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雅典卫城,倾听历史的回声

江山菊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昨天在迎宾楼饭店门前公交站等12路车时,随意向马路对面的商业大厦看了一眼,想不到目光竟定格在那玻璃窗前的水泥柱上(不像是石头柱子)。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柱身有竖直的凹槽。很像是我在雅典卫城看到的爱奥尼亚柱式,匆忙拍了一张照片,回家与在卫城拍的照片进行对比,发现因为''减杀''(收缩)比例失调而不得其神韵。据说大英博物馆柱廊里的爱奥尼亚石柱,都是严格按照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式样和尺寸比例制作,足以说明古希腊柱式成为了西方建筑的基本模式,具有不可超越的和谐美。</span></h1><p><br></p>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雅典卫城伊瑞克提翁神庙的爱奥尼亚式柱子。</span></p><p><br></p> <h1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与好友们在雅典科学院主楼前的合影。身后建筑的三角楣和爱奥尼亚立柱非常和谐唯美。</span></h1> <h1><br></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u><span class="ql-cursor"></span>《去雅典卫城,倾听历史的回声》</u></i></b></h1><p> 🍁🍁🍁🍁🍁🍁🍁🍁🍁🍁🍁🍁🍁</p><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9月11日与几位好友从北京出发搭乘德国汉莎国际航空公司客机经慕尼黑转机飞往希腊首都——雅典,开始非凡的南欧“一希两牙”三国之旅。</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希腊的首都——雅典,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山海掩映,阳光璀璨,素以欧洲文明的摇篮、丰富的历史遗迹而著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9月12日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世界七大人工建筑奇景之一——雅典卫城。</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雅典卫城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原意为“高处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始建于公元前580年。最初,卫城是用于防范外敌入侵的要塞,山顶四周筑有围墙,古城遗址则在卫城山丘南侧。卫城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庙和其他宗教建筑。根据古希腊神话传说,雅典娜生于天父宙斯的前额,她将纺织、裁缝、雕刻、制作陶器和油漆工艺传授给人类,是战争、智慧、文明和工艺女神,后来成为城市保护神。在古希腊英雄时代的城邦战争中,她是希腊军队勇往直前、取得胜利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城邦国家繁荣昌盛、强大富足的象征。因此,作为军事要塞的雅典卫城又成为宗教崇拜的圣地,雅典城市因故得名。</span></h1><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卫城的建筑与地形结合紧密,极具匠心 。如果把卫城看作一个整体,那山岗本身就是它的天然基座,而建筑群的结构以至多个局部的安排都与这基座自然的高低起伏相协调,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它被认为是希腊民族精神和审美理想的完美体现。卫城的古迹中,著名的有山门、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和雅典娜胜利女神庙。</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卫城示意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浏览前当地导游会在一张平面图前给大家作详细解说。</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历史的变迁,现在只留存着部分神庙的遗址。他就像一位从历史的风尘中徐徐走来的老人,向全世界的人们讲述着伟大的古希腊文明的故事;他也像是一部用石头雕刻的史书,残破的书页仍然能向我们传递2500年前的信息。</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山丘的东、南、北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曾是城邦时代的军事要塞。山顶四周筑有坚固的围墙,出入口在山丘的西面。</span></h1><p><br></p>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1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景区最先看到的是有名的阿迪库斯音乐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沿景区半山腰的小道绕行到该音乐厅北面,可居高临下地俯视音乐厅全貌。阿迪库斯音乐厅为三层式的建筑结构,半圆型的剧场直径38米,是一座可容纳6000多人的户外剧场。南面造型典雅的围墙犹如舞台后华丽的背景。据称,该音乐厅的音响设计十分巧妙和先进,观众在任何一点都能听清楚舞台上演员的台词及音乐席的表演。古希腊建筑大师在运用声学原理于建筑方面的技巧令今天的工程师赞叹不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这处遗址成为了一个露天音乐厅,每到夏季便有多个音乐会在此举行。</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阿迪库斯音乐厅的复原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罗马时代,卫城南坡是雅典平民的群众活动中心,建有露天剧场、音乐厅和长廊。其中的阿迪库斯音乐厅就是很有名的一座。阿迪库斯音乐厅剧场遗址坐落于雅典卫城的雅典娜胜利女神神殿的脚下,这是由罗马大帝时代的哲学家希罗德•阿迪库斯为纪念其妻子而投资兴建的。