就这样,秦人的地盘陡然间扩大了数倍,不久秦庄公就把都城从秦邑又搬到了祖居地西犬丘。</h3> <h3>秦人第3都:汧邑(在今陕西陇县东南)</h3><h3>起止时间:前776年—766年(历时11年)<br></h3><h3>居住君主:秦襄公1人<br></h3><h3>秦庄公秦其去世,其二子秦襄公把西犬丘城让给大哥居住,自己则迁都到陇山东边的汧邑(在今陕西陇县东南)。汧邑离当时的周朝都城镐京更近。不过当时秦人宗庙还在西犬丘,汧邑仅是陪都性质。</h3><h3>不久,周幽王华丽丽地表演了“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而招致杀身之祸,西周灭亡。秦襄公护驾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并开“空头支票”赐予秦人“岐山以西之地”,秦人正式立国。<br></h3> <h3>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拉开了赫赫有名的春秋大幕。</h3><h3>春秋初期的形势图</h3> <h3>秦人第4都:汧渭之会(在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古汧水西岸)</h3><h3>起止时间:前762年—715年(历时48年)<br></h3><h3>居住君主:秦文公、秦宪公2人<br></h3><h3>秦襄公去世后,其子秦文公继位,最初居住在秦人“圣都”西犬丘的西垂宫中。他念念不忘打下平王“赐予”的岐山以西之地,于是秦文公以打猎为名,进入渭河平原的西端,来到了所谓的“汧渭之会”,也就是汧水(今写作千河)和渭水的交汇处,在今天陕西宝鸡市一带。两河所夹的三角洲,土地自然十分肥沃,这里又是当年非子为周孝王养马的旧地。于是秦文公拍板定居于此。这时西犬丘依然保留秦人的宗庙,不过秦国的政治重心实际已经东移了。文公在位50年去世,熬死了儿子静公,由孙子宪公继位。</h3> <h3>秦人第5都:平阳(在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古汧水东岸)</h3><h3>起止时间:前714年—前678年(37年)<br></h3><h3>居住君主:秦宪公、秦出子、秦武公3人<br></h3><h3>秦宪公二年(前714年),秦宪公基于向东扩张的既定国策,又在古汧水东岸(今宝鸡市陈仓区东部)修筑了一座新宫——平阳宫,并迁居那里。值得一说的是,无论在汧渭之会还是在平阳,秦君都是先盖一片宫殿群居住,并没有修筑相应的外郭城墙。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秦国国力有限,另一方面更是受秦人不断追求扩张的精神所影响——秦人正在不停东进,谁知道会在一个地方住多久?<br></h3><h3>接下来,经过宪公十余年征战,秦国的东界从岐山一带推进到丰镐一带,东扩了约200里,渭河平原的三分之二都被秦国占领。<br></h3><h3>可惜秦宪公英年早逝,22岁就死了。<br></h3> <h3>秦人第6都:雍城(在今陕西凤翔南)</h3><h3>起止时间:前677年~前384年(历时280余年,中间秦灵公短暂迁都泾阳)<br></h3><h3>居住君主: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后惠公、秦出公、秦献公19人<br></h3><h3>秦德公继位,他把宪公、出子、武公三君居住的平阳宫及周边土地分封给秦武公之子公子白作了封邑,德公自己则另选雍地(在今陕西凤翔南)修筑了大郑宫,作为国君的驻地。<br></h3><h3>经考古发掘确定,秦国雍城城址东西长近3500米,南北宽近3100米,总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宗庙、墓葬的规模都十分宏伟高大,富丽堂皇。要知道当时周天子居住的王城也不过是2890米(东西宽)×3700米(南北长)的规模。秦穆公时西戎使者、祖籍晋国的贤臣由余曾惊叹雍城的壮丽奢华,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所以雍城是秦人走向兴盛的起点,是秦人第一个有大国气象的国都,秦穆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人的各种祭祀场所也密布雍城周边,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充分显现雍城的重要性。以至于后来秦国虽然迁都咸阳,但重大祭祀和典礼活动依然在雍城举行,如秦王嬴政举行冠礼就在雍城蕲年宫。如果说西犬丘作为“立国之都”是秦人第一“圣都”,那雍城就是秦人的第二“圣都”。</h3><h3>关于雍城,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写的凤翔博物馆和秦公一号大墓的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2fgjce8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国庆游——凤翔之凤翔县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a></h3> <h3>春秋后期的形势图</h3> <h3>秦人第7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h3><h3>起止时间:约前422年—前415年(历时近10年)<br></h3><h3>居住君主:秦灵公1人<br></h3><h3>战国初年,赵、魏、韩消灭智氏,三家分晋。魏氏魏文侯用李悝变法,用吴起编练“魏武卒”,国力军力实现飞跃发展,成为战国第一强国。在秦、魏倾力争夺河西之地的时候,为了方便指挥东部战事,同时也为了摆脱雍城旧贵族的势力,秦灵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都城从雍城(在今陕西凤翔南)东迁到航空距离300余里外、位于整个渭河平原中端的泾阳(今陕西泾阳)。灵公迁都泾阳的具体时间史书无载,但应在灵公三年之后。不过考古没有在泾阳一带发掘出大型宫室遗址,显然泾阳仅为军事陪都性质。</h3> <h3>秦人第8都:栎阳(在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h3><h3>起止时间:约前383年—前350年(历时34年)<br></h3><h3>居住君主:秦献公、秦孝公2人<br></h3><h3>在外流亡30年的秦灵公之子公子连从魏国返回,进入雍城夺取君位,史称秦献公。献公登基之初就大力实施革新政策,颁布了“止从死”的命令,即废除了秦国实施近400年的野蛮人殉制度。