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至上”小学统编教材单元整组教学研讨会

池书

<h3> 如今,统编版教材的编排越来越适合“群文阅读”,统编版教材也鼓励教师尝试“群文阅读”,尤其是四个特殊“策略单元”和八个特殊“写作单元”。如何更好地将统编教材与群文阅读相结合呢?2019年11月15日,许昌市蒋军晶名师工作室成员张晓凯、王晓会、王娟三位老师一起来到美丽的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的汇报厅,参与“发现至上”小学统编教材单元整组教学研讨会。</h3> <h3>  会场开始前,我们和蒋军晶老师合影留念。</h3> <h3>  本次活动安排了两天的时间,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我收获了很多教学前沿的群文阅读思想在统编教材中的生发,也观看了来自全国的优秀的教师呈现出来的群文阅读展示课,通过阅读策略单元的群文阅读和指向写作的群文阅读课,让我的思绪不断地开拓,原来,群文阅读可以这样上,在群文阅读的课程中,要让学生“忙”起来,并且忙时有秩序,忙中有收获,忙得不亦乐乎。</h3> <h3> 蒋军晶老师在会上强调:群文阅读展示课,听课老师要听什么?是侧重于人文方面的展示还是语文要素的训练?一节课时间很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一节课上,必须有所选择和舍弃,平时的语文课堂,语文老师已经将“知识和人文”方面做得很扎实,那么不能过于依赖外在手段——播放音乐、视频来将学生引入情景——而是应该把课堂回归于文本的本身,指导学生多研究策略和表达能力,因为只有真实的课堂才能推进研究的进步。</h3><h3> 蒋老师安排的第一天的两节90分钟长课的共同特色都是分别从现场随机找两位老师来坐在现场学生的后面来当“学生”,记录自己作为“学生”听课时的直观感受,又随机找两位老师,一位来记录学生的课堂活动观察记录表,一位来介绍教师的讲话时间记录表,这种听课方法的运用,既可以加大现场听课老师的参与度,还可以全方位地观察一节课的课时分配,也便于课后老师们的集体研讨。</h3> <h3>  第一节课是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一小的汤丽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学会提问》策略单元应该怎么上。汤老师以阅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蝴蝶的家》两篇课文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会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学会提问,并让学生在群文阅读实践中学会提问思考的好习惯,来提高提问的水平和能力。课堂起初,汤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寻找问题的源头:1.最小的那粒豌豆去了哪里?2.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3.这五粒豆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最后的命运如何?4.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了不起吗?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在文中做批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寻找答案,并通过学习表格的方式将自己的答案呈现出来。教师不断地在小组之间进行巡视,并指导学生学会给问题分分类,区分针对部分内容提问题和针对全文内容提问题的不同。接着,汤老师出示了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题目是否改成《一粒豌豆和小女孩》?2.母亲把一株豌豆称为“一个小花园”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为什么最后一粒豆的故事写得具体,其他几粒豆写得简略呢?汤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小组交流,从而归纳出提问时,学生可以把聚焦点放在文章的题目、修辞方法和文章的结构这三个写法方面。学生通过内容和写法上不同的提问方面进行《蝴蝶的家》这一课的自主学习,并在便利贴上尝试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进行提出问题的训练,课堂上有扶有放,有教师的指导,也有学生策略方法的训练,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策略能力的提升。当最后学生开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时,也验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h3> <h3>  这节课结束后,蒋老师、在场的观察团教师、场下听课的教师和从香港赶来的老师们共同针对汤老师的这节课进行分析。现场老师不断地提出自己对于这节课的看法和疑惑,汤老师针对这节课也进行着解答,在现场的我,很喜欢这样的研讨课的形式,针对现场一个心里有障碍的孩子如何来融合,蒋老师自己的看法,并推荐《流鼻子的秋天》这本书来学会如何和课堂障碍的孩子相处。从群文阅读的角度上,蒋教师也针对教师示范的三个写法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告诉老师们在教学中不要制约学生的提问策略的想象力,要多从读者的角度教会学生提问题。从汤老师的课堂中,我也学会了群文课堂要真正地展现学生的学,要在课堂上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同时关注特殊的孩子,在课堂中,可以“随机”“凌乱”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忙起来”,重要的问题放慢讲,放大讲,学生通过提有意义的问题,才能实现“自然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观念的不同才会导致行为的不同,”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展示、敢于表达自己的提问,这节课就算成功了。</h3> <h3>  下午是张晓凯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为了打磨这节课,张晓凯老师付出了将近两个月的努力,不断地上课、反思、修改、上课,让我懂得有付出才有收获。在课堂开始,张老师先以“初试身手”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戏迷爷爷》的题目中感受围绕中心来选择哪些事例。接着,张老师指导学生默读《夏天里的成长》和《盼》,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在对比发现,然后梳理出围绕中心意思写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事例来选择材料。针对本次群文阅读的重点:如何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张老师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夏天里的成长》中,学生通过圈画事物的名称,感受万物的生长;再通过反复朗读、默写强调的方法,发现文中第二段有很多词语具体地写出了夏天成长的迅速。《盼》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这篇课文写作特点——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来写“我”的心情。在学习运用环节,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好斗的公鸡》、《闲不住的奶奶》等作文题目选择事例写提纲,展现了本节课的学习所得。