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剧场也是同时期最杰出的建筑物之一。该音乐厅的舞台为半园形,观众席也是一个直径近百米的半圆形,共有约6000个席位,这样大的音乐厅没有立柱,却曾拥有一个木制的屋顶。</span></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left;"></h1> <p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视线越过残缺的石墙,远处就是现代雅典城市市区。灰灰白白的一大片,基本没有高楼,一直延伸到海边。卫城山丘上的残垣断壁与市区风光远近呼应,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span></p><p><br></p> <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残存的墙面依然高耸,透射出数千年的历史风云,任风吹雨打而坚守一方,见证这里曾经上演的一幕幕悲剧和喜剧。</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窗型高墙</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0年代时,剧场得到修缮。现在剧场是雅典音乐节的会场。</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图是雅典卫城的入口,凭票入内。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达300多万。大家都来拜访曾经在那里飘动的诸神,与石头对话,倾听历史的回声。</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进入口,沿着光滑的石块路上行,迎面第一个建筑群就是山门。 它建于公元前437~前431年,由尼西克利斯设计。这是一座大理石建筑,中间是宽大的门廊,两边是柱廊,通往卫城的圣道即由此开始。门廊的两翼不对称,北翼过去曾是绘画陈列馆,南翼是敞廊。土耳其人占领时期,曾将山门作为火药库,土耳其总督也曾在此居住。1640年,山门因遭雷击而受到严重破坏。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高耸的立柱、无顶的神庙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岁月苍桑。同时也为如此宏伟的古希腊建筑所震憾。 </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山门左翼的建筑保存的比较完整,画廊内收藏着许多精美的绘画。前面的巨大方形柱子十分显眼。</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前山门是由两侧的宫殿组成的,如今仅剩五个门的柱子,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它原来的样子。</span></h1><p><br></p>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山门复原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几何学的角度来欣赏,这是最美的黄金比例,难怪它能作为欧洲皇家建筑的范本。</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山门内有一条宽敞的中央通道,通道两旁是两排高大的圆柱。 这些圆柱都是用大理石制作的,旁边立有警示牌,提示游客不能触摸。</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山门右翼最前端的一座神庙,即有名的雅典娜胜利女神庙,又称无翼胜利女神庙。站在山门外就能看到。</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进山门中央大厅遗迹内向上仰望,现在已经看不到曾经绚丽辉煌的屋顶了。那个非常著名的屋顶被公元2世纪的希腊旅行家鲍桑尼亚称为“自古至今无可匹敌的屋顶”。据说当时的屋顶为涂成蓝色的大理石花格镶板,上面画满了金色的星星。</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根石柱没有柱础,直接立在阶座之上。</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立柱与横梁的搭接非常简单。柱头为倒圆锥台,没有装饰,也很简单。</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穿过山门后,从山门的后面看到的山门中央楼的情景,六根巨大的多利亚式立柱和上面的横梁比起正面来保存得相对完整。</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公元前338年,雅典被马其顿所灭,146年落入罗马人手中,1396年纳入土耳其统治,直到1830年独立成为希腊王国。两千年的沦亡史中,国家任人摆布,卫城的神庙也不能例外。罗马时期改为基督教教堂,土耳其时代变为清真寺,并被土耳其人创造性的用来储藏炸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历史变迁、战争毁坏、侵略者掠夺等等原因,使代表古希腊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最高水平的卫城变了一片废墟。近几十年,希腊政府一直在对神庙进行修复,使我们能从残存下来的空架子中想象她当年的壮美辉煌。</span></h1><h1><br></h1><p> </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雅典娜胜利女神庙,也称无翼胜利女神殿。位于卫城山门南翼旁,是座具有爱奥尼亚式列柱的优美神殿。传说雅典市民为了使胜利永驻,就将胜利女神尼基的双翼砍下,这就是无翼胜利女神殿的由来。这座神殿历经兴废盛衰与战火洗劫,17世纪英国人又拆走了许多浮雕,到二十一世纪就只剩下几座11米高的圆柱。</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看到的是经过整体修复后的模样,能看到明显的修复痕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神庙18英尺长、12英尺宽,其内有一座大致呈方形的内殿和一个两端各有4根圆柱的爱奥尼亚式门厅。建筑物外部,围着一条宽近半米的中楣饰带,上面装饰以高凸浮雕。庙东面的浮雕上刻有手执盾牌的雅典娜神像。不过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已经替换成复制品,原件大部分保存在卫城博物馆中。</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精美的爱奥尼亚式柱头装饰,在现代的建筑中仍被广泛应用。