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秦献公下令在东方战略要地栎(yuè)阳(在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修筑城墙,并把都城从雍城东迁到那里。</h3><h3>秦献公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为秦国的进一步变法奠定了坚实基础。献公驾崩后,其子孝公继位,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秦国国力显著提升。</h3> <h3>秦人第9都:咸阳(今陕西咸阳)</h3><h3>起止时间:前349年—前206年(历时144年)<br></h3><h3>居住君主: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子婴共9人<br></h3><h3>商鞅开始主持第二阶段变法,第一项措施就是迁都。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奉孝公之命在泾阳正南方、渭水北岸边的咸阳修筑宫阙,并于次年正式迁都那里。相比偏东北的栎阳,从经济角度看,咸阳一带的土地更加肥美,因而农业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从历史角度看,咸阳距离西周的丰镐二京非常近,文化积淀深厚,“王气”十足。所以自秦孝公迁都咸阳直到秦朝灭亡,140多年间秦人再未更换都城。</h3><h3>迁都咸阳后,商鞅又颁布全面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等法令。秦国变法虽然在六国中较晚,但秦人本就尚武,而在商鞅的这一整套制度设计下,秦国能最大限度攫取国内人、财、物力,六国却因主客观因素做不到这点,自然不是对手。此后商鞅虽被孝公之子秦惠文王所杀,但“秦法未败”。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用张仪连横,收复河西、上郡,灭巴蜀、败楚国,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王,中原诸侯(不包括楚、越等边远之国)中第三个称王者(第一二为魏惠王和齐威王);秦昭襄王用范雎为相、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大败魏、楚、赵等国,灭周迁九鼎,为统一奠定基础;最后秦始皇终于吞并八荒、成就帝业。</h3> <h3>总结</h3><h3>自周孝王封非子直至秦朝灭亡,秦人先后拥有秦邑、西犬丘(西垂)、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等九个都城,总体趋势是由西向东。秦人的每一次都城迁移,都体现了秦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进取性,最终都扩大了秦人疆土、增强了秦人的力量。具体说,其中秦邑虽然最早,但是当时秦人地位低微、势力弱小,因此并无像样的宫室和祭祀场所;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都是秦君东进过程中探索性的临时性驻地,泾阳和栎阳则是秦人与魏国争夺河西时的军事性都城;九都之中,在秦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是西犬丘、雍城和咸阳这三都,西犬丘是秦襄公设立“西畤(zhì)”祭天立国之都,雍城是秦人历时时间最长、祭祀功能齐备的礼制之都,咸阳是秦国统一天下之都。<br></h3> <h3>秦国世系表</h3> <h3>在扒秦九都八迁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理清秦由非子起源、庄公封大夫、襄公立国、穆公宣志、孝公图强,到惠文王崛起、昭襄王称霸,再到秦王嬴政“奋六世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过程。不知道为什么,理清秦国从与西戎杂处的夷人小部族,逐渐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的700年发展脉络之后,突然不太想往下写了😂。可是看看题目,我原本是要写特展的呀。估计是理清脉络太烧脑,以至于看着特展照片却想不起来都要讲啥😅。好吧,继续回到特展,不过请原谅下面的记录有点儿敷衍了事。😝<br></h3> <h3>秦子镈,乐器。秦子是谁?学界众说纷纭。有说为被文公熬死的太子静公,有说为宪公,亦有说为出子等等。总之,秦子应为春秋早期的一位秦公。旁边的翘尾小狮子,据猜测应为放置敲击棒之用。</h3> <h3>秦公镈,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h3> <h3>瓦当与筒瓦烧结块</h3> <h3>凤翔博物馆中被我忽视的重要展品:先秦青铜建筑构件</h3> <h3>吴王孙鼎,是春秋末期秦与吴国有过交流关系的见证。</h3> <h3>说来也真是有意思😄。前阵子去湖北博物馆,写下这么一段话👇🏼</h3> <h3>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写的湖北博物馆<a href="https://www.meipian.cn/2hr64pu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武汉游——之湖北博物馆</a></h3> <h3>却原来,吴王夫差矛被请到了这里😂</h3> <h3>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骹(又称(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与越王勾践剑纹饰相似。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h3> <h3>春秋中晚期的石头骰子。跟今天的一个样哈😄</h3> <h3>秦的排水管道(带拐头),陶,长140厘米,高55厘米。</h3> <h3>鄂君启金节。战国时期青铜器。左:车节长29.6厘米,右:舟节长31厘米。1957年安徽省寿县邱家花园出土,共发现车节3件(形式和铭文均相同),舟节2件(形式和铭文均同)。</h3><h3>金节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地理、符节制度、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以及楚王与封君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金节用铜铸成,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这种"车节"和"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车节、舟节各一件,是常设精品展的重要展品。