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记得刚开始接手这个班的语文教学“我是谁”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又变成冰雹打下来”,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打”这个字,我说谁能用“打”说句话?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说“有一次放学的时候,**同学打了我,差点把我打死了!”,有的说“如果我总是考不好,妈妈会打死我的”,还有的说“我游泳不认真,教练把我按在水里打了一下”……二年级的孩子,这样的认知不足为奇,也许他们仅仅是在描述一件真实的事情而已,但是言语之间真是“话语贫血句句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看到学生这样的“涂鸦”,除了如坐针毡的难受以外,我更多地在思考,如何医治学生的这种“话语贫血”!</h1><h1> 其实,无论是说话,还是习作,“话语贫血”说到底,这就是“立意”的问题。</h1><h1> 你可能说,给二年级孩子讲“立意”他们听不懂,不,我尝试了,他们不仅听得懂,还能做得好!</h1><h1> 就拿上面的“打”来说吧。当那个说“如果考不好,妈妈会打死我”的孩子说完,我明显感觉方向不对了,我对她说:“哇,你妈妈这么厉害啊,她是做什么的?”孩子说:“她是做夜市的”,我又问:“那她每天几点睡觉?”,孩子说:“她每天三点半左右睡觉,第二天六点就要出去买菜”,我说“睡这么点点时间,那你妈妈够辛苦的哈”,她说:“是的,妈妈每天都很忙,所以没时间管我学习”,孩子眼里隐约闪烁着眼泪,我说:“那你恨妈妈吗?”她说:“不,”我问:“为什么呢?”她说:“因为她太辛苦啦!每次打我了,我哭她也哭了!”我说:“是的,其实你妈妈是爱你的,打在你身上,疼外她心里,对不对?”她说:“是的”。我紧接着问:“那你妈妈为了你的学习打你这件事,你现在怎么说,才能让别人既感受到你妈妈对你的严厉,又感受到你妈妈对你的爱呢?”她思考了片刻,说:“如果我考不好,妈妈会打我的,但是我知道,妈妈打得我有多疼,她心里就有多疼!”说完,泪水流了下来。没有任何提示,全班孩子们响起了掌声!</h1><h1> 借着这个机会,我讲了“立意”,再让前面那两个孩子用“打”说话,一个说:“那天放学后,我们打架了,但是第二天老师批评了我们,还让我们握手做好朋友了”,我随机点拨到:这真是叫做“不打不相识啊”!另一个说:“我游泳总是做不到位,教练把我按在水里打了我一下,我就记住要领了。”</h1><h1> 随后,在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做手工”这一课,我发现大多孩子不只会说做手工的材料、步骤了,还会加上用途,并有了立意了。比如有的说“我做了一个盘子,正面画上中国地图的样子,下面写上'祖国,我爱你',我把它当做装饰品,挂在墙上,每当我看到它,就会督促我,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丽!所以我给它取名叫'中国盘'!”还有的说,“我把这只毛毛虫变蝴蝶的手工作品当做一个玩具,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我的好朋友也像这只毛毛虫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变成一只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蝴蝶仙子!”一件手工作品,就能让孩子们说出其中的“意”,我想“立意”,他们是能够懂得并镌刻在脑海中的!</h1><h1> 我们提倡孩子“多读多练” ,在小学说话、习作教学中,多读,为的是积累;多想,为的是运用。多读多想还要扎根生活,思考生活,只有这样,情溢于文,词采华章才能血肉丰满。曾国藩说过:"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们让学生读书,首先是"进德",其次才是"修业"。说话也好,习作也罢,都是做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技与智上,其实最重要的是德,文章是一种境界,不仅是一种技艺。人做正了,文才能正,这是读书的第一要素。</h1><h1> 在我看来,“立意”最主要的就是能感同身受。无独有偶,昨天在看“主持人大赛”时,董卿评委对《等着我》栏目主持人李七月的评价,是最打动我的。她说:“感同身受最弥足珍贵的地方,就是让我们对伤害持有戒备,不再去伤害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需要有这种美德,他让你在写作文的时候,心和文字是融合的,正所谓“脚下有多强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知道人间冷暖,文字中间或流露出来的得失也好,委屈也罢,就成了孩子打开作文“文眼”的那把钥匙,作文的立意自然而然就能打动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