</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爱奥尼亚式柱子的基础装饰也雕刻精细。</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山门的外部采用了多利亚柱,而山门内部的立柱则采用了爱奥尼柱式。据称,它也是迄今人类发现的最早一批多立亚柱与爱奥尼柱出现在同一建筑中的范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照片中,前面粗大的、柱头没有装饰的柱子为多利亚柱,而后面细一些的、柱头有装饰的为爱奥尼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希腊多利亚柱式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多利亚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装饰,建造比例通常是: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为6:1,雄健有力,象征男性美,所以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希腊爱奥尼柱式(或爱奥尼亚柱式)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上面住着操爱奥尼亚方言的希腊人。爱奥尼柱式通常竖在一个基座上,特点是柱身有24条凹槽,柱高是其直径的8-9倍,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富有曲线美。由于外形比较纤细秀美,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图,在建筑设计书中都能看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根据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成为了西方建筑的基本母体,至今仍在被广大建筑师所学习和模仿,在当今世界的许多著名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影,甚至在家居装修中也引入了“罗马柱”的概念。这三种柱式在银川的大街上就能找到它们的影子。</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穿过卫城山门的中央通道,就来到卫城广场。 整个广场就像个大工地,给人的感觉到处都是烂尾楼。</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广场的右侧,便是庄严雄伟的帕特农神庙,它是卫城的主体建筑。由当时著名建筑师伊克蒂诺斯和卡利克拉特在执政官伯里克利主持下设计,费时9年,于公元前438年完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神庙为长方形周柱式建筑,建在50厘米高、70厘米宽的三层阶梯基座上,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不足31米,原高超过13米。神殿四周由48根带半圆凹槽和锥形柱头的多利克式大理石圆柱支撑,圆柱直径1.9米,高10余米。3层柱廊上支承的大理石条石额枋屋檐,由带竖条的石板和带浮雕的石板间隔组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东西两端檐部之上是饰有高浮雕的三角形山花。神殿外观整体协调、气势宏伟,给人以稳定坚实、典雅庄重的感觉。通过两道柱廊,人们进入神庙内的"百步大厅", 根据史料记载,原来的神庙大殿里面最显著的位置上,曾经坐落着12.8米高的雅典娜神像,她全副武装,头带饰有战车飞鹰的头盔,左手持帝盾,右手托胜利女神。通体使用金片包裹,面部、手臂和脚趾用象牙装饰,双眼则以宝石镶嵌。为了紧急情况下便于转移运输,神像主体用香木制作。她是菲迪亚斯的得意之作,是古希腊雕刻艺术"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品。今天,神像原作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许多大理石和青铜的雅典娜塑像却是仿照它制作的。</span></h1><p><br></p> <h1>  这是朋友在别处拍到的雅典娜神像照片,虽说是尊仿制塑像,却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兴致很高的朋友,在帕特农神庙前拍张留念照。这个位置选的非常好。我怕晒,没敢过去,现在有点后悔。</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东面是神庙的正面, 从这个方向最能体现神庙的宏伟和端庄。由于四周使用了圆柱廊,使得建筑的内外融为一体。 阳光下,这座希腊古代文明灿烂光辉的遗址,呈现一种温暖的色调,虽残缺却不悲凉。那些挺立的石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古希腊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表达。</span></h1><h1> </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评选世界遗产)的标志就是以帕特农神庙作为其徽标的,可见帕特农神庙在人类的历史上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帕特农神庙是卫城上最负盛名的一座建筑,更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帕特农神庙可以说是西方,以至世界上最早的古代大庙宇,出现在基督教产生以前430年,是原始宗教的庙宇。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大约是巴黎圣母院的1/3,但较之早了1500年。</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建筑结构上,工匠们采用古希腊人钟爱的黄金比例,宏伟卓越,轮廓秀丽。三角形山花的立面看上去如此和谐美观,这样的三角形山花格局也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我们在欧洲许多王室宫殿正门上看到的大多都是这种格式,高大的立柱上顶着雕花的三角楣,显得端庄大气。</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左边残存的三角楣。中间饰带浮雕为神话故事。</span></h1><p><br></p> <h1></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右边的残存的三角楣,最上面还有兽头装饰。