而另外3件藏于安徽博物馆。这次安徽博物院给送来个复制品。😂</h3> <h3>人擎灯,战国时楚国的青铜器,藏于湖北省博物馆。</h3> <h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就是俎。战国时楚国的青铜器,藏于湖南省博物馆。</h3> <h3>青铜豆,盛放腌肉、酱的器皿。</h3> <h3>秦孝公在献公的基础上,重用商鞅,变法图强!</h3> <h3>商鞅方升,商鞅变法的产物,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重480克,容器202.15毫升。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上海博物馆。</h3> <h3>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临”字。“重泉”与左壁铭文字体一致,应是一次所刻,而“临”字与底部诏书为第二次加刻。可知此器初置于“重泉”(今陕西蒲城),后转发至临地。《史记·秦本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h3> <h3>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h3><h3>商鞅方升公布之后,就有了统一的计算数据: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意思就是以十六又五分之一方寸的容积为一升。有了这样一个实体参照物之后,农民丈量土地不再是以前的以步为单位,商业也有了具体的评判标尺,不再有缺斤少两的现象出现,商业运转速度也得到加快,减少了因为不同度量标准产生的误会争执,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定。</h3><h3>商鞅方升只是一个小小的器物,但这样的器物却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之久,其体现出来的意义就是很简单的两个词语:公平、公正。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秦法推向中原,也将标准的度量衡推向中原,更是将公平公正的概念推向了世人,历史资料一直标明是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但秦始皇也是在商鞅方升的基础上进行了推广与沿用,是商鞅给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基础标准。</h3> <h3>虽然凤翔博物馆的那些瓦当也很重要,不过和它们搁在一起,总感觉有点儿委屈商鞅方升。😂</h3> <h3>商鞅镦,矛戟等兵器柄末的保护套。</h3> <h3>秦惠文王嬴驷时的疆域。秦惠文王,是秦孝公之子,一即位就车裂了商鞅。重用张仪搞连横。他就是芈月的老公。😄</h3> <h3>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h3><h3>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h3> <h3>秦惠文王死后,太子秦武王即位,张仪不受待见出逃魏国,出任魏相,一年后病逝。(必须感慨一下:真是一朝君子一朝臣啊!😅)</h3><h3>秦武王,姓嬴名荡,秦惠文王之子。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h3><h3>秦武王天生神力,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h3> <h3>这个鼎可不是砸死武王的鼎哈😂。藏于湖北省博物馆。</h3> <h3>秦武王死后,芈八子(也就是芈月)同母异父的长弟魏冉助芈八子在燕国做人质的儿子嬴稷即位,史称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他武用白起,文用范雎,采用远交近攻策略,使秦国达到了决胜时代!</h3> <h3>秦昭襄王用李冰,建成了著名的都江堰。</h3> <h3>八年相邦薛君漆豆。此漆豆是秦宫廷用来供君王饮食的器具。</h3> <h3>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为战国四君子也。薛君,就是孟尝君田文,其封邑在齐国薛地,曾是秦昭襄王的相邦。</h3><h3>在他身上比较著名的轶事典故:焚券市义、鸡鸣狗盗、狡兔三窟。有兴趣的可以搜出来看看。😁</h3> <h3>果然是复制品😂。湖北博物馆里,这衣箱真品都是在独立展柜里精致的摆放着的。在这里,跟一堆文物摆在一起,还是竖着放的。😂</h3> <h3>彩绘云纹木雕漆方壶,湖北博物馆</h3> <h3>彩绘酒具盒,湖北博物馆</h3> <h3>戈铭石模,厚3.1厘米,纵5.6厘米,宽3.2厘米,下宽3.1厘米。公元前255年韩国工匠铸造兵器时使用的工具。从字意上还可看出韩国官府在冶铸中也使用刑徒劳动力。根据范面遗留的设计线,可知其当时的尺寸误差是现在米制的0.1厘米左右,并知其造型工艺。特别是把变更的字做成活字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范技术和制品。</h3><h3>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出土,河南博物院藏<br></h3> <h3>拍得不清楚,网上搜一个😂</h3><h3>看,中间黑黑的就是活字坑😊</h3> <h3>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骑马俑</h3> <h3>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熬死了只当了两年太子的大儿子😢,当了十四年太子的二儿子安国君即位,史称秦孝文王。孝文王服丧期满,行改元继位之礼,后正式在位仅三天,也熬不住,死了😥,他的儿子秦庄襄王即位。这个秦庄襄王,就是嬴政的老爸,异人。他在位三年,也死了。😰于是,伟大的嬴政即位了!</h3> <h3>“五年相邦吕不韦造”戟,公元前242年造。</h3> <h3>秦兵作战时穿的石铠甲</h3> <h3>头盔</h3> <h3>云梦秦简:黑夫木犊。