80分钟的长课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交流、汇报中度过,在场老师掌声不断,充分表达了对张老师教学方法的肯定。<br></h3> <h3>  课后,蒋军晶老师带领现场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了现场的研讨。其中,蒋军晶老师和来自香港的余校长都高度赞扬了张晓凯老师的这节课,说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忙”,教师则适时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理性的课堂中生发出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既可以文艺兼得,同时,多思考、多发现也可以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特点。</h3> <h3>  第一天晚上,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教师专业成长的交流会。会上,不同教龄、不同学科的老师都针对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成长提出自己的问题,蒋老师给予了耐心、语重心长的回答,在蒋老师的语言中,我看到了一位特级教师的语文教学魅力与人格的魅力。从蒋老师的话语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想要发展自己的写作水平,就要不停地写写写,写自己想写的,坚持不懈,从而做这一领域的引领者。我也很荣幸提出了自己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开展形式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蒋老师告诉我:要把创新作为一种习惯,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要多忙碌些自己的东西,在忙碌中不忘阅读,在阅读中寻找自信。学会给自己的忙碌做减法,学会把阅读兴趣法。蒋老师的话现在仍然在我耳边徘徊,手捧着蒋老师亲笔签名的《流鼻子的秋天》,我不断地回味着蒋老师对我的问题的解答。</h3> <h3>第二天上午,来自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的 邓玉琳老师、杭州市明德小学的吕之戈老师和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带来的三节精彩纷呈的45分钟课程。杜玉琳老师执教的《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让我着实钦佩,她力主培养学生创写小论文,这是我平时没有见过的课。课堂上,邓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敢于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得出结论、撰写小论文的步骤,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教学过程中,邓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法、观察法、查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不断地学习探究螃蟹为什么横着走,并让学生掌握了查资料可以走进图书馆查找文献,也可以在CNKI学问网、维普网等权威网站进行查找,学生在动手中发现了查阅文献的快乐,也感受到知识是有价的。当然,听着邓老师的课,我也有很大的困惑,邓老师的学校在深圳是很出名的,以科学信息技术探索为主,老师也有条件地指导学生从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进行探索小论文,不断发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重视科学实验研究,但是,对于我的班级、我的学生的学情,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来推广,难度还是很大,每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是一样的,作为教师,我提前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思想的提高吧。</h3> <h3>  最特殊的是吕之戈老师带来的小古文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什么说这一节课特殊呢?因为昨天下午蒋老师让现场老师主动报名,通过一个晚上的备课和蒋老师团队的磨课,来打造一节四年级的课。我有幸的报名了,可惜在抽签时没有收到我,她是幸运的,一晚上的备课,她展示的很稳当,展现了教师的课堂魅力。在课堂中,她从指导学生读古文、不断地给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在班里讲一讲这个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讲故事中学会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最后吕老师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拓展阅读《杨氏之子》、《何宴》来让学生总结不同古文中都讲了哪些孩子,发生什么事,孩子的聪明智慧表现在哪里来进行整合教学。一个晚上的努力,第二天就能够把课呈现在来自全国的教师的面前,这种勇气值得我去学习。</h3> <h3>  最后一节课就是蒋老师执教的《笔尖流淌的故事》,蒋老师每次执教的课都给我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次仍然是这样。课堂处,蒋老师给学生明确这是一节习作课。并通过闪现、快速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先牢记这次习作的注意事项: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2.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3.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接着,蒋老师出示了两个命题作文和学生习作片段,让学生从三个注意事项方面不断地掌握如何围绕主要人物展开、通过增加障碍来让情节尽可能吸引人、通过穿插环境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品质。学生们在蒋老师幽默的语言引导下不断地思考、不停地写作、不断地展示自己的习作语言,充分体现了课堂就是学生不停地学,让教学变得简单,回归于自然,真正实现课堂走向课程,通过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的作文命题指导方法,让学生明白“习作要有方法”。</h3> <h3> 时间来到了一个下午,这是课堂走向课程的交流分享环节,当听到来自四川的曾燕燕老师分享《李白读本》时,我的感触最深,其实,在我的工作中,也做了很多类似的工作,如让学生去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去创编诗歌,但是,我缺乏的是一种“课堂走向课程”的前瞻性视野,没有将自己的工作进行整合,回想之前我计划出的班级的现代诗集,假使能都融入专家的寄语、编者的名单、插画、排版、审核等步骤去实施,并得到家长的支持,我不就也有了自己的创新成果了吗?还是没有着课程的意识,没有“WHERE TO”的先进观念的引领,自己的成长不会太快,通过曾老师的讲座也算是对自己的一次事业上的鞭策。</h3> <h3>  短短的两天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我们一行三人却通过这丰富的学习感受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的研究重要性,在成长的路上,我还会不断地探究、求真,在实践中见证“发现至上”的魅力!</h3>

老师

学生

课堂

群文

阅读

教师

这节

学习

不断

通过