</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英博物馆的三角形山花顶,以及常常看到的欧洲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建筑都是源于这种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它们仿照的蓝本,就是帕特农神庙的一部分。</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在神庙北面的照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昔日的壮观华美,如今只余断壁残垣,神庙顶屋盖无存,内里空空如也,神女像流落异邦,地面到处坑坑洼洼,墙根躺着坍塌的墙石残柱,令人叹息。</span></h1><p><br></p>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吊车和脚手架说明这里正在进行修复工程,这将是一个费时费力费钱的工程。</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帕特农神庙的多利亚柱式,没有柱础,直接立于基石之上,柱身粗壮,柱头简单,有顶天立地般的雄伟气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些柱子远看是直的,近看中间微凸,这就是“视觉矫正平衡,以曲线表现直线”的建筑巧思,令人赞叹。</span></h1><p><br></p> <h1></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到处散落着残存的构件。</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这是收集在一起的破损小构件,每件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每一个细小的部分都可视为单独的艺术作品,不知以后能否拼接在神庙的某个角落。</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帕特农神庙的北面的高地上是伊瑞克提翁神庙</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伊瑞克提翁神庙是雅典卫城建筑群中又一颗明珠,其建筑构思之奇特复杂和建筑细部之精致完美,在古希腊建筑中是不多见的,特别与众不同的是其女雕像柱廊和窗户,在古典建筑中是罕见的,据记载,该神庙建于公元前421~405年,是为纪念雅典娜之子、雅典王厄瑞克阿斯。它依山势而建,坐落在三层不同高度的基础上,平面为多种矩形的不规则组合。 女雕像柱廊在神庙的南部,共有6尊,各高2.3米,体态丰满,仪表端庄,朝向南面,头顶平面大理石花边屋檐和天花板。雕刻栩栩如生,衣着服饰逼真。它们像神圣的女神,无言地注视着几千年人世变换、沧海横流。</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六尊少女雕像代替石柱顶起神庙的石顶,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智慧,她们长裙束胸,轻盈飘忽,头顶千斤,亭亭玉立。由于石顶的份量很重,而6位少女为了顶起沉重的石顶,颈部必须设计得足够粗,但是这将影响其美观。于是建筑师给每位少女颈后保留了一缕浓厚的秀发,这样长发与细长的脖子巧妙地连接组合在一起,加粗了脖子部分的尺寸,但又不失美感,再在头顶加上花篮,成功地解决了建筑美学上的难题,这真是一处巧夺天工的创造,因而举世驰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现在卫城的伊瑞克提翁神庙中看到的这六尊女像柱并非真品。为了防止进一步的风化污损,这里其实是复制品。要看真品得到卫城博物馆或伦敦的大英博物馆。</span></h1><p><br></p> <h1>  </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还有几块神庙修复工程说明的展板,可惜看不懂上面的文字说明。</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伊瑞克提翁神庙的爱奥尼亚式柱子纤细秀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甚至大英博物馆正面的柱子都是严格按照其式样和尺寸制作。</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 这个神殿的石柱并不是绝对垂直的,而是向内倾斜的。每根石柱的中间又稍微凸出一点,这些细节足以说明当年希腊工匠的智慧。卫城的建筑群无愧是历史和艺术最璀璨的源泉。</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卫城山门、无翼胜利女神庙、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等这些有2500年历史的古代大理石建筑历经战争、火灾和地震的洗礼,更不必说因现代污染遭到的破坏,已成残垣断壁。虽然从经过修复的部分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但无顶的庙宇终究令人叹息。</span></h1><h1> </h1><p><br></p> <p><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返回时,在大门的台阶上休息片刻,从历史回到了现实。 这座门和登爬山丘的阶梯都是罗马时代的建筑。下山的石块路面依旧凹凸不平,千百年来被人们踩磨得油亮光滑,要小心翼翼才不至滑倒。</span></h1><p><br></p> <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来卫城游览的游客真不少呀!给雅典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世纪为了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希腊政府多次筹资对卫城做了全面的重新规划和重建。最新一次大规模重建,动工于1975年,希腊政府决定发起历史上最大规模地重建雅典卫城的工程。1983年正式设立了修复委员会并随后得到了欧盟的资金和技术援助。考古专家, 建筑专家详细精确的计算出每块大理石的尺寸及应放置的位置。经过现代工程师全面构思设计的卫城重建工程,预计要建50年,利用现代机械和大量钢筋混凝土,到2025年竣工。但愿那时来此的人们能看到一个更辉煌璀璨的新卫城。 </span></h1><p><br></p> <p> 2019.11.15整理</p> <p class="ql-indent-1">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