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翦带60万秦军杀到楚国边境,战争中两个来自安陆县的小伙子,一个叫黑夫,一个叫惊,分别给兄长衷写了一封信。这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家书。</h3> <h3>跟我在湖北博物馆看到的被小撒调侃的秦简是同一批出土的。看了《国家宝藏》,才知道湖北博物馆看到的竹简是一个叫喜的秦朝小吏,死后就只把自己兢兢业业写下的秦历法等内容的竹简作为陪葬品。</h3><h3>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h3> <h3>放马滩秦简,甘肃省天水市出土的战国晚期秦国竹简。经整理,内容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墓主记》。放马滩秦简中,《日书》是主要部分。这部《日书》是继湖北云梦秦简《日书》发现后的有关日书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天水《日书》与云梦《日书》的内容有同有异,反映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同异,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民俗以及农业、人口、人民生活的原始资料。</h3> <h3>杜虎符。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娜娜老师口中的陕历博。搞笑的是一开始我还不知道shan li bo是啥意思😂)。</h3><h3>这件杜虎符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调兵凭证,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h3><h3>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br></h3><h3>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虎符已经行用。而且从记载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把持军权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h3> <h3>石鼓。石鼓身上的文字,是中国现今最早的石刻文字。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时候,中华石鼓阁下班了,没看到石鼓。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h3><h3>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写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a href="https://www.meipian.cn/2b5r2vls?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浅游宝鸡——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华石鼓园</a></h3> <h3>始皇只用了十年,于公元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大一统。</h3> <h3>秦朝疆域</h3> <h3>三公九卿制</h3> <h3>郡县制</h3> <h3>各种印封泥</h3> <h3>各种统一政策</h3> <h3>书同文:秦小篆</h3> <h3>车同轨:轮距六尺</h3> <h3>度同制:统一度、量、衡</h3> <h3>各种度、量、衡的标准。</h3> <h3>两诏文铜权</h3> <h3>统一货币</h3> <h3>统一思想</h3> <h3>凤鸟,商、周、秦的图腾。</h3> <h3>乐府钟。钮部刻有“乐府”二字,证明秦朝已经设有乐府机构。这件文物的命运颇为波折,怎样波折?没记住😂</h3> <h3>博茕,是玩六博游戏的用具,类似于骰子。秦代,石质十四面体,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博茕。这件应该是当年负责修建秦陵的官吏和工作人员游戏的实物。</h3> <h3>铜蚕。能用它做陪葬品,足以说明当时陕西养蚕之风有多盛行。西安博物院藏。</h3> <h3>九九乘法表木椟(复制品),里耶秦简博物馆藏。</h3> <h3>玉人。你能分清男和女吗?😜</h3> <h3>秦俑上特有的两种颜色,被称为“中国蓝”和“中国紫”。</h3> <h3>峄山刻石和泰山刻石</h3> <h3>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今河北广宗)。赵高与李斯秘不发丧,并帮助胡亥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h3><h3></h3><h3>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秦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h3><h3>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h3> <h3>秦二世诏版。其上镌刻的文字和纹饰等,无论在史学上还是书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h3> <h3>零距离接触各种秦俑</h3> <h3>百戏俑。百戏,古代散乐和杂技的统称。</h3> <h3>跽坐俑</h3> <h3>跽姿俑和箕踞姿俑</h3> <h3>鹤</h3> <h3>鹅和雁</h3> <h3>精致复杂的兵马俑</h3> <h3>兵马俑坑</h3><h3>写到这里,有点儿恍然大悟的感觉,我来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啊!可是到了这儿,我真没有多少要说的了,小超老师讲的时候,我都在忙着拍照和自拍。😂</h3><h3>其实以前来过一次,并且认认真真请了个导游讲了一路,时间太久远,已记不清都讲了什么。</h3><h3>所以,请原谅我写得头重脚轻。😝</h3> <h3>最后,来个大合影吧!😊👻</h3> <h3>终于写完了。突然想起来两年前发的这样一个圈😂。就以这个作为我的寻